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及其演化(方法与概念(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制度及其演化(方法与概念(精)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96.27 7.6折 25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建德

出版社格致

ISBN9787543229983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58元

货号30626408

上书时间2023-11-13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建德,曾用名彭建德,汉族,无党派。祖籍广东,1941年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农业经济系。曾在江西遂川县的乡镇基层工作16年,1980年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招聘考试成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1993年7月调入江西财经大学,历任该校的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2003年受聘为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终身教授,制度经济研究所所长,于2013年退休。
大学期间立志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曾以《资本论》为样板,以生产资料公有与劳动力私有这对基本矛盾为主线,对社会主义各基本经济学范畴逐一展开分析。改革开放后,开始探寻如何解决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诸基本问题,逐步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直至制度经济学等领域拓展,并于2000年出版《经济制度演进大纲》。至2003年,累计发表成果170余项,210余万字,得到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15次。而后向演化经济学、合作经济学和作为社会科学基础的认知科学等学科拓展。

目录
导言
第1章 个体认知与社会意识
1.1 个体意识
1.1.1 外在感觉
1.1.2 内在感觉
1.1.3 自我意识
1.1.4 认知模式
1.2 个体认知
1.2.1 行为决策
1.2.2 意识与非意识
1.2.3 学习
1.2.4 语言
1.2.5 思想自由
1.2.6 存在决定意识
1.3 社会意识
1.3.1 认知他人
1.3.2 共有意识
1.3.3 社会大脑
1.3.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2章 认知科学的历史观
2.1 元规则
2.1.1 科学研究纲领
2.1.2 元规则
2.1.3 元规则的意义
2.2 硬核的结构
2.2.1 排除哲学命题
2.2.2 多层次分析
2.2.3 小心求证
2.2.4 建构与演化
2.2.5 因果与复杂性
2.3 外围保护带
2.3.1 在实践中调整
2.3.2 吸收一切文明成果
2.3.3 回应学科的发展
2.4 科学研究纲领的深化与退化
2.4.1 劳动价值论尚需完善
2.4.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待深化
第3章 稀缺及其适应
3.1 稀缺
3.1.1 稀缺的普遍性
3.1.2 稀缺的相对性
3.2 适应性行为
3.2.1 适应的行为模式
3.2.2 达尔文过程Ⅰ
3.2.3 达尔文过程Ⅱ
3.2.4 表现型
3.3 动机与目标
3.3.1 自利与利他
3.3.2 需要、偏好与效用
3.3.3 幸福
3.3.4 使用中物品的性质
3.3.5 平等
3.4 实现适应的方式
3.4.1 理性
3.4.2 小结:人与物之间关系
第4章 生产、分工与制度
4.1 生产与分工
4.1.1 生产与技术
4.1.2 分工及其涌现
4.2 制度
4.2.1 制度的功能
4.2.2 制度的形式
4.2.3 制度与自由
4.3 制度的单元与分类
4.3.1 制度分析中的单元
4.3.2 制度的分类
4.4 达尔文过程Ⅲ
4.4.1 生产、分工与制度的共生演化
4.4.2 三个达尔文过程的共生演化
4.5 文化决定论及其案例研究
4.5.1 文化决定论
4.5.2 区域性产业文化:以中童为例
4.5.3 社会文化:以缠足习俗为例
第5章 制度的分析方法
5.1 成本收益分析
5.1.1 制度分析史概要
5.1.2 交易费用与制度成本
5.1.3 收益成本分析
5.1-4 制度比较分析
5.2 博弈分析
5.2.1 博弈论与制度
5.2.2 从博弈论到认知科学
5.2.3 行为经济学
5.3 演化分析
5.3.1 经济学的非历史倾向
5.3.2 从重复博弈到随机稳定
5.3.3 演化中的理性
5.3.4 人类行为的两重性
第6章 自然界的演化及启示
6.1 宇宙的演化
6.1.1 关于宇宙的理论
6.1.2 从大膨胀到行星形成
6.2 生物的演化
6.2.1 化学时代与信息时代
6.2.2 原细胞、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
6.2.3 植物的演化
6.2.4 动物的演化
6.3 演化是普遍规律
6.3.1 生物演化论
6.3.2 自组织理论
6.3.3 社会演化的历史验证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制度及其演化——方法与概念》以认知科学的历史观为基础,从中导出了联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联结的四个结论。一是开放式地重新定义了存在、意识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使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命题既是认知科学的结论,又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规则。二是讨论了个体的意向性信念是大脑神经元网络结构的涌现,而个体信念则是制度的基础,从而直接对接了认知科学与制度经济学。三是分析了人类文明的唯一源头是个体的理性建构,并由充分自信的理性主体敢于付诸实践地创建,这不仅为人类文明的演化提供了认知科学的解释,也颠覆了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四是发现了哈耶克“知识的分立”的神经元网络结构基础,彻底破除了哈耶克个体主义方法的认知基础。作者进而分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批评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两元论,论证了理论历史学的可能性。

精彩内容
本书是一部探讨如何以认知科学为基础,以生产的技术结构、分工形态与制度结构共生演化为主线索,更新人类社会演化史认知的研究性著作。
这项研究的基本思路,在拙著《经济制度演进大纲》(2000年)中已经有了初步框架。本书的内容涵盖了该前期成果的第1章和第2章,是讨论我们所主张的科学研究纲领的。本书研究强调“认知科学的历史观”,这里使用“科学”一词决不含有“真理”“正确”等的含义,而只是指其具有“科学性”的含义,也即我们坚持任何科学命题都只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假说。我们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所有命题,都力求经过了人类历史经验的检验,而且,还要继续经受未来的历史检验。一旦某命题被证伪,那就需要修正甚至应该被否定。人们应该永远以质疑的态度对待我们所提出的任何命题,正是在这种持续质疑的审视下,命题才有可能是科学的,并成为可靠的认知。具有可靠性的知识,不过是科学知识的另一种称呼。人类的科学经历过若干发展阶段:牛顿力学、相对论力学、量子力学以及达尔文演化论等,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归根结底是与人类行为相关的,而人类行为又是以人类的认知为基础的,所以,我们的历史观是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
本书共分6章。
个体认知与社会意识第1章概述了与社会科学直接相关的认知科学,并由此而得出了联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若干重要结论,并为此后的论述提供认知的基础。
社会科学与经济学都是人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从亚当·斯密开始,就明确了经济学是以人类行为的设定为前提。乃至所有社会科学也是以人类行为的基本设定为基础的,而不同学科或各学科内的不同学派所出现的理论分歧,从根本上说,都会涉及对人类行为基本设定中的差别。长期以来,这一设定的不同,是哲学思维的不同,不论是唯物论的还是唯心论的;不论是结构主义的,还是语义哲学或奥地利学派的。所幸,由于自然科学尤其是其中的大脑生理学、神经科学的长足发展,从20世纪以来,已经能够对人类行为基础的认知结构,提出虽然是初步的但却已足够明确的科学解释,也因此,认知科学已经是社会科学与经济学前沿中不能没有的组成部分。从此,关于人类基本行为的设定问题,可以不再以哲学传统为依据,而成为具有可证伪性的,是科学的对象了。正是如此,现在才可能提出认知科学的历史观。这在马克思时代或韦伯时代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从个体认知入手来理解人类的意识。个体的所有认知都来自于外在感觉,也即通过看、听、嗅、品尝、触碰而得到对外部事物的感知。不过,我们看到的,其实并不是“颜色”;听到的并不是“声音”;嗅到的也不是气味;尝到的也不是味道;触碰到的也不是硬软。我们所感觉到的都是外部信息通过神经元的传递和大脑的处理后成为人类大脑易于处置的表征,由此而被我们“感知”了。以看为例,外部世界中并不存在什么“颜色”,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一定波长的波。光波的范围很广,人类只能看到从红光相应的波长到与紫光相应的波长之间的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祖先的食物是植物,所以,人类必须“看”到植物的基本色“绿色”。不过,绿叶在不用的光照下会发生部分的偏差,所以,人类还必须“看到”绿色相邻的那些“颜色”。又为了不被更多的背景色把我们的视觉搞乱,所以,我们不能“看”到红外与紫外的“颜色”。而“颜色”是一种比“光波”更易于被大脑处理的信息形态。在外部世界中并不存在什么“颜色”,它只是外部事物在人类大脑中的映射,所以,只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中;引起我们“颜色”认知的,是外部的相应的“存在”。因此,“看”是作为动物的人类在环境的生存压力下演化出来的神经系统的技能,与我们生存相关的事物,我们才会感知;与我们生存无关的事物,我们不会有感知。
人类的大脑是如何把“光波”转换为“颜色”,从而使人类具有了视觉感的呢?人刚出生,并没有视觉,甚至眼睛都没有张开。不过,与视觉相关的神经元细胞已经有了,只是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神经元细胞都还没有相互捆绑起来。人类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基本联系与可能的激活方式,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因此,在相关的路径上有大量的神经元向预定的方向伸展。但是,使相关神经元真正捆绑起来的只能是外部的刺激。当一个桌子呈现在个体面前时,眼睛中不同的视觉神经元能感受不同视觉元素,如:红颜色、垂直线、水平线、某种角度、木质感等,各视觉神经元分别感受到相应刺激,这些神经元之间就会在传递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形成某种捆绑,并先后激活起来向神经元网络的更高层次传递逐步整合的信息,并最后在大脑皮质的视觉处理部分重现出一个便于我们感知及进行信息处理的“桌子”。因此,个体认知中的外在感知,是由外部事物刺激所形成的具有层级结构的神经元网络的一定的捆绑方式及其先后激活的涌现。神经元网络的一定捆绑方式与先后激活的程序,我们简称为神经元网络结构。
个体认知中还有内在感觉。这是因内部器官出现了不平衡所发出的信号、作为对外部事物评价的情感以及记忆的某种复现如回忆、梦境和想象等形式的意识活动所构成。这些意识活动虽然不一定有外部的直接刺激为前提,但是,仍然是大脑中已经形成的神经元网络结构为基础的涌现。
个体认知还拥有自我意识。人类大脑神经元网络结构在向更高层次演化的过程中,在共情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移情能力、意识自我的能力和行为的意向性等,称为自我意识。因此,个体认知是以人体外部的对象、状态或事实的外在感知为基础,并在个体的适应性行为选择下,所形成的内在感觉和自我意识的总和。
从现有科学成果可知,个体认知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的涌现。大脑神经元之间基本的联系方式,是由基因决定的,是该动物形成之后全部历史经验的表征;而神经元之间的具体捆绑方式与先后激活的具体程序则是通过动物后天适应性经验中的“用建废退”而形成的。因此,任何个体的认知,都既受先天条件的约束也由后天经验所决定,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对外部存在的感知基础之上。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