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上下)(精)/王云五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上下)(精)/王云五文集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5.21 4.7折 13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云五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49032

出版时间2008-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38元

货号1323425

上书时间2023-11-14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民前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七年)
民前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
民前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九年)
民前十二年(公元一九○○年)
民前十一年(公元一九○一年)
民前十年(公元一九○二年)
民前九年(公元一九○三年)
民前八年(公元一九○四年)
民前七年(公元一九○五年)
民前六年(公元一九○六年)
民前五年(公元一九○七年)
民前四年(公元一九○八年)
民前三年(公元一九○九年)
民前二年(公元一九一○年)
民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
民国元年(公元一九一二年)
民国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
民国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
民国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
民国五年(公元一九一六年)
民国六年(公元一九一七年)
民国七年(公元一九一八年)
民国八年(公元一九一九年)
民国九年(公元一九二○年)
民国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
民国十一年(公元一九二二年)
民国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
民国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
民国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
民国十五年(公元一九二六年)
民国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
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
民国十八年(公元一九二九年)
民国十九年(公元一九三○年)
民国二十年(公元一九三一年)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一九三二年)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三年)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一九三四年)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一九三五年)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一九三六年)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三七年)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一九三八年)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一九三九年)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一九四○年)
民国三十年(公元一九四一年)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一九四二年)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一九四三年)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一九四四年)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一九四五年)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一九四七年)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一九四八年)
公元一九四九年
公元一九五○年
公元一九五一年
公元一九五二年
公元一九五三年
公元一九五四年
公元一九五五年
公元一九五六年
公元一九五七年
公元一九五八年
公元一九五九年
公元一九六○年
公元一九六一年
公元一九六二年
公元一九六三年
公元一九六四年
公元一九六五年
公元一九六六年
公元一九六七年
公元一九六八年
公元一九六九年
公元一九七○年
公元一九七一年
公元一九七二年

内容摘要
 《王云五文集》分为专著、文论、回忆、序跋等部分,总规模约七百万字,分为十一卷(十四本)出版。本书为该文集之《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分册,共110万字,系编年体例,以出版家为线索,以新教育为侧重,翔实记录了商务印书馆与初涉西学之中国“新教育”所经历的崎岖发展过程。

精彩内容
 民前十五年一月(公元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商务印书馆创业于上海。先设印刷所于宝山路。
时在甲午对日首次战争挫败后三年,戊戌维新前一年,中国在创深病巨之际,蕴酿革新运动。此一运动以办理新学堂,从事新教育为中心。新学堂
之最早开办者为设于北京之同文馆(时在公元一八六二年,清同治元年,壬戌),次则为没于上海之广方言馆(时在公元一八六三年,清同治二年,癸亥),皆以教授外国文为主。随后各省先后开办各种学堂,如福建之船政学堂(公元一八六九),上海之正蒙书院(公元一八七八年张焕纶所创办),天津之电报学堂(公元一八七九年),天津之水师学堂(公元一八八○年李鸿章奏办),上海之电报学堂(公元一八八二年),天津之武备学堂(公元一八八五年李鸿章奏办),广东之水陆师学堂(公元一八八七年张之洞奏办),南京之水师学堂(公元一八九。年南洋大臣奏办),武昌之自强学堂(公元一八九三年张之洞奏办),天津之中西学堂(公元一八九五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奏办),南京之陆军学堂(公元一八九五年张之洞奏办)。凡此或为专业,或为普通,皆按需要而设,初无整个系统。及公元一八九六,即商务印书馆创立之前一年,刑部左侍郎李端菜疏请于京师设大学堂,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并设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等,始为整个新式学堂系统之滥觞,然犹待六年后之公元一九。二年张百熙奏进学堂章程,新学堂系统方具体化。商务印书馆则于此六年间之第二年应运而起,期以新式印刷业赞助此革新运动。然此新式印刷业之兴起,实亦有赖于初步出版事业予以支持。
商务印书馆之发起人四名,皆为服务于教会所设之上海美华书馆之职工。其中夏瑞方、高凤池二人从事业务,鲍咸亨、鲍咸昌昆弟二人则从事工务;因鉴于上海读英文者众多,其所用课本大多数系英人为印度学生编辑之英文教科书一套,共五六册,其流行名称为IndianReaders(印度读本)。是书并无中文注释,读者与教者多感不便。发起诸人灵机一动,认为如能附人中文注释,即便教学,营业定佳。于是商请一位牧师名谢洪赉者代为译注,并将该书订定中文名称为华英进阶,其首册则称华英初阶。译注将竞,先以华英初阶一册试探市场,初版先印二千册,由夏瑞方君亲向各学校推销,甫二旬,即全部售罄。得此鼓励,于是集资本四千元,由发起四人,各投资一
千元,最先在上海江西路德昌里租赁所谓三楼三底房屋一幢,购印刷机数架,创办一家印刷所,兼营小规模之出版事业,先由夏瑞方及鲍成亨咸昌昆弟
共同主持,二鲍主持印刷,夏氏则出外推销自印之华英初阶进阶全书,并接受外间委托印件。三君既独立经营,即辞去美华书馆原职,及营业渐发达,高凤池君亦辞职加入。最初一二年获利颇厚,因上述之英文读本,附有汉文注释,为当时创举,极受英文教师与学生之欢迎,销数甚广,同时接受之外间印件,因鲍氏昆弟,有多年技术经验,亲自主持,亦甚发达。故开办未及两年,已觉原租之印刷所房屋不敷应用,乃于次年,即光绪二十四年迁居于北京路顺庆里,共占房屋十二楹,等于原有三楼三底房屋之四倍,并添购印刷机若干,一面扩充排版设备,此外又没一个小规模的营业所。自是外来印件虽与日并增,出版则仅限于一部英文读本,尚嫌不足,却以无适当人才棋以主持编译,于是零星星不免接受若干外来书稿,大都由日文翻译而成,庞杂不精,且多由于直译,难免措词生硬,印刷发行以后,多不能持久,初期
之出版物,仅有一部流传至民国时期之日文译本,即所说日本法规大全,余尚及亲见,为书百册,合装一木箱。此为彼时最大规模之出版物,而亦成本最巨,耗去资本不少。于是商务印书馆由获利丰厚之成立初期一二年,渐因开支日巨,其他出版物,亏多于盈,财务周转,亦渐感困难,乃增招外股,以资应付。
初夏瑞方君因承接印件,辄奔走于当时之文化机关之间。在南洋公学中认识其汉文总教习张菊生(元济)。张君早年入翰院,有声于时,且不时提倡新学,然与康梁之维新实无关系。戊戌新政挫败,六君子成仁,康梁亡命,张君以原无关系,坦然置之,却被波及,受革职永不叙用之处分。于是南下回籍,道经上海,为与商务印书馆同年成立之南洋公学聘任汉文总教习。
张君与该校西文总教习之美国福开森博士相处甚善,互相交换语文之教学,于是原通中国语言之福开森君进而通达中国文字,原未习英文之张君,因是亦能通英文。夏君因南洋公学不时有中文印件委托外间办理,借此时与张君接洽,至是乃以投资,并主持编译相商,经张君详加考虑,卒应许参加,并为专力主持商务书馆编译之任,遂辞南洋公学,以就商务之职。自时厥后,商务书馆始一改面目,由以印刷业为主者,进而为出版事业。其成为我国历史最长之大出版家,实始于张君之加入,至高夏二鲍诸君之创业,殆可称为其前期耳。或谓商务印书馆之名称,自今13观之,似不若其他出版业命名之堂皇,尤以就其七十余年之实绩衡量,商务印书馆无疑是实过于名。加以其英文译名CommercialPress,辄被外人误会为一种报纸,或为一家商业印件的印制所,幸而英文译名之下,尚殿以Ltr.“股份有限公司”一词,PublishingCo.(出版公司),而将“商务”一辞略为推广,或较名正言顺。顾吾人若一回念七十余年前之环境,我国门户开放,实以通商为主要目的,西方国家之强我开放门户者,亦无不侧重通商一事,彼此鲜有提及文化或其他关系者;于是对外人开放之口岸,称为通商口岸,南北两要区设置南北洋大臣,实则为南北洋通商大臣之简称。彼时我国朝野对通商所以重视者如
此。商务印书馆发源于通商口岸之上海,其最初发起人亦皆服务于随西人通商而来之传教士附设机构,加以原发起人之最初目的,实亦认定以印刷事业为经营商业之目的。老老实实,不夸大其词,径称为商务印书馆,在彼时,亦最适宜。后来由于一位名学人之参加,并值清廷兴办新教育,利用印刷机构,以推行教育所必需之出版物,实质虽改,而名称既已习用,与其名过其实,不若实胜于名也。抑我国古来重农轻商,然商业极重信用,一言为定,彼此从不爽约。对外通商之初期,西人与我国商人往来者,往往不订书面契约,仅凭一时口语。网此商务二字,在我国本来寓有诚实可靠之意。今商务印书馆,自创始至今,七十余年,主持人一贯极守信用,为同业共知,是则顾名思义,亦未尝不发生恒久作用也。
同年二月盛宣怀奏设南洋公学于上海。
该校分师范院、上院、中院、外院四部。外院即小学,三年毕业升人中院;中院即中学,毕业后升人上院,上院等于专门学堂。三院教师,皆以师范院学生充任。师范院为中国师范学校之滥觞;然其程度远胜于新学制之师范学堂,殆近于优级师范。据曾任该校汉文总教习之张菊生君告余,后来成为党圉元老之吴稚晖先生即彼时师范生之一。又以外院学生,即小学生而言
,后来任上海大同大学校长之胡敦复君即其学生之一。该校人民国后,渐发展而为交通大学。
同年,浙江巡抚廖寿丰设立求是中西书院,委杭州知府林启为总办,延美人王令赓授英文、格致、化学。是浙江省最早之新式学堂。同年,美国监理公会设中西书院于苏州。P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