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西长篇力作:回响
  • 东西长篇力作:回响
  • 东西长篇力作:回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东西长篇力作:回响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5.94 6.1折 59 全新

库存54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东西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0044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31161547

上书时间2023-12-1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东西,本名田代琳。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部分作品翻译为英文、法文、瑞典文、俄文、韩文、越南文、德文、捷克文、丹麦文等出版。现为广西民族创作中心主任。



目录
第一章 大坑
第二章 缠绕
第三章 策划
第四章 试探
第五章 借口
第六章 暗示
第七章 生意
第八章 信任
第九章 疚爱
后记

内容摘要
一桩凶杀案让女警察冉咚咚穷思竭虑,追查真相的她同时陷入了婚姻的迷局。小说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在案件与情感的复杂缠绕中,揭开一个个人物的身份、人格、心理,直抵人性最真实幽深处……情节汹涌,逻辑严密。心灵与现实交互回响,善恶爱憎都有呼应。

主编推荐
东西近期新长篇小说
拆解 “心理现实”和生活真相  
将“情感推理”进行到底    

那心灵的秘密地带,是大千世界的回响

东西的长篇新作《回响》藉助案件侦破推理小说模式,通过对当代人隐秘而复杂心理的追溯和探寻,对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进行了深入透视和繁复立体的表现。小说提供了一个进入现实的独特路径和特别视角,艺术地对“现代性”社会中的“自我”和“生活”的隐秘真相进行了深刻追问,挖掘和呈现了无限的可能性。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吴义勤 

在具体的写作方法上,强大又具体的细节,复式交叉的结构方式以及精准的文学语言,使小说具有了极高的艺术品格。可以说,这是我近期读到的拥有文学性的小说。东西以特别化的方式将人的情感和人性很深层的模糊样貌呈现出来,他找到了潜藏在人性情感很深处和很神秘的开关,这也是所有作家很关心和一直在寻找的关键事物。
——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孟繁华

哲学家齐泽克说过一句话,叫“真实眼泪的惊骇”,是说在日常感受力很敏感、丰盈的时刻,往往是拥有神思的时刻,此时,当你凝神注视,很多曾经熟视无睹的事物就会翻转,变得陌生,而生命中很重大的问题由此就会浮现出来。东西的《回响》,就写出了这种“真实眼泪的惊骇”,写出了日常生活的深渊,也写出了心理世界的幽暗和裂变,同时,他还通过因自我认识的挺进而产生的醒悟与内疚,测量了人性的底线,并重铸了爱的信念。他对人性的分析、探求、认知,以及他对人性残存之希望的守护,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不仅独树一帜,而且也是走得很深、很远的几个作家之一。《回响》不仅是东西迄今为止优选的小说,也是这两年我读到的中国小说中很生动、绵密、厚实,也拥有写作抱负的一部。

——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谢有顺

东西透过详实缜密的心理剖析窥探人心“隐秘的角落”,将不可言诠的内心世界和繁复丰盈的现实生活推向很好。他并不急于提供结论或轻易下道德判断,而是借由罪案这一人性试炼场牵连出对道德困境、人心、善恶、信任和爱欲等经典哲学问题的探讨与思索。《回响》在呈现生命深刻的困惑之时,也昭示了人很不愿意放弃的便是那些关于对生命、自我、爱、尊严与恐惧的观念以及探问。《回响》是东西个人写作史自然而然的结果,必须突入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秘境,也必须听得见黑暗中孤独的生命回响。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何平

《回响》继续东西简约灵动和机锋闪烁的紧致叙述,尤其一以贯之刃刃见血见骨的劲道,悬疑叠加的精彩叙事,散发着颇具质感而活泼泼的叙事气韵,体现了作者出色的结构意识和美学形态的艺术自觉。东西特别化的叙事方式、野气横生的叙述张力,这在同质化与注水叙述现象普遍的今天,弥足珍贵,值得称道。其丰富而深邃、神秘而迷人的人生光影和人性回响,值得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发掘。
—— 《南方文坛》杂志主编 张燕玲

《回响》包含着现实世界明明暗暗的爱恨情仇,也包含着文学史的高低回响,而深潜其中的对位法,涌动出小说不停的创意,展现人物对生活的领悟、人物与人物及世界之间的博弈对垒,让作品的意蕴更为丰富复杂。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柱林

精彩内容
后记四年前的春天,我构思这个小说并开始写它,以为乘着一股冲劲儿会很快把它完成。但是,只写了几千字我便遇到了阻力,才发现写这个题材我还没准备好。从家庭或从案件写起?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它折磨了我好一阵子。于是我不得不写了两个开头,试图二选一。我认为有两个开头对得起这个小说了,却不料这仅仅是开头的开头。从2017年初春到2019年夏末,我都在写这个小说的开头,一边写一边否定,一边否定一边思考,好像患了“五千字梗阻”,即每次开头写到五千字左右,就怀疑这不是最好的开头,便习惯性地想要从头再来,以至于怀疑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不是他故意要那样写,而是因为写不下去了才不停地只写开头部分。当然,他有漂亮的借口:“我很想写一部实质上只不过是‘引言’的小说,它自始至终保持着作品开始部分所具有的那种潜力,以及始终未能落到实处的那种期待。”可是,我找不到借口,而且我还不能重复别人的借口。
下笔如此之难,是因为对小说涉及的两个领域(推理和心理)比较陌生。之前,我从来没碰过推理,也从来没有把心理学知识用于小说创作,但这次我想试一试。显然,这两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储备都不够。2017年下学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聘请我为驻校作家,我在校园里一边写小说的开头一边构思,一边构思一边利用空余时间阅读和聆听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心理学对我是一次拓展,虽然那半年小说创作的进度略等于零,可我的一些观点却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尤其对他人对自己都有了比从前稍微准确一点的认识。内心的调整,让我写人物时多了一份理解,特别是对人物的复杂性有了更多的包容。多年前写《后悔录》时,我就有意识地向人物内心开掘,并做过一些努力,但这一次我想做得更彻底。认知别人也许不那么难,而最难的是认知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在认知自己,作者通过写人物得到自我认知。我们虚构如此多的情节和细节,不就是为了一个崭新的“认知”吗?世界上每天都有奇事发生,和奇事比起来,作家们不仅写得不够快,而且还写得不够稀奇。因此,奇事于我已无太多吸引力,而对心灵的探寻却依然让我着迷。
卡夫卡说:“巴尔扎克带着一根手杖,上面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冲破每个障碍’,而我的格言宁肯这样:‘每一个障碍都使我屈服’。”这是卡夫卡的自我心理暗示,他认为自己是个弱者,没有巴尔扎克那么强悍。有人喜欢巴尔扎克,有人喜欢卡夫卡,写作者都在找自己的同类。两种心态如果自我认识不足,都可能给写作带来负面影响。强者的写作心态会被自我捧杀,容易让写作变得简单粗暴;弱者的写作心态容易自我沉沦,会让写作变得犹疑徘徊。但每一种心态的形成都不是天生的,它跟家庭、现实和经历均有关系。我一直是弱者心态,犹疑徘徊如影随形,甚至经常怀疑写作的意义。为了克服这种心理,我在写作过程中重读了四部经典名著,一方面是吸取这些作品的创作经验,另一方面是通过阅读它们树立信心。由于过多的自我怀疑,我身体里形成了写作的自我预警,每天超过一千字便会停下来重读,找错误缺点,补细节。有时写着写着突然不想写了,停下来思考两天,发现排斥的原因要么是人物把握不够准确,要么是情节推进不对。总之,一旦产生排斥情绪,我就知道困难降临,必须让障碍屈服。卡夫卡的写作心态有利于作品构思,巴尔扎克的写作心态有利于小说的推进。
在2021年的钟声敲响之前,我完成了小说的初稿,之后又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对拙作进行修改、校正。创作期间,我曾就刑侦方面的一些细节请教过一位刑侦专家,就心理咨询方面的某些知识请教过金熙女士,也曾请身边的好友、同事和学生帮忙校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感谢单位、家人和朋友对我写作的支持,感谢《人民文学》杂志发表该小说,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接纳此书。
2021年3月22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