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5)
  •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5)
  •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5)
  •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5)
  •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8.57 4.8折 59 全新

库存2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责编:甘慧//周展|译者:王宏图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57549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1400673

上书时间2023-10-30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巴黎评论》(ParisReview)是世界著名的文学杂志之一,“作家访谈”则是其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四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目录
目录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953)——王宏图 胡泊 译
威廉?福克纳(1956)——王义国 蔡慧 译
伊夫林?沃(1963)——张冲 译
让?科克托(1964)——林晓筱 译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964)——汪雁 译
伯纳德?马拉默德(1975)——杨凌峰 译
詹姆斯?M. 凯恩(1978)——冯倩珠 译
田纳西?威廉斯(1981)——张坤 译
纳丁?戈迪默(1983)——姬方盈 臧清 译
詹姆斯?鲍德温(1984)——吴琦 译
V.S. 普里切特(1990)——张旋 译
普里莫?莱维(1995)——索马里 译
理查德?福特(1996)——彭伦 译
伊斯梅尔?卡达莱(1998)——文敏 译
莉迪亚?戴维斯(2015)——吴永熹 译
达尼?拉费里埃(2017)——郁梦非 译

内容摘要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四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精彩内容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王宏图胡泊/译“每一位小说家都应该创造出自己的技巧,事实也正是如此。每一部名副其实的小说都拥有自身的法则,犹如不同的星球,无论大小,都拥有自己的动植物群。因此,福克纳的技巧无疑是描绘福克纳世界的最好技巧,而卡夫卡的噩梦则孵化出了使它自身奥秘得以显现的隐喻。邦雅曼·贡斯当、司汤达、欧仁·弗洛芒坦、雅克·里维埃、拉迪盖,他们全都使用了不同的技巧,文笔各自汪洋恣肆,以期达成不同的目标。无论标题为《阿道尔夫》《红与白》《多米尼
克》《肉体的恶魔》,还是《追忆似水年华》,艺术作品本身就为技巧问题提供了答案。”在一九五三年八月问世的法国文学杂志《圆桌》上,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以上述这番话谈论小说,展示了他自己的立场。一九五三年三月,《圆桌》杂志常务秘书让·勒·马尔尚代表《巴黎评论》就同一主题采访了他。采访一开始,让·勒·马尔尚先生便问及莫里亚克先前的那番言论。
——让·勒·马尔尚,一九五三年莫里亚克:我的观点没有改变。我相信我年轻的小说家同行们全神贯注于技巧。他们似乎认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应当遵循某些外界施加的规则。然而,这种对技巧的全神贯注实际上妨碍了他们,使得他们在创作中困惑不安。伟大的小说家不依赖任何人,只靠自己。普鲁斯特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伟大的小说家从他的模式中突围而出,只有他才能这么写。巴尔扎克创作了“巴尔扎克式”的小说,而这些小说的风格只适合巴尔扎克本人。
一位小说家的创造性通常和他风格的个人特性有着
紧密的联系。借来的风格是一种糟糕的风格。从福克纳到海明威这些美国作家创造了一种风格,得以酣畅淋漓地表达他们想要诉说的一切——这样的风格是无法传递给他们的追随者的。
《巴黎评论》:你曾经说每一位小说家都应该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那么你如
何描述自己的风格呢?
莫里亚克:我一直都在坚持写小说,但极少会问自己用的是什么技巧。一旦动笔,我不会停下来问自己是否太直接地干预故事的发展,不会问自己是否对我的角色过于了解,也不会问我应不应该对他们进行评判。我写作时全然处于天然、自发的状态。我从不预先考虑该怎么写或不该怎么写。
如果现在我有时会问自己这些问题,那是因为别人在向我发问——这些问题将我团团围住了。
事实上,在已完成的作品中(无论是好是坏),不难为这类问题找到答案。纠结于此类问题已成为法国小说创作的绊脚石。只要我们年轻一代作家成功地摆脱乔伊斯、卡夫卡和福克纳掌握着小说写作技巧的法典这一
迷思,人们谈论甚多的法国小说创作的危机顷刻问便会烟消云散。我相信一个真正具有作家气质的人必定会冲破禁忌,无视这些臆想出来的规则。
《巴黎评论》:但我还是想知道,你在小说创作中是不是有意识地使用过某些技巧?
莫里亚克:一个小说家会自发地创造出符合自身禀
性的技巧。因此,在《苔蕾丝·德斯盖鲁》中,我使用了一些源自默片的手法:缺乏铺垫、突然开场、闪回。
在那个年代,它们新颖独特,出人意料。我只是运用了自己本能提示的那些技巧。
我的小说《命运》同样借鉴了电影的技巧。
《巴黎评论》:当你开
始写作时,情节中所有重要
的节点是不是已经确定了?
莫里亚克:这要取决于小说本身。通常情况下没有。会有一个开端,有几个人物。通常最初构想的那些人物走不了多远;另一方面,那些较为模糊、前后缺乏连贯性的角色随着故事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可能性,占据了我们先前没有预想到的位置。以我的剧本《阿斯摩台①》为例,我一开始对库蒂尔先生这一角色如何发展、他在全剧中会有多大的分量都茫然无知。
《巴黎评论》:在写小说时,有没有什么问题给你增添了非同寻常的麻烦?
莫里亚克:暂时还没有。然而,现在面对那些从技
巧角度对我的作品的种种评论,我无法不在意。这便是我刚写完的小说不会在当年出版的原因。我想从那一角度来重新审视它。
《巴黎评论》:你是否描写过一种自己未曾亲身体验过的状态?
莫里亚克:这种情形当然会有——比如,我从未给别人下过毒!当然,一个小说家或多或少了解他笔下所
有的角色,但是我也描述过我没有直接体验过的隋形。
《巴黎评论》:要时隔多久,你才会去描绘自己的亲身经验,或你的所见所闻?
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