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湘商风云人物(救国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百年湘商风云人物(救国卷)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5.18 4.8折 52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谢作钦//文热心

出版社湖南人民

ISBN9787556116461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3799502

上书时间2023-11-13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谢作钦、文热心编著的这本《百年湘商风云人物(救国卷)》通过精选聂氏父子、朱昌琳等近现代历史上的20位湘商代表人物,以传记文学的形式逐一做出精彩的描述,既有文史性、思想性,又有故事性、解读性。通过开创性地对湘商的源头、发展、现状等做系统的梳理,让湘商人物的研究对象、研究资料、研究实物得以整理和收集。在叙写各位传主的基本经历时,均结合了湖南历史上一些重要商业现象;在介绍各位传主的商业思想和传主商业实践时,均结合了传主创造的业绩,以及在湖南商业史上创造的独著特色、有着重要影响的商业奇迹。本书图文结合、文笔流畅,适合大众阅读。

作者简介
谢作钦,大学本科,中共党员。20世纪60年代生长在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沅江市,当过基层党委办秘书、水利系统办公室主任。酷爱新闻写作,先后在中央、省、市、县新闻媒体发表过大量的新闻作品,部分作品被收录在人民日报出版社的《中华大地之光》、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之辉》等获奖新闻作品集中。2000年,考入省会主流媒体担任记者、编辑、部门主任。先后在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家庭导报》《文萃报》《湖南在线》《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工作。2012年调入湖南日报专刊部,担纲创办了《天下湘商》《环境保护》等周刊。在记者岗位上发表过大量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获得过中央媒体及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新闻作品一、二、三等奖。
2010年组织策划举办中国湘商力量总评榜活动,并担任组委会执行主任;被聘为中国商帮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现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大型活动部策划总监、湖南日报《天下湘商》周刊主编。
文热心,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做过农民、基层干部,80年代初开始新闻出版工作。曾任《年轻人》杂志社总编辑、湖南日报社编辑委员和高级编辑。有30万字的新闻理论著作《社会新闻学初探》,及《关于非事件性报道形象化的思考》等多篇论文问世。酷爱研究地方史,曾以记者的视角叙述,先后出版过《土皇帝梦——大军阀何键的一生》《毛泽东与故乡》《辛亥:湖南故事》《历史的细节》《历史其实也新鲜》《青年毛泽东之路》等书。还参与了南昌陆军学院主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民国高级将领列传》撰稿工作,撰写了何键、邱清泉、黄杰、贺衷寒、霍揆彰、唐生明等人传记。至于情景入眼,心有所感,成文刊出,是为修养;报道新闻,无论长短,乃是社会责任。

目录
聂氏父子——打造沪上“纺织王国”
  背后的故事:聂缉槊的“特殊身份”
朱昌琳——晚清的红顶商人
  背后的故事:朱昌琳的身世
朱紫桂——创造近代湖南外贸奇迹的茶商
  背后的故事:贤为儒商的朱紫桂
陈文玮——商家促成长株路
  背后的故事:百年老站沧桑事——湖南铁路在艰难中延伸
梁焕奎——让“华昌”锑品称雄世界
  背后的故事:“梁财神”传奇
禹之谟——湖南近代纺织工业之父
  背后的故事:禹之谟之死
章克恭——从职业经理人起步
  背后的故事:童克恭的性格
范旭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背后的故事:陶澍的盐政改革
李国钦——“国际军火原料巨商”
  背后的故事:钨缘
胡德初——博弈在湖南内河的民族航运实业家
  背后的故事:火烧戴生昌趸船事件
段楚贤——锡矿山的“银菩萨”
  背后的故事:湖南商业现象:毛板船
唐伯球——亦商亦官心有国
  背后的故事:第一纺织厂的创始人
雷韵伯——“汉瓦”做出大产业
  背后的故事:谭延闺的建设与雷韵伯的生意
刘廷芳——湖南国货陈列馆的创始人
  背后的故事:“安家”国货陈列馆
向德——“中华煤气车大王”
  背后的故事:湖南机器第一次出口
彭六安——从南货店学徒到航运老板
  背后的故事:水网之达
文俊铎——为醴陵陶瓷“引进”熊希龄
  背后的故事:熊希龄:出身军家却痴商
刘岐山——洪江古商城当年首富
  背后的故事:湖南的“鸦片战争”
杨竹秋——注入“杨恒源”经营新理念
  背后的故事:都是江西新干人
廖树蘅——打造“世界铅都”第一人
  背后的故事:湖南的山
后记

内容摘要
 谢作钦、文热心编著的这本《百年湘商风云人物(救国卷)》是中国首部穿越时空的商帮大跨度史记性丛书,首度解密中国历史上有“湘商”存在,全面展现当代湘商纵横捭阖、商海沉浮的波澜画卷,多维度呈现湖湘文化传承轨迹,彰显百年湘商争雄世界的商业智慧和社会担当……

精彩内容
 一、恒丰纱厂,中国最早纺纱厂之一
聂缉架(1855一1911),字仲芳,衡山县东乡(今属衡东县)人。他是上海恒丰纱厂的创办人。
恒丰纱厂被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一家棉纺织厂
”。不管这一说法是否准确,它至少是中国最早的纺纱厂之一。
至今,聂家在上海的生活和经营遗迹仍在。上海史志专家如此表述:“黄浦江还真是聂家的福地。”聂家“最早是住在江南制造局内的,后来搬到了霍山路上的花园洋房里……如今是教苑宾馆和霍山路小学的所在地。另一处聂家花园位于辽阳路亚明灯泡厂的马路对面,由五幢三层高的红砖洋房和一个花园及网球场组成。现在挤满了民居。聂公馆的西北方向是一
块聂家捐献的地皮,聂家在1916年捐赠创立缉架中学。目前,是市东中学所在”。“离聂公馆不远的黄浦江边屹立着聂家的骨干企业——恒丰纱厂,五组厂房雄壮异常。这家中国最早的大型纱厂之一,设备全是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纺织设备”,新中国建立后改为第三丝织厂。
历史风雨打去的只是当年的风流表面,可风流的内涵仍在。
二、由官入商,道台做了华新纺织局股东聂家最早涉足上海滩的是聂缉架。
衡山聂氏,是湖南名门望族。不过其祖先聂继模在清初时,只是衡山城西一家小中药铺的老板,但他教子有方,他本人诗书终生不离手。他以下三代连出三个进士,继而功名不断。据聂氏后人回忆:“他本人所做的《诫子书》被收入《皇清经世文编》。按说《皇清经世文编》是一部专收清廷高级文武官员著作的大部头书,而他以一介布衣身份亦能跻身其中,足见其名声不凡。其次是他的善名,他有个自我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实行义诊,不仅对来店抓药的贫民义诊,还主动去县监狱为犯人们义诊、送药。后来他的儿子当了陕西省镇安县的县官,他老人家80多岁去陕西看儿子时,仍不忘老传统,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去该县监狱送诊送药,也许他认为清廷所关押者多为穷人的缘故吧,可见其为犯人们服务是终身制的。”到第二十代时,聂亦峰“以举人留官北京,后入翰林”,再后来外放到广东做官,任高州知府,并取得“候补道员”的头衔。
聂亦峰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聂缉榘,次子聂缉槼
,三子早天。
“聂缉槼”本来是聂家兄弟老大的名字。为何兄弟易名?封建时代有着恩荫制度,朝廷对官员的儿子也封官,享受这恩宠一般是嫡长子。可聂亦峰的长子聂缉槼不愿做官,只好由老二缉榘冒名顶替,如此兄弟易名。顶着兄名的聂缉槼参加科举考试后,如愿以偿,取得了功名,即做官的资格。光绪八年(1882),他被左宗棠派任上海江南制造局会办(相当于副总经理),从此聂家涉足上海滩。光绪十二年(1886),由曾国荃保荐为江苏候补道员。光绪十六年(1890),曾国荃又一次保荐他升为苏松太道,按现在的话说,成为上海地区很有权势的朝廷命官。后来,尽管他官越做越大,什么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还有江苏、安徽、浙江巡抚等,但可以看出,他的活动轨迹一直在江淮这一带,上海自然是他的“根据地”。
他发迹在上海,自有原因。1882年,他担任晚清最大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会办,继而又升任总办(总经理)。在任8年内,适逢中法战争爆发,他联络水陆各军,以水雷加强上海港防务,昼夜巡逻不殆,沪上人心乃安。他又聘请傅兰雅等传教士和西方科技人员,大量翻译西方科技类书籍,仿造西式武器,尤其是阿姆斯特朗后膛大炮及保氏钢甲军舰的仿制成功,大大增强了清军的战斗力。中法之战中国一获胜,他就引起了朝廷上下的瞩目。而且,在他的主持
下,这个连年亏损的“国营特大型企业”居然甩掉了亏损的帽子,在他卸任时竟盈余了十几万两银子。
担任苏松太道时,他接手了官商合办的华新纺织局。虽然不是第一次“涉商”,但对他以后实现由官至商的“华丽转身”产生了重要影响。
华新纺织局创设于1888年,1891年正式开工,是中国现代纺织工业历史中最悠久的纺织企业之一,也
就是后来聂家创办的恒丰纱厂的前身。
这个局最初是由当时洋务派官僚、上海道台龚照瑗呈请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设立的。创办人除龚照瑗外,还有上海惠通官银号负责人严信厚,商绅则有经营华新轧花厂的汤子壮,开设苏葆元药铺的苏葆元和士绅周金箴等人。华新纺织局筹设之初,一切筹备费用均由苏松太道所办的惠通官银号垫支,总办由龚照瑗自兼,实际工作由惠通银号负责人严信厚主持。1890年,聂缉槼接任苏松太道时,华新纺织局尚未正式开
张,由于它的官商合办性质,聂得以接手这个企业的筹办工作,至于他是把“余钱剩米”投资入股,还是因为筹办自然取得股份,后人没有说明。一个事实是,华新纺织局一共4500股,每股100两银子,官利定为8厘,而聂缉架拥有1/10的股份,即4.5万余两银子的股金。
此时的聂缉槼入股企业,尚属“业余”性质,他的身份仍然是官。但这是他由官转商的关键一步,华新也是他由官转商的第一个平台。
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