• 卡夫卡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卡夫卡传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3.38 6.4折 99 全新

库存5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彼得-安德列·阿尔特

出版社广东花城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36097827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9元

货号31601823

上书时间2023-12-29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彼得–安德列?阿尔特,德国文学学者,柏林自由大学前校长,曾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意大利多所大学做访问学者,以写《席勒传》出名,曾获马尔巴哈席勒奖。

目录
目  次
前言……………………………………………………………………………………1

第一章 在关系网中
赫尔曼·卡夫卡,一个屠夫的儿子……………………………………9
疯癫的勒维家族…………………………………………………………14
妇女时髦服饰用品………………………………………………………19
政治上的作用与反作用…………………………………………………22
布拉格市容………………………………………………………………32

第二章 幼年时代和学生时代(1883—1901)
长子的孤独………………………………………………………………39
三个妹妹…………………………………………………………………45
家庭女教师和女用人……………………………………………………52
德语男童学校……………………………………………………………57
在犹太教会堂……………………………………………………………60
一个中学生的噩梦………………………………………………………66
通向世界的门户…………………………………………………………78
达尔文、尼采和社会主义………………………………………………84

第三章 大学学习和终身友情(1901—1906) 
化学和日耳曼学…………………………………………………………91 
锯末当精神养料…………………………………………………………99 
“卢浮宫”圈子里的哲学… ………………………………………… 102 
知己:布罗德、韦尔奇、鲍姆……………………………………… 108 
性欲巡礼……………………………………………………………… 117 
考试的烦恼…………………………………………………………… 122 

第四章 早期散文(1900—1911) 
中学生的写作尝试…………………………………………………… 127 
《艺术守护者》中的吸引力… ……………………………………… 132 
自我观察和阅读……………………………………………………… 137 
战斗的神话…………………………………………………………… 146 
没有新娘的婚礼筹备………………………………………………… 156 
日记作为实验室……………………………………………………… 161 

第五章 最初的在职时期(1906—1912) 
在地方法院…………………………………………………………… 169 
从忠利保险到工伤保险公司………………………………………… 174 
公务员的日常生活…………………………………………………… 181 
夜生活………………………………………………………………… 184 
咖啡馆文学社团……………………………………………………… 191 

第六章 寻找踪迹(1908—1912) 
旅行者………………………………………………………………… 201 
自然疗法和人智学…………………………………………………… 212 
在电影院……………………………………………………………… 222 
临近犹太复国主义…………………………………………………… 228 
意第绪语剧院………………………………………………………… 237 

第七章 观察的艺术(1908—1913) 
渴望出一本书………………………………………………………… 249 
访问魏玛……………………………………………………………… 253 
一位优雅的出版商…………………………………………………… 258 
闲逛者和暗中观察者………………………………………………… 262 
幸福的傻瓜、孩子和骗子…………………………………………… 269 
否定辩证法…………………………………………………………… 272 

第八章 一个通信情人:菲莉丝·鲍尔(1912—1913) 
像一个女佣…………………………………………………………… 277 
布拉格、柏林两地书………………………………………………… 280 
引人注目的媒介……………………………………………………… 291 
文学方面的反感……………………………………………………… 298 
靠不住的奇迹………………………………………………………… 302 
从维也纳到加尔达湖………………………………………………… 310 
格蕾特·布洛赫的介入……………………………………………… 317 
约请保护人…………………………………………………………… 322 

第九章 夜班文学写作(1912—1913) 
心理分析的秘密……………………………………………………… 327 
半睡半醒状态印象…………………………………………………… 332 
充分敞开身体和心灵………………………………………………… 337 
在父亲面前…………………………………………………………… 342 
一则令人恶心的故事………………………………………………… 350 
文思涌流和文思阻塞………………………………………………… 362 

第十章 失踪者(1912—1914) 
大型体裁的魔力……………………………………………………… 367 
精选的美国…………………………………………………………… 370 
卡尔·罗斯曼的兄弟们……………………………………………… 378 
主人公和他的教育者们……………………………………………… 382 
讽刺的技巧…………………………………………………………… 391 
世界剧院里的狂欢节………………………………………………… 394 

第十一章 诉讼(1914—1915) 
订婚和柏林开庭日…………………………………………………… 401 
夜间的极度兴奋……………………………………………………… 412 
罪责的辩术…………………………………………………………… 415 
男人的幻象—女人的身体………………………………………… 425 
法官、律师和被告…………………………………………………… 431 
传奇…………………………………………………………………… 437 
刽子手作为男高音…………………………………………………… 444 

第十二章 没有决断的战争年代(1915—1917) 
和菲莉丝一起在布登巴赫和卡尔斯巴德…………………………… 449 
犹太复国主义政治…………………………………………………… 453 
想当兵………………………………………………………………… 461 
面临现实……………………………………………………………… 467 
再一次制订婚姻计划………………………………………………… 474 

第十三章 疾病和新的逃跑之路(1917—1918) 
头和肺的谋反………………………………………………………… 483 
一个乡间冬季………………………………………………………… 486 
克尔凯郭尔研究……………………………………………………… 492 
自相矛盾的拯救幻想………………………………………………… 495 
1918:大变革………………………………………………………… 503 

第十四章 恐怖的记录(1914—1919) 
带“血腥味”的朗诵晚会…………………………………………… 509 
法律的机器…………………………………………………………… 515 
文字留下致命的痕迹………………………………………………… 520 
炼丹术士街上的安静写作…………………………………………… 525 
梦和电影……………………………………………………………… 530 
夜间铃声的误响……………………………………………………… 537 
文学猜谜游戏………………………………………………………… 547 
虚幻犹太教…………………………………………………………… 555 

第十五章 尤丽叶·沃吕察克和米莱娜·波拉克(1919—1921) 
一个教堂杂役的女儿………………………………………………… 565 
第三次尝试…………………………………………………………… 571 
米莱娜,一个有夫之妇……………………………………………… 576 
在爱情之后…………………………………………………………… 587 
在马特里亚吕疗养…………………………………………………… 593 
旧有的负担和几乎没有消除的烦恼………………………………… 602 

第十六章 自我勾画和譬喻(1917—1922) 
童年幻觉……………………………………………………………… 607 
在意义的旋涡中……………………………………………………… 611 
神话的滑稽模仿……………………………………………………… 617 
异国色彩的面具……………………………………………………… 625 
东犹太人的灵感……………………………………………………… 628 

第十七章 城堡(1922) 
赴锭子磨坊…………………………………………………………… 635 
波希米亚的黑色浪漫主义…………………………………………… 639 
一个陌生人…………………………………………………………… 643 
村庄作密封的守秩序之地…………………………………………… 647 
无意识的喜剧………………………………………………………… 651 
女人的学识…………………………………………………………… 659 
欺骗和避难…………………………………………………………… 664 

第十八章 退休以后(1922—1923) 
在普拉纳奥特拉家做客……………………………………………… 671 
一个阴暗的布拉格之冬……………………………………………… 676 
上帝许与亚伯拉罕之地的语言……………………………………… 681 
闪现出的巴勒斯坦计划……………………………………………… 686 
第二个孩子气的相好:多拉·迪阿曼特…………………………… 689 

第十九章 晚期的短篇小说(1922—1924) 
马戏团里的演员……………………………………………………… 695 
挨饿作为强制………………………………………………………… 699 
动物的音乐…………………………………………………………… 705 
在迷宫中……………………………………………………………… 710 
约瑟菲妮和犹太民族………………………………………………… 715 

第二十章 倒数第二次旅行(1923—1924) 
只有一个目的地,没有路…………………………………………… 721 
格伦讷森林中的一种田园生活……………………………………… 725 
通货膨胀的冬天……………………………………………………… 732 
在疗养院里和医院里长途跋涉……………………………………… 736 
又进入黑暗的避难所:基林,1924 年6 月3 日…………………… 740 

感谢………………………………………………………………………………… 745 
人名译名索引……………………………………………………………………… 747 
书中提及的卡夫卡作品目录……………………………………………………… 771 
参考文献…………………………………………………………………………… 775

内容摘要
弗兰茨·卡夫卡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一直被认为是摸不透、含糊不清、既吸引人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的化身。这部传记把卡夫卡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放在1880年至1920年这一时期各重要文化思潮的相互联系之中加以考察。它展现的是游手好闲者和孤独者,旅行者和胆怯者,禁欲者和爱恋者,心醉神迷者和怀疑者,恐怖专家和讽刺大师……人们可以从卡夫卡作品在犹太神话和欧洲现代派之间的特殊地位中,获得对其艺术特性的新的认识。
  本书将卡夫卡性格的多面性与独特性同其作品的深奥性与神秘性放在20世纪欧洲波澜壮阔的现代主义思潮中加以考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民族学,以及布拉格的地域文化传统,描绘出一个立体的、轮廓鲜明的、背景清晰的、完整的卡夫卡。

精彩内容
正文赏读第三章大学学习和终身友情(1901—1906)化学和日耳曼学最早的分在两个平行班中、和卡夫卡一起开始踏上九年制文科中学之路的84个同学中,只有24个完成毕业考试。1901年夏,卡夫卡刚满18岁,作为同年生最年轻者中的一个通过了令人生畏的高中毕业考试。在5月的第一个星期里,举行各门主要学科——古代语言、德语和数学——的笔试。约瑟夫·维汉出的毕业考试作文题目带有典型时代特征的沙文主义倾向:“奥地利所处的国际形势和土地情况会给奥地利带来哪些好处?”仅仅在此后一个月,1901年6月12日,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便访问布拉格。被认为是民族的国家意识堡垒的旧城德语九年制中学的学生必须因此在弗兰岑沿岸街道列队行进,并在中午的酷热中显示军人姿态,接受弗兰茨·约瑟夫的骑马检阅。这次皇帝来访简直就是在中学作文中论述过的那个课题的余波:那个课题强烈唤起波希米亚对奥地利的从属关系。在毕业前的最后几个星期里学校明显地作为个人的种族和宗教身份被国家的思想意识遮盖住的文化政策场所显现在卡夫卡的眼前。
1901年7月8日和11日之间进行口试,卡夫卡像等待一个将决定自己命运的开庭审案日那样等待着这几场口试。口试集中在拉丁语和希腊语的翻译上,与之相联系的还有检查课文理解和语法知识的专业问题。卡夫卡后来回忆,说他“部分仅仅通过弄虚作假”才过了这些考试的关,这话恐怕不可以从字面意义上去解读,它来自那种对修辞学常用词汇的无情的声讨,它惯于从一种绝对法则的立场出发进行判断。通过考试的学生的过错——换用小说《在流放地》中的一种说法——经常都是“无疑的”,因为他伪装了一种只要他低估自己的无知就永远不能占有的知识。这就是一种苏格拉底的在一种深刻的怀疑论影响下的知识理解,是这种对知识的理解让卡夫卡用了“欺诈”这个惯用的词儿。
卡夫卡可能怀着有障碍的人的不快进行了自由演讲练习,这是在最后一学年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完成的学业。作为任务,他选择了维汉出的题目“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歌德的《塔索》的结尾部分?”,这位高级中学学生要在这里深入研究艺术家的本性和角色的社会责任是否可以平安谐和地协调一致的问题。这个问题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涉及卡夫卡的一个终身难题,这个难题无法解决,因为比起自由作家的生存形式来他更喜爱一种公职的保护,而这种保护同时也意味着对他的幻想世界的持续威胁。《托夸多·塔索》没有作出热情洋溢的宣示,支持文学自主,而是不抱幻想地阐明艺术和社会的紧张关系:这一点无疑也引起了这位九年制中学学生的注意。歌德对安东尼奥所代表的政治的务实思想的批评,跟作者尽管很有好感却仍对他的主人公的自我中心意识表现出来的那种可以感觉得到的冷淡一样,可能都不曾被他忽略。
毕业证书证明卡夫卡的6门学科——其中包括地理、历史、希腊语和哲学——成绩为“值得赞扬”(良),另外6门学科——其中包括数学、德语、博物学和法语——成绩为“令人满意”(及格)。这显示出一个略微有些超常的学生的形象,这个学生似乎在哪门学科上都没有值得一提的长处或短处。由于按照奥地利模式,毕业证书也只证明通过毕业考试,并不超过生平事略之外进一步描述这位毕业生的特征,所以这份文件具有一份那种掌管一个人却不说明此人重要特征的案卷的性质。在一篇中学毕业后8年的1909年7月产生的简短的随笔中,有一段论述成年人的老一套评语,也可用在评述证书的空洞语言上:“他们的目光从我们身上滑下去,像一只举起的胳臂落下。”高中毕业后,父母让他第一次出门远行,酬谢他的辛劳,这趟旅行使他走出波希米亚王国的国界。特里施的舅舅西格弗里德·勒维被选中当这个18岁的人的陪伴者,给外甥当旅行向导。7月28日,卡夫卡先独自乘坐火车经莱比锡和汉堡到达库克斯港,随后就从那儿——在18小时的旅行之后——乘渡船到赫耳果兰岛。数年后他还回忆起这一段单调、漫长的火车路程的印象,一路上他凝视着自己的怀表并失去了对周围的人的感觉:“忘记我已经忘了,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在急行列车里单独旅行的孩子,四周的因急驶而晃动的车厢像变戏法那样在四周微微立起。”一个星期之后西格弗里德·勒维到赫耳果兰岛上来和他会合,这时这位舅父已准备好了下一个阶段的行程。他们在8月8日一起继续旅行来到诺德奈伊,在那里他们住在离海滨男浴场只有不多几分钟路程远的弗丽茜阿住宿公寓直至8月28日(舅父骄傲地把他的外甥作为“大学生”登记在来客登记簿上)。后来卡夫卡很少把大海选作度假目的地;1913年初秋他去威尼斯,1914年去丹麦,1923年去德国的波罗的海海边——全部没有较长期的规划,受到严重的生命危机的重压。比起亚德里亚海和托斯卡纳海滨来,他在他的几次意大利之行中更喜欢北方的湖泊。矜持的海岸景色以它的那种能够吸引人但并不使人心情愉悦的异域风情的魅力对他产生影响。他在1901年8月24日寄往布拉格给他的妹妹艾丽的明信片描绘微波荡漾的大海和远处一艘小渔船,上空一层乌云密布,标志着暴风雨即将来临。
9月中,北海度假返回后将三个星期,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奥斯卡·卡夫卡,才17岁的堂弟,赫尔曼的哥哥菲利普的儿子,在投考梅里施魏斯基尔兴的骑兵预备军官学校落榜之后,在科林用手枪自杀身亡。这样的学生自杀像可怕的幽灵贯穿世纪之交的时代。它们构成帝国独裁社会对正在成长中的一代人施加的强制的一种典型标志。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这个题材一再作为同样的标志和社会罪责的主题出现——比如在韦德金德、施特劳斯、黑塞和弗里德里希·胡赫的作品中。
根据一份证明他“身体虚弱”的医生证明,卡夫卡免服兵役,所以不必完成规定奥匈王室世袭领地的高中毕业生要完成的12个月的兵役(“志愿兵”)。1901年10月,他和奥斯卡·波拉克、胡戈·贝格曼一起在大学注册学化学;毕业考试前不久他还在九年制中学的表格中把“哲学”登记为大学学习志愿学科,然而最迟在1901年7月中便改变了主意。由于除了少数例外,犹太人一般不可能担任国家公职,所以只有自由职业可供高校毕业生考虑。构成一种特殊情况的是那些为在私人工业企业中从事人才培养工作的专业。由于这个原因卡夫卡决定学化学,指望着将来可以在经济部门找到一份工作。此外就是戈特瓦尔特的激励人的,与时新的标准看齐的博物学课程,是它决定了这一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不寻常的学科选择。而化学学院院长吉多·戈尔德施米特是一个改信基督教的犹太人,这一点对于卡夫卡和有犹太复国主义倾向的贝格曼来说,很可能是一个令人不愉快的伴随现象,这使他们想起犹太人在高等学校谋职所受到的种种约束。
1348年建立的卡尔斯大学在1882年分成了一所德语大学和一所捷克语大学,其教学活动分别在各自的教学大楼里进行。布拉格犹太人在涉及教育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不受其母语约束选择德语大学。1890年,这里(总计1500名学生中)有506名犹太人大学生注册入学,而在捷克语大学中却只有44名;1904—1905年德语大学大学生中将近25%、捷克语大学中将近30%的大学生是犹太人出身(他们在市内两所捷克语大学中所占的比例差分别只有一个百分点)。1912年以前,这种状况一直只有微弱的变化,虽然德意志人的文化优势在这同时开始减弱。莱奥·赫尔曼,有犹太复国主义倾向的巴尔—科赫巴协会主席,在1909年用严厉的措辞给马丁·布贝尔写道:“只有犹太人还认为必须捍卫德意志文化。但是由于他们在生活中并不接触民族的德意志文化,所以他们的性格自然绝大部分是符合犹太人特性的。”德语大学善于争取到著名的专家学者。直至1895年以前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一直在布拉格从教,他通过其一元论的主要作品《感觉的分析》(1886)分别对那个时代的哲学的和心理学的感知论产生重大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爱因斯坦将会作为费迪南德·利皮希的继任者当——不过只是为期两年的——理论物理学客座教授。国际法学家海因里希·劳赫贝格、法史专家海因里希·辛格尔和1897—1898年任校长的管理法学家约瑟夫·乌尔布利希代表了1900年前后法学系的高度学术水平。在日耳曼语言和文学专业占统治地位的是很有影响力的奥古斯特·绍尔,此人试图,如他庄严声明的那样,“保持警惕并孜孜不倦地”捍卫城市的德意志文化生活,使其免遭一种想象中的亲捷克倾向的威胁。绍尔,在后来的岁月里也当上了大学校长,他把日耳曼语言和文学当作民俗学看待,这——集中在“受大众欢迎的类型和作家上”——含有一种民族主义倾向,一如他的学生约瑟夫·纳德勒在他的引起灾难的《德意志部族和地区的文学史》(1912—1913)中从思想意识上加以增强的那样。
享有超地区威望的哲学系的教授们都是一流的。处于中心地位的是弗兰茨·冯·布伦塔诺的弟子们,他的心理感知论在世纪之交的布拉格得以创造性地继续发展:安东·马尔蒂(可是马克斯·布罗德却指责他智识“浅薄”),克里斯蒂安·冯·艾伦费尔斯(自1897年起)以及在1914年马尔蒂死后,奥斯卡·克劳斯。自1904年起,阿尔弗雷德·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弟弟,讲授国民经济这门较新的课程。后来他成为授予卡夫卡博士学位的教授,然而这却是一项纯粹制度上的任务——向校长正式推荐博士生,这并不以个人相识为先决条件。犹太人正教授在布拉格跟在奥地利一样人数极少。大量犹太人编外讲师和副教授若想在大学教书生涯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改信基督教。只有改信基督教才能为在大学里的升迁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谁不屈服于这种强制适应,谁就得——像维也纳的弗洛伊德——对一个空头教授头衔感到知足。
卡尔斯大学像俱乐部那样表现出具有德意志民族性的样子。大学生们在公开场合佩戴黑红金黄三色肩带,上面缝有年代数学“1848”。据马克斯·布罗德回忆,只有传统的便帽在世纪之交后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德语大学大学生的聚会地点是不合时宜的。德语大学学生宿舍会议室在玛丽街,那儿也有一间大的餐厅和一间举行音乐会的礼堂。朗诵演讲厅有一座拥有现代藏书的一流图书馆,可是据布罗德说,卡夫卡从未光顾过它。他喜欢在“卡尔韦”书店买书,不喜欢去公共图书馆。大学生们坐在二楼读书,俯视热闹的费迪南德街,吃房屋管家早晨准备好了的黄油面包。带温和民族色彩的、容易接受现代美学的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尤其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