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美与省思——对话现代文学经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审美与省思——对话现代文学经典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8.75 5.0折 58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贺仲明|责编:周思仪//王梦迪

出版社花城

ISBN9787536097384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1614999

上书时间2023-12-2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文学经典——永恒及其重读

 

(代序)

 

 

 

 关于经典,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包括争议。但无可置疑的是,文学经典是文学魅力之重要所在。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人们心灵最美好的滋育者。我们每一个喜爱文学的人都肯定有过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美好感受——那种难以言说的沉醉、愉悦乃至迷狂,无疑是我们热爱文学的最根本原因。

 

 经典具有永恒性,但是经典又绝不是封闭的,而是具有充分开放性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在不同人群、不同代际的阅读中,文学经典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焕发出新鲜生命力,从而持续在历史中流传。

 

 现代文学经典更是如此。由于时间距离的相对短促,现代文学经典还没有进入到完全稳定期,而是仍然处在变动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文学经典的内涵肯定还会发生变化,其中的作品也还会有所迁移。这是现代文学经典与古代文学经典的差别。

 

 相比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我们的生活又更为密切,我们对它们的感受也更直接。事实上,我们每一个当代人,都是现代文学经典的重要评判者,我们的阅读、感受和评价,都会影响这些作品在未来文学史上的位置。毕竟,我们与这些经典相距很近,后来人永远不可能拥有与我们一样的视野和感受。

 

 当我们阅读古代文学经典的时候,更普遍的姿态是仰望,是遥观,就像观看天上遥远的灿烂星河;但我们阅读现代文学经典的时候,却不免会带有更多严峻的审视甚至苛求——就像我们对自己很亲近、很关切的人,往往会有更高的要求,会有不自觉的期待和严格……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有了这部与现代文学经典的“对话”。较多的感性认知,较多的情感介入,以及一些可能过于严格的“酷评”,都可能糅杂其中。就我个人的主观感受,文学经典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审美,因此,我与经典“对话”的第一前提是审美,阐释其美学内涵,表达我的审美感受,是最基本的内容;其次就是思想,文学经典不能缺乏思想之美——毫无疑问,创造而深刻的思想具有独特的美感,并激发我们的心灵和大脑——因此,从思想角度考量现代文学经典,我也觉得必不可少。

 

 总的来说,在阅读中既鉴赏又具批判性思考,是我们与现代文学经典相遇的必然过程,也是任何作品在经典化过程中都需要经历的命运——说到底,我们每一个人、每一部作品都会是历史的一部分,都无法逃脱历史选择的宿命。我们也只能承受乃至喜爱这一命运。 

 

2022年4月10日于羊城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本书为当代文学评论家贺仲明教授的学术批评集,内容皆围绕现代文学经典相关问题展开,分上下两辑,上辑主要为文学理论、观念等问题的辨析,收录第五届王瑶学术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重构》等6篇文章。下辑是对诸如《阿Q正传》《秋夜》《故乡的野菜》《再别康桥》等具体文学作品的赏析细读,收录8篇文章。全书兼具学理性与新意,呈现出作者作为批评家宏阔的批评视野和精准的文本细读能力,彰显出其富有批判性的、独立的批评立场与姿态。

 

 



作者简介
贺仲明,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8部。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获“王瑶学术奖”、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目录
上辑

 文学经典的命运与文学的前景

 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构建中的外在因素影响

 ——以丁玲等文学史评价为中心

 “十七年文学”评价与文学经典性问题

 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重构

 回到文学的鲁迅

 ——对当前鲁迅研究的思考

 文学中的伦理与人性

 ——从对张爱玲、萧红评价引发的思考

 下辑

 鲁迅《阿Q正传》:阿Q为什么是农民?

 鲁迅《秋夜》:文本法之于鲁迅作品教学与研究

 废名《竹林的故事》:自然生命观下的美与悲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以淡写浓,别赋深情

 萧红《小城三月》:个人之爱与民族之痛的交融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自我与时代的心史

 徐志摩《再别康桥》:自然与节制之美

 周立波《禾场上》:匮乏时代的素朴之美

内容摘要
“文学经典命运的根本问题是文学到底为什么而存在”当代著名评论家贺仲明教授全新文学批评录,由鲁迅《阿Q正传》《秋夜》,废名《竹林的故事》,萧红《小城三月》等八部经典作品,再论文学经典的命运与前景。对话式阅读,审美性感受,批判性思考,穿越人群与代际,回归文学文本,重审价值标准,彰显审美魅力。

主编推荐

 本书从文学创作、批评、研究、阅读与接受等多个方面强调了文学经典在文学中的重要性,文学经典的存在可以视作文学的一个基本价值标准,关乎文学为何存在,既是整个民族文化性格和内在美学精神的体现,也会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作者一直在呼吁要对文学经典进行重新审视与建设,对文学评判的标准进行必要重构。

 既有提纲挈领的观点性陈述,也有文学批评观念的具体实践,作者尝试从思想与审美、时代与个人等不同角度切入,提供了多种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可能路径。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本书为当代文学评论家贺仲明教授的学术批评集,内容皆围绕现代文学经典相关问题展开,分上下两辑,上辑主要为文学理论、观念等问题的辨析,收录第五届王瑶学术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重构》等6篇文章。下辑是对诸如《阿Q正传》《秋夜》《故乡的野菜》《再别康桥》等具体文学作品的赏析细读,收录8篇文章。全书兼具学理性与新意,呈现出作者作为批评家宏阔的批评视野和精准的文本细读能力,彰显出其富有批判性的、独立的批评立场与姿态。

媒体评论
有人对他的评价是:平和中正。平和是理性,中正则是明白和倔强。这些都是在强调贺仲明的一个“基准”,也就是说,他不是飘在天上指手画脚的,而是从自己真实的知觉、痛感与喜乐出发的。《阿Q为什么是农民?》《阿Q是不是农民?》……这些具有独特切入视角的批评文字,贯穿始终的,其实是一个批评家整个的生存背景、学养、痛苦的思考、矛盾以及艰辛的求索之路。对于贺仲明来说,这中间没有间隔与缝隙。 ——作家 朱文颖 贺仲明近几年持续性地关注和思考着贾平凹的创作,《新时代版本的“废都”书写——关于〈暂坐〉及相关问题》一文,聚焦贾平凹的新作,在详细考辨“废都精神”的基础上,将《暂坐》放置在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的脉络和“废都精神”的谱系中,指认了《暂坐》对这种“颓废美学”书写的推进与发展。论文也以批判性的立场,揭示了《暂坐》在“人性关怀”与反思都市生活深度上存在的缺憾与不足;视野宏阔,文本解读精准,论述富有思辨性和逻辑性。贺仲明以一种批判性的、独立的立场与姿态面对著名作家的作品,显著地彰显了一个批评家的职业素养与学术操守。 ——第四届“《扬子江文学评论》奖”颁奖词 如果说贺仲明对近百年乡土文学的宏观俯察, 颇类“登泰山而小鲁”,有登高望远,纵览全局之势,那么对乡土文学创作中具体作家作品的品评,则宛若“凝视谛听殊未足”。他对作家作品的定位与判断,不是生硬地照搬西方批评话语,以先验的理论框架牵强附会地对作家作品进行分类,贴上五花八门的理论标签;他细读文本、深入穿透、尽可能以自己的批评话语切中批评对象的艺术特质、审美内涵、价值归趋。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 雷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