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宝生(学术名家自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黄宝生(学术名家自述)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4.39 7.5折 5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总主编:方军|口述:黄宝生

出版社社科文献

ISBN9787520108461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898208

上书时间2023-11-13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4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合格、学术领先、学风优良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中有一批年高德劭、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堪为学科史乃至学术史上的一面面旗帜。通过对他们的深度学术访谈和人生访谈,记录下他们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的治学历程,记录下他们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深邃思索,也记录下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和人生境界,请他们为薪火相传的学术事业“传道、授业、解惑”,这样既可为学科史、学术史抢救一手可信的史料,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掇菁撷华;又可为人类思想和智慧的星空增添绚烂的色彩,为社会营造更加浓郁的学术氛围,从而使人们或学有目标和榜样,或有所滋养和收益,或有所传承和归依。2017年是我院建院40周年大庆。根据院庆40周年总体方案,拟编辑出版一套“名家雅事”大型系列文丛,作为院庆40周年的一份献礼。方军主编的《黄宝生(学术名家自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黄宝生自述集。

作者简介
黄宝生 1942年7月生,上海市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一直从事梵文巴利文翻译与研究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目录
童年时代:生活的启迪
  平民家庭
  我的父母
  喜爱读书
中学时代:阅读的快乐
  借书积极分子
  在文学作品海洋中
  数理化也是很有趣味的
  更大的乐趣是能“博览群书”
  虹桥中学
  我的作家梦
  遇到高水平的英语老师
  报考编剧专业
  今夜,我的心激荡
大学时代:名师的指导
  被分配在梵文巴利文专业
  季羡林和金克木执教
  选修课的吸引力
  漫无边际的文学阅读
  湖畔吟歌
  做一名“人民的勤务兵”
  4分的《薄伽梵歌》
  铭记老师的培育之恩
进入外国文学研究所:科学的殿堂
  有工资了
  “大学的学习只是入门”
  《欢迎亚非拉朋友参观井冈山》
  特殊年代
  我的妻子郭良鋆
  门房里偷译《罗摩衍那》的季羡林先生
  与工人一起阅读《鲁迅全集》
新时期:春天的勃发
  在《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的收获
  翻译印度现代文学和哲学著作
  与钱锺书、杨绛先生的交往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成立了
  “三套丛书”和“名著名译”
  与季羡林、金克木先生再续前缘
  季羡林先生的糖史研究
  研究与翻译齐头并进
  印度古代文学研究
  科研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待开发的梵语诗学宝库
  “说不尽的钱锺书”
  梵语诗学和西方文论
  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 ‘
  禅和韵
  文学研究方法
  佛经翻译理论研究
  《摩诃婆罗多》
  书写材料与中印文学传统
  撰写《季羡林治学录》
  担任外国文学学会会长
新世纪:秋天的收获
  迎接新世纪
  金克木先生的梵学成就
  冯至和卞之琳先生的学术风范
  我的同学蒋忠新
  在院工作会议上建言
  外国文学学会第七和第八届年会
  外文所建所四十周年
  中印古代文化传统比较
  培养梵语后继人才
  《奥义书》和《薄伽梵歌》
  比较诗学
  梵文研究的学术意义
  结合教学编写梵语巴利语教材
  梵汉佛经对勘研究
  巴利语《法句经》
  《瑜伽经》
附录一:学术活动及大事年表
附录二:著作目录

内容摘要
 方军主编的《黄宝生(学术名家自述)》通过对黄宝生的深度学术访谈和人生访谈,记录下他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的治学历程,记录下他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深邃思索,也记录下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和人生境界。

精彩内容
 平民家庭1942年7月,我出生在上海一个平民家庭。祖籍上海郊区松江县。起码从曾祖父一代已经迁入现在上海的市内。我家的房屋是祖传的,属于上海旧时本地人的住宅,中间有客堂和天井,两边是厢房。我小时候在柴间里还见到锈迹斑斑的锄头之类的农具。因为上海是近代新兴城市,也许我的先辈也是务农的。
祖父的职业是汽车司机。祖父母生有六个子女,我有三个姑妈,两个叔叔,我父亲排行第二。这个大家庭由祖母操持。祖母信佛,在客堂里供有观音菩萨,是安放在玻璃框里的瓷器塑像。观音像前有供品、
蜡烛和香炉。祖母每天清晨都会在观音菩萨前念经。
我小时候听多了,也能模仿着背诵几句,但我一点儿也不明白这些经文的意思。直到我上了大学,学了梵文,读到《心经》,才恍然大悟,原来当时祖母念的是《心经》。
祖母也经常给我们讲一些佛教故事,尤其是善恶报应的故事,用意是劝人为善。确实,祖母自己一生
心地善良,慈悲为怀。在她的主持下,大家庭始终保持和睦的气氛。她与邻里也相处得很好。记得在解放战争时,上海郊区的农民到上海市内避难,祖母也收留他们。此后与这些农民结下友谊。他们每逢收获季节,总会带些农产品前来回访,亲切叙谈。祖母会留他们吃饭,临别时,会回赠他们上海的一些日用品。
因此,我从小对祖母很崇拜,心灵受到她潜移默化的影响。祖母也很宠爱我这个长孙。她走亲访友,或者与祖父一起前往郊区祭拜祖坟时,总是带着我,作为她的子孙代表。
我的父母祖父母虽然都是文盲,但他们希望后代能读书识字。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他们不能让所有的孩子上学读书。我的大姑妈和二姑妈都没有读书机会,始终是文盲。而我的父亲读到小学毕业后,继续读中学。可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读完初中一年级就辍学,求职谋生。
父亲先后成为上海电气公司和电话公司的工人。
父亲总算是有文化的,所以成为技术工人,工资待遇比普通工人要高一些。母亲是家庭主妇,操持家务。
她也是上海本地人,有小学文化。父母生有六个子女,我是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因为子女多,家庭经济始终是拮据的。父母生活节俭。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孩子们的衣服,常常是大的穿不下了,小的穿。衣服破了,就打补丁。但是,每到除夕夜,母亲总会在每人床边放一套新衣,春节早上起来,都能喜气洋洋,穿上新衣。
父亲十分慈祥,我从小到大,父亲没有责骂过我一次。实际上,我们这些孩子若是犯有过失,管教我们的是母亲。确实。父母爱护孩子,也不能溺爱孩子。需要责罚时,还是应该责罚,这是爱护孩子的另一
种方式。父亲每天要上班工作,早出晚归。后来他加入了党组织,更是经常要开会或加班,不能回来与我们一起吃晚饭。家务和管教孩子由母亲一人承担。后来,我最小的弟妹也都长大,生活能够自理。母亲也
参加了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因为母亲在当时的家庭妇女中,也算是有文化的。后来她也加入了党组织,担任居委会主任。
喜爱读书1948年秋,我7岁(实足年龄6岁),母亲送我上小学。那时是私立小学,要交的学费,也是父母预先从日常生活费用中节省出来,准备好的。学校名叫务定小学,就在我们家后面的街道上。这条街道也是这个地区的菜市场。早上去上学时,一路上是熙熙攘攘的买菜人群。
那时我的脑子尚未开窍,懵懵懂懂就去上学了。
我与邻居家的一个孩子同岁,一起上这个小学,而且同坐一个课桌。第一学期结束,我和邻居家孩子一起拿着成绩单回家。成绩单上写有名次,现在我记不清楚确切的数字,可能是他36,我37。我当时不明白哪个名次更好些,还以为我比他高一分。回到家里,母亲看了我俩的成绩单,笑了起来,说我俩都是落后生
,我还排在邻居家孩子之后。我这才明白排名次序的道理。母亲只是一笑了之,并没有训斥我,对我施加压力,但我知道了自己学习不好,内心羞愧。
后来,我识字渐渐多了,开始喜爱读书。每到新学期开始,领了课本回来,我就会迫不及待翻阅语文课本,认真读了起来。我在小学期间,还喜欢看小人书(即连环画)。当时,上海街头有小人书摊,我常会向母亲要几分钱,租借小人书看。父亲有时也会从书店买一两册连环画给我,我总是读得津津有味。我对《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故事知识,最初就是从这些连环画得来的。
在小学高年级时,我开始喜欢读课外读物。我家不是书香门第,家里没有藏书。而有一次,我在抽屉里发现一本书,是母亲用来夹放各种丝线的。我就向母亲要这本书。母亲就把里面的丝线都取出,把书给了我。我仔细一读,才知道这是一本为少年儿童编写的外国小说,即《格列佛游记》,讲述格列佛船长在小人国的游记,读着觉得有趣极了。父亲见我喜爱读书,遇到暑假,也会从书店买一本少儿读物给我。这样,由于我喜爱读书,我的脑子也就渐渐开窍,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在小学毕业时,我还获得品学兼优的奖状。
我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度过了童年。人们常形容说金色的童年,就我的感觉而言,就是这样的。
P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