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玲十五讲(修订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张爱玲十五讲(修订版)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7.93 5.4折 70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均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ISBN9787559846631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0元

货号31397864

上书时间2023-11-04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均,1972 年生,湖北随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12)、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7),其作品两次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著有《张爱玲十五讲》《张爱玲传》《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等。

目录
序 词…………I

I?家族、记忆与现实…………001
第一讲 高门巨族的“遗产”…………003
第二讲 “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035
第三讲 乱世、政治与文人…………079

II?叙事的哲学与形态…………107
第四讲 临着虚无的深渊…………109
第五讲 可疑的“杀父书写”…………142
第六讲 女性,虚无,以及“虚无的胜利”…………169
第七讲 家族的颓败与荒凉…………200
第八讲 新旧混杂的上海想象…………232

III?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255
第九讲 闺阁衣饰,人生戏剧…………257
第十讲 缤纷色彩,“可喜”世界…………282
第十一讲 吃、看戏和音乐…………301
第十二讲 象外之致:月亮、镜子及其他…………324
第十三讲 张腔语言,文字之魅…………339

IV?文学史与经典化…………355
第十四讲 从《红楼梦》、京戏……到张爱玲…………357
第十五讲 张爱玲的四重“面孔”…………388

附录 张爱玲研究著述辑要…………417

内容摘要
《张爱玲十五讲》(修订版)是一部系统研究张爱玲之作,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家族、记忆与现实,叙事的哲学与形态,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文学史与经典化。作者注重学术史与论证逻辑,以张爱玲的作品以及有关张爱玲的研究资料为基础,探讨了成长经历、感情生活、家庭背景等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影响,研究了文字中的意象、服饰、色彩具有的象征意义等,得出张爱玲是一个物质主义的虚无主义者这一结论。

主编推荐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了张爱玲个人生活对其作品的影响,剖析了其文字中的意象、服饰、色彩等具有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张爱玲作为一个虚无主义者的物质主义倾向。文学评论家於可训、文史学者陈子善、《百家讲坛》主讲人彭玉平诚意推荐!

精彩内容
中国式的虚无主义由此构成了张爱玲叙事哲学的基底。由于家世,由于审美经验,她似乎是一个生活在现时代的古人:“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将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传奇〉再版序》)她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就认为一切不过是虚空与毁灭的前一瞬。她写小说,无意通过文字去疗救或改变什么。生命如此脆弱,最要紧的是抓住眼前的一些欢悦和细节。所以,她的小说或许和鲁迅等一样开头(毕竟在一个时代),但她的归途不在于指证这个社会的破灭或必然毁去的命运,而在于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本质,“看破”这个世界。
旧的高门巨族和男权制度并不单单造就川嫦、玉清、五太太这类如花般凋去的柔弱而苍白的女性。有怎样的社会制度,便会有怎样的生存规则。陈芳明指出:“她(张爱玲)所要批判的无疑是‘男子的文明’,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迫害、羞辱、压抑与扭曲,张爱玲都巨细靡遗地写进她的小说。……男性权力的长期支配,已使女性本能地发展出一套求生的策略……女性都能‘夷然’地活下去。”每种生存规则都可能刺激出适应力极强的生存智慧。
张爱玲还经常使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用精雕细刻的不同年代的场景自由组接,形成闪回、跳跃的效果,借以传达世事梦幻的人生哲学,而衣饰最宜成为蒙太奇叙事方法的道具。张爱玲因而常通过衣饰在主人公不同生命阶段的变化,来组织故事,并影射一段灵魂的道路,一种人生的戏剧。对于川嫦几次不同着装的描写,实已展示出这位被人忽略的青春女子从长期压抑到短暂绽放终至慢慢凋零的一生。
在《我看苏青》中,张爱玲说:“生在现在,要继续活下去而且活得称心,真是难,就像‘双手擘开生死路’那样的艰难巨大的事,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对于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与爱悦,也是应当的。”在另外的地方又说:“霓喜的故事,使我感动的是霓喜对于物质生活的单纯的爱,而这物质生活需要随时下死劲去抓住。”(《自己的文章》)不过,将欣赏戏曲与音乐也纳入“物质生活”,似有不宜。然而这并非误作安排,而是张爱玲与高等知识分子在此层关节殊有不同。张爱玲心目中,音乐并非那种特别“经典”以至于必须于盛大殿堂方可演奏的黄钟大吕,她固然也谈论雅致的《阳关三叠》,但她更多津津于道的则是蹦蹦戏、街上小贩卖糯米糕的叫卖声,乃至电车声、嗡嗡一片的市声之类。后者又岂可归入“音乐”,“精神生活”云云更无从谈起。在张爱玲,它们都是并无二致的“物质生活”,是用以抵挡生命虚无的“物质的细节”的一部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