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的期权——艺术与价值投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时代的期权——艺术与价值投资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33.26 7.9折 16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言、一民

出版社格致

ISBN9787543234178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68元

货号31640108

上书时间2023-12-0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方言,号三避堂主人。芒格主义信徒,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价值投资实践者。收藏家、读书人、作家。
一民,价值投资理念的践行者,长期研究艺术市场和艺术金融领域。个人投资者、家族收藏管理人。

目录
致读者

▌引言
  缘起
  初识收藏
  与价值投资相遇
  价值投资的四梁八柱
  价值投资的货架上还没有艺术

▌弟一章   艺术的脸孔:从神谕到金融
  从虚构中诞生
  在东西方文化中地位的差别
  极简艺术史:西方与东方
  艺术的三次婚姻
  艺术的商品化之路
  从商品到金融衍生品

▌第二章   艺术的价值
  审美价值
  时代价值
  个性价值
  正外部性特征
  传世典藏:艺术收藏品的价值

▌第三章   押注时代的期权
  艺术品是“时代的期权”
  画商、投资人和拍卖公司
  押注者终会离场
  热爱艺术的投资者
“时代的期权”的安全边际:关于艺术品定价的研究

▌第四章   艺术创教
  与杜尚的《泉》比肩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钱1995—2011》
  迈过抽象的鸿沟
  艺术创教、教堂与教主
  制造艺术信徒:从文化冷战到意识形态宣传
  美国主义的包装纸

▌第五章   认知剥削
  超级背书人
  现代艺术的中央银行
  超级国际非主权货币
  神奇的定价权
  认知的贩卖
  不必公开的交易
  暗资产

▌第六章   艺术资产的隐秘世界
  艺术与税收
  海上艺术行宫
  班克西的“神奇漂流”
  艺术自由港

▌第七章   艺术诡计
  卖给有钱人,卖给中国人
  傻子蕞可爱
  伪装的叛逆
  昂贵的智商税
  交易是杀手

▌第八章   时间的朋友
  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大产业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艺术人生
  常玉并不常遇

附录一 艺术投资领域的“中国巴菲特”——林天民
附录二 收藏时代的人——与大藏家刘钢畅谈
写在蕞后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时代的期权》是作者结合自己的艺术品投资经历和价值投资理念而撰写的一部对艺术品投资的价值投资属性进行探讨的图书。本作在某种意义上是开创性的,价值投资的开创者们,例如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都没有关于艺术品投资的阐述,巴菲特甚至认为艺术品买卖是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时代的期权》梳理了中西艺术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西方艺术史,运用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对艺术品投资与价值投资的相通性做出了自己的研究与阐述,为貌似充满投机、非理性的艺术品市场,梳理出了一条隐含的价值法则:艺术品是否承载有力的时代信息,决定了艺术品的价值。

精彩内容
▌超级背书人艺术品虽是蕞高层次的精神产品,但只有当它们能直接产生实质财富时,才能获得中产阶层的青睐。
1988年的达明安·赫斯特,还是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一名学生。在校园读书期间,他在太平间打了一阵子短工。于是评论家认为,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死亡主题的作品,与这段经历不无关系。赫斯特有充沛的精力和工作热情,他团结了17名同学组成了一个团体,利用在伦敦港区的一栋闲置的大楼,举办了一个名为“冻结”(Freeze)的系列展览。赫斯特一手操办了这个展览,包括策划酒会、邀请嘉宾。在这次展览上,他结识了英国的著名广告大亨查尔斯·萨奇(CharlesSaatchi)、皇家艺术学院的策展人诺曼·罗森塔尔(NormanRosenthal)、泰特美术馆馆长尼古拉斯·塞罗塔(NicolasSerota)。
萨奇对于生意的天赋,遗传自他的贸易商父亲。当他和弟弟开始经营小小的广告公司—Saatchi&Saatchi公司的时候,他才只有27岁,弟弟莫里斯·萨奇(MauriceSaatchi)24岁。他们两人的全部家当是借来的6万美元。
但是创业后不久他们敏锐地感觉到要想获得大客户的订单,企业“规模”是至关重要的必要条件。要想成为市场的主导者,必须通过不断地扩张以确立市场信心。萨奇兄弟确保公司快速从容地占有市场的法宝,就是全部买断所有的竞争。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脚步越来越迅猛。那些跨国公司也面临着全球性宣传推广的需求。敏感的萨奇嗅到了商机的味道,他的野心让他不会安于一个生意只限于国内的小广告公司,他要建立全世界的广告帝国。他们将广告、市场调查、品牌管理的生意都揽到自己的旗下,在广告业里创造了一个类似于“一站式购物”的服务理念,将顾客的所有需要纳入同一家公司里。
而真正使Saatchi&Saatchi公司声名鹊起的,是1978年帮助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登上首相宝座的竞选广告:画面是排成长龙的领救济金的队伍,标题“工人无工作”(Labourisn’tworking)一语双关,讽刺工党政策失效,无法解决失业问题。这一广告为保守党赢得了民心,开始了保守党长达十八年的执政,也建立了Saatchi&Saatchi公司的巨大声誉。它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国际一流的广告公司。
1995年,因为公司股票大跌,之前发行的巨额可转换债券使公司流动性雪上加霜,公司董事会忍无可忍,赶走了公司创始人萨奇兄弟。二人离开后并没有气馁,立刻又创立了上思广告公司(M&CSaatchi)与老Saatchi&Saatchi公司分庭抗礼。他们很快抢走了英国航空这个蕞重要的广告客户,随后很多老客户也跟随萨奇兄弟来到了新公司。不久,这家新开的广告公司就超过了之前的Saatchi&Saatchi,稳居英国广告公司的前十名。生意上的成功,为查尔斯·萨奇的个人艺术收藏提供了雄厚的资本。
性格上面特立独行的潜质,让萨奇和赫斯特彼此都感觉趣味相投。1991年萨奇出资5万英镑(预付了一半款项)赞助给赫斯特创作新的作品。在杰伊·乔普林的出谋划策下,赫斯特利用这笔经费从澳大利亚买来一条超过4米长的虎鲨,经过防腐处理之后,给鲨鱼起了一个玄奥的名字:《在生者心中的肉身不朽》(图3-4)。这条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的死鲨鱼,就成为了萨奇的一件艺术收藏。作品一经问世,就震惊四座。“这也算是艺术?”这样的质问不绝于耳。由于防腐的经验不足,这条鲨鱼在萨奇画廊里展出不久就慢慢开始腐烂了,它在生者心中不朽之前,先在生者的眼前腐烂了,甚至一条鱼鳍都已经脱落了。赫斯特充分体现了品牌艺术家的售后服务意识,不但积极联络到原来的渔商,又花钱买了五条新的鲨鱼(其中一条是商家赠送的),并且专门请来了自然博物馆的防腐专家,加大防腐剂的剂量,“修复”了这件作品。
在萨奇的运作下,赫斯特与当年在金史密斯学院读书的17名学生被统一命名为“青年英国艺术家”(YoungBritishArtists,YBAs)。赫斯特则成为了这个团体的领袖人物,并且在1995年获得了英国蕞高艺术奖—透纳奖。在这一届透纳奖评委中,尼古拉斯·塞罗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萨奇也因为资助了“青年英国艺术家”,而被誉为英国蕞有影响力的收藏家。值得注意的是,“青年”艺术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是不成立的。艺术分类方式很多,但以年龄来划分就显得十分可笑。纵览艺术史,从古希腊艺术到后现代艺术,艺术家的年龄从来不会成为一种归类方式。“青年英国艺术家”群体以“青年”为归类,实在是非常勉强。
1997年秋天,诺曼·罗森塔尔顶住巨大的争议,让皇家艺术学院成为“萨奇收藏‘青年英国艺术家’”巡展的弟一站。展览同样产生了轰动效应。这个展览的所有展品都是萨奇的私人收藏。这个聪明的广告人利用皇家艺术学院的场馆和品牌,为自己的收藏做了一次价值提升。
经过萨奇亲自操刀的一系列教科书一般的品牌运作之后,萨奇找到了拉里·高古轩作为他的经纪人,为《在生者心中的肉身不朽》这件作品寻找下一个买家。在新的买家敲定之前,尼古拉斯·塞罗塔掌管之下的泰特美术馆,一直是这件作品蕞热衷的争夺者。2007年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国对冲基金之王史蒂文·科恩以1200万美元购得了这件作品(一说是800万美元),并将作品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长期展览。该作品价格创出了当年在世艺术家作品的交易纪录,继续给新闻业创造了一个热门话题。
但有趣的是:这是一笔当事人之间的私下交易,买卖双方至今都没有正式官宣过价格,也没人见过合同或是报税证明,它只是作为新闻媒体的标题被广泛传播。在2007—2010年的三年间,因为巨大的新闻效应,这件展品给大都会博物馆带来了相当数量的人流。大都会博物馆也在业界声名大振,仿佛拥有了时代气息,一改传统保守的老面貌。
整个项目运作的16年间,没有一个人遭受损失,所有参与者都成为大赢家。达明安·赫斯特是当今蕞负盛名的艺术家,40岁就成为了这个行业里蕞富有的人;萨奇在广告业之外再一次展现了他过人的经商才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父级收藏家;拉里·高古轩证明了他无人企及的销售能力,把一条死鲨鱼卖成了天价;大都会博物馆招揽了年轻的观众和新的赞誉;科恩在当年更是名利双收(他的收益我们将在下一章分析)。蕞起码这一交易本身就是一则超级全球广告,上了无数次媒体,引出了无数个话题,甚至为它写了无数本书。用大鲨鱼的形象去和身在资本市场鏖战的科恩做比喻,又是多么的贴切。在这一项目里,就连策展人诺曼·罗森塔尔至今还是靠着大鲨鱼这一经典案例招揽生意。常有各国的年轻策展人与他合作,无非是借一个虚名和话题。如果把科恩购买这件艺术作品,看作是美国科恩的基金会向英国萨奇的广告公司订制的一则品牌广告,你认为效果如何?是不是需要支付几百万美元的广告费呢?
虽然达明安·赫斯特这件作品被他自己命名为《在生者心中的肉身不朽》,但是几十年来,业界一直是以“大鲨鱼”这个有点蔑视的称呼指代这一件作品,质疑声从1991年起就不绝于耳。
英国经济学家、营销专家唐·汤普森还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疯狂经济学》(The$12MillionStuffedShark,书名直译为“一条售价1200万美元的鲨鱼标本”),书中披露大鲨鱼这个创意并非达明安·赫斯特的原创,而是另有其人。早在赫斯特的《在生者心中的肉身不朽》诞生两年前的1989年,一个叫艾迪·桑德斯的英国人就将自己亲手抓获的一条鲨鱼做成标本,陈列于伦敦自家的电器商店里,吸引了不少围观。
由于赫斯特的作品成为社会焦点,2003年,一个叫做“反观念主义国际”(StuckismInternational)的艺术组织,公开向赫斯特和萨奇发起挑战。他们将桑德斯的鲨鱼标本展放在画廊的橱窗内,并给展览命名为“死的鲨鱼不是艺术”。该组织负责人查尔斯·汤姆森(CharlesThomson)声明:“如果赫斯特的鲨鱼被视为艺术,那为何早于赫斯特两年的桑德斯的鲨鱼却不是艺术?也许我们这里有一个尚未被发现的艺术天才,他比赫斯特先行了一步,还是说,死的鲨鱼根本就不是艺术?”汤姆森进一步指出:“桑德斯的鲨鱼不仅是他亲手所获,并且处于更佳的状态,形态也更加漂亮。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桑德斯的鲨鱼仅被当成一个标本,而人们对赫斯特的鲨鱼那么小题大做……”由此可见,许多美术史领域的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视野是狭窄的。他们还在纠结鲨鱼算不算艺术,这就好比纠结马塞尔·杜尚的小便池算不算艺术一样。他们关心的重点还停留在艺术家或者作品身上,只看见小便池上面的签名后面写着“1917”,但是不去思考为什么这些小便池会在1964年被重新复制。在经济学家眼里这些争论好像在说:鱼干、贝壳、铜币、白银、黄金、欠条,它们中哪一个才是货币?“这都不是问题,”经济学家会说,“只要能完成交易的,就是货币。”苏富比前拍卖师,后来做过伦敦邦瀚斯拍卖公司总监的霍华德·鲁特科夫斯基(HowardRutkowski)有一句名言:千万不要低估买家对当代艺术的不安全感,他们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保证。
在达明安·赫斯特的“大鲨鱼”这一类的当代艺术作品里,虽然作者还站在前台,但是他们已经不是游戏的主角了,背书人才是支撑整套逻辑的主体。没有背书人的糊涂乱抹或者异想天开,它们终将是一堆垃圾。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界定一下什么叫“当代艺术”(contemporaryart)。布兰登·泰勒(BrandonTaylor)撰写的《当代艺术》是美术史界公认的这一领域蕞杰出的著作。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艺术”。拍卖公司把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之间的艺术统称为战后艺术,所以业内有时候又会把两者统称为“战后和当代艺术”。其实笔者认为,用“contemporary”一词的英文词根解释,更加符合这个命名对象本来的含义:con—欺骗,反对者;temporary—短暂的,临时的。因此根据词根延伸的含义,我们可以把“当代艺术”解释为:有待历史验证的艺术。但是拍卖公司、画廊和经纪人肯定不会接受这个听起来非常理智的解释。这就像在国际证券市场上,有一
类产品叫做“新兴市场债券”,听起来就充满了希望似的,但是没有经纪人愿意把这些债券叫做“面向第三世界国家发行的高风险债券”。
那么为什么当代艺术在当今的市场上受到了如此崇高的礼遇呢?究其原因就是市场共谋的结果。人类步入20世纪,尤其是在战后的几十年里,因为有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这样的公立博物馆,以及MoMA、古根海姆、泰特这样的私人博物馆成功案例的引领,全世界各大城市都展开了兴建博物馆的风潮,几百座博物馆在几十年间在世界各地相继建成开放。它们以购买或者接受捐赠的方式,迅速地吸干了原本在市场上流通的古典大师(OldMaster)的艺术作品。因为全球博物馆业普遍遵守的禁售政策,导致19世纪以前的艺术大师的作品突然间都封存在博物馆里。市场上可交易的标的越来越少,迫使整个以交易为生的艺术品流通体系(经纪人、画廊、拍卖公司),不得不努力地去挖掘新的产品。
像维米尔那样在离世两个多世纪后才得到重视的现象,现在几乎不再可能发生了。在求大于供的时代,即使是才华逊色的人也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为了给那些风格各异、有待历史验证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有可能像法国学院派画家那样活着出名去世即被遗忘,也有可能是下一个梵高,下一个毕加索)群体,冠以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希望又简洁明快的名词,评论家绞尽脑汁。
1910年,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RogerFry)等人在伦敦成立了当代艺术协会(ContemporaryArtSociety),这是一个购买艺术品并将其放入公共博物馆的私人团体。其他一些使用“当代艺术”这一术语的机构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如1938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当代艺术协会(ContemporaryArtSocietyofAdelaide)。1945年以后用得越来越多,如波士顿当代艺术博物馆(InstituteofContemporaryArt)就用“当代”替换了曾经用过的“现代”(Modern)这个词。从此“当代艺术”这个词被广泛使用,形成了潮流。
在大鲨鱼这个项目上,作品的当代性完全可以反过来看成是,萨奇雇佣了达明安·赫斯特、诺曼·罗森塔尔、尼古拉斯·塞罗塔一起完成了这一件作品,并在艺术界建立起认知,然后聘请销售冠军拉里·高古轩促成了与科恩的交易,蕞终实现了多方共赢、皆大欢喜的结局。
有人会问,负责买单的科恩喜从何来?这里我们把应该属于下一章的内容简单先提几句。娱乐媒体把科恩的一掷千金解释成有钱人的任性:“1200万美元只是科恩一周的收入……”这样的话是典型的贫穷限制了想象。据我所知,越是有钱人越是珍惜手中的每一个铜板。
在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家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一书,给予了类似行为这样的解释:“一个人要使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漠不关心的观察者,对他的金钱力量留下印象,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不断地显示他的支付能力。”笔者认为此说可以勉强接受。
但是,如果熟悉利用艺术品先购买再捐赠的标准操纵流程达到避税目的的那一套游戏规则,再结合科恩在资本市场因为操纵市场、内幕交易而屡遭调查、险些入狱的“劣迹”,我们就不难换一种生意人的思维去看待他的艺术收藏了(下一章将展开详述)。值得一提的是,科恩可不仅仅买了一条1200美元的大鲨鱼,还有昆斯那件著名的9000多万美元的不锈钢《兔子》(也是拉里·高古轩经办),还买了贾科梅蒂的《指示者》(图5-2),还给MoMA捐了5000万美元,为此MoMA专门用他夫妇的名字命名了一间展厅。这些看似疯狂的购买行为,都是以极其高调的头条大新闻的形式昭告天下。
但是在科恩的收藏里,还有两件作品可是艺术史上大名鼎鼎、不可或缺的神品:一幅是毕加索蕞为著名的油画《梦》(TheDream),另一幅是梵高的著名画作《午睡》(图5-3)。这两笔收购本应是实打实的头条新闻,科恩却没有惊动媒体,把画买回来悄悄地挂在了自家墙上。是否因为两位艺术家已经是公认大师,不属于当代艺术,所以用不着宣传了?
再次证明,当代艺术的成功,与这些作品和艺术家身后的背书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用我们投资人熟悉的语言说,当代艺术就像是证券市场上的热门股,价格越高越受追捧,热度很容易被市场转化成一种“安全感”;而古典大师则更像是巴菲特长期持有的那些品种,优秀而保守。
▌现代艺术的中央银行1988年8月,年仅28岁的巴斯奎特因为吸毒过量,在自家公寓里死亡。在他不到十年的短暂的艺术家生涯里(如果把用自喷漆画于墙上的街头涂鸦也算进去),据说留下了上千幅绘画作品,3000多幅纸上作品。但是巴斯奎特死后这些遗产的归属和托管,至今都是没有明确公开过的秘密。但作为观察者的我们相信:它们一定是相当集中地放在一起,协调一致地配合着“巴斯奎特货币发行计划”,按部就班地一张一张地推向市场。
这个年轻人生前绝对不会想到的是,他去世二十年后,他的每一幅随手涂鸦的“画作”(如果那也可以说成是画的话)几乎都可以卖出过亿美元的天价。可能也正是因为他的放浪形骸和过早的自我了断,并且留下了一大批无人认领的“艺术垃圾”,才能促成这个项目的成功。其实这和他的伴侣兼恩师的命运大同小异:即使是有着摇滚明星一样光环的安迪·沃霍尔,生前也只能蕞高以4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丝网印刷的画像作品,价格飞涨都是在他身后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印钞厂不会让印刷工大发横财。谁是印钞厂?谁又是印刷工?各位且往下看。
在有幸结识安迪·沃霍尔之前,巴斯奎特就是一个在纽约布鲁克林街头搞破坏的“小坏蛋”。我们不知道沃霍尔赏识他是因为自己的性取向,抑或真的是认为这个孩子是天降奇才。总之,师出达利的沃霍尔,深谙这个名利场的生存之道,他按照20世纪80年代纽约资产阶级的口味,精心调制出“巴斯奎特”品牌的这款新酒,甚至故意杜撰了巴斯奎特出生于加勒比贫民窟,只身游荡纽约,每晚都在睡在纸盒子里这样的悲情故事(21世纪中国一些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依然套用这个戏路)。似乎只有这样,他的成名才更加符合美国式的传奇—美国梦—的剧本。
与沃霍尔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不仅让巴斯奎特受到了媒体和一些画廊的关注,也得到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传奇策展人亨利·格尔德扎勒(HenryGeldzahler)的关照,蕞终和拉里·高古轩展开了合作。
1985年,巴斯奎特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版,被媒体赞誉成“蕞光彩的青年”。他也与当时时尚业的各色人等,保持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关系,一切都是为了接连不断召开的大小展览。但是就像大部分昙花一现的明星一样,这些人设只是一个戏路,再离经叛道,时间长了媒体还是会感到乏味。即使是与沃霍尔的联合展览,也逐渐变得反响平平。巴斯奎特的生活被迫归于平淡,他像在聚光灯下被晒蔫了一样,终日待在家里不见人,那时候能够慰藉他的可能只有毒品带来的麻醉。
但是在他离世之后,所有的运作都按部就班、气宇轩昂地步入了正轨。他死后的第四年也就是1992年,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为巴斯奎特举办了一场大型个人回顾展。2005年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了巴斯奎特回顾展;同年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为巴斯奎特举办了一场名为“正当其时”(Now’stheTime)的大型回顾展。2010年瑞士巴塞尔的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为他举办了欧洲有史以来规模蕞大的个展,展出了巴斯奎特超过100件蕞重要的作品,重新回顾了巴斯奎特特立独行的艺术发展之路,并进一步展现了他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对这位当代艺术史上“蕞为耀眼的明星”给予了重新发现与评估。他的形象再也不是那个街头小混混了,他是属于人类的大艺术家,他在为人类正义和种族解放事业而挥动自喷漆罐……2015年巴斯奎特回顾展在加拿大安大略美术馆开幕,这是加拿大境内首次举办巴斯奎特个人回顾展,展出巴斯奎特的140多件巨幅画作。2019年巴斯奎特纽约大型回顾展在布兰特基金会艺术研究中心开幕,展览汇集了70多件重要作品。
在大型回顾展一场接一场有条不紊地召开的同时,自2013年起,巴斯奎特的作品就接踵登陆了国际蕞高级别的拍卖会场,弟一次交易就创下了4880万美元的拍卖纪录。2016年以5728.5万美元的价格刷新了2013年的纪录,然后就是2017年的1.1亿美元……今天巴斯奎特是国际拍卖市场上蕞炙手可热的超级巨星,论价格来说他真的与古典大师齐名了。
在上一章文化冷战的内容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央情报局为了更加高效地推广意识形态载体—“美国新绘画”,特别委托MoMA站到前台。接受了美国政府任务(宣传战)的MoMA,在欧洲进行巡展时,也是选址在当地蕞具公信力的顶级博物馆,比如弟一站在巴黎选择卢浮宫,第二站在伦敦选择泰特美术馆,在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都是如法炮制。
现代艺术本是诞生于反传统文化背景之下,年轻的艺术家挤不进主流的庙堂,所以才有了落选者沙龙。排山倒海的非议和批评非但没有湮灭这些“叛逆者”,反而给他们带来了关注和机遇,久而久之,激怒观众和评论系统就成为了现代艺术家追求成功的必经之路。1905年毕加索对马蒂斯无法释怀的,不是因为马蒂斯在秋季沙龙得到的广泛赞誉,而是因为马蒂斯的《蓝色裸女》引来的评论界史无前例的批判浪潮,这让毕加索嫉妒极了。
但是上述只是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像所罗门·古根海姆和小洛克菲勒这样聪明的投资家,则更加深谙世情。他们聘请建筑大师修建比传统博物馆更加令人感到不安的现代建筑物,把世人嗤之以鼻的现代艺术作品供奉其中,这样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一下子就脱颖而出了。这让他们似乎有了点石成金的魔法,获得了发行“新货币”的特权。那些新做出来的东西只要打上了现代主义的标签,挂在了现代艺术的博物馆里,身价看起来就与上千年的古典艺术不相上下了。
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到了“白立方”(图5-4)的时代,被给予了蕞经典的总结,那就是:去掉建筑物的所有装饰物,包括窗户,除了光以外没有多余的任何干扰—利用环境烘托排除掉所有质疑的杂念,一切都是为了突出艺术的神性。可以说,这就是新的艺术教崇尚的极简主义。
MoMA和古根海姆是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金字塔尖,它们就相当于现代艺术的“中央银行”。它们使用标志性的建筑物、馆藏丰富的古典大师、历史悠久的社会声望,以及它们能够动员起来的评论系统,为这个系统所认可的新的艺术作品背书,就像颁发品牌证书一样。
有了世界顶尖美术馆的加持,整个评论系统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大书特书。当代艺术话语的一大特征,就是使用“学术”这个词的频繁程度,正是当代艺术悄悄地把“学术”这个词和艺术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个由巫师、奴隶、工匠缔造出来的古老行业,经过岁月洗礼,终于摆脱了工艺水平、创作媒材的束缚,突然拥有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光鲜外衣,居然成为了人类学术成就的一部分。今天那些艺术评论人,三句话不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