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大融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数智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大融合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70.11 5.9折 119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建锋//肖利华//许诗军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430114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119元

货号31386838

上书时间2023-10-1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建锋(花名:行癫),阿里云智能总裁、阿里巴巴达摩院院长。负责阿里巴巴云与科技板块。于2004年加入阿里巴巴,曾阿里巴巴系统架构迭代升级的全过程,推动阿里巴巴迅速成长为国内优选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曾负责天猫、淘宝、聚划算等业务板块,并创办阿里巴巴达摩院,布局基础科研领域;创新地提出“云智能”“新一代以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等发展战略与理念。
    带领阿里巴巴云与科技板块发展成为以核心技术为引领、产业发展为牵引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通过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服务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获得全国争先创新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大奖。

目录
第 1 篇? 数智浪潮与驱动机制
第 1 章 大趋势:信息化、数字化与数智化 002
1.1 全球技术革命的历史脉络 002
1.1.1 信息技术引领人类认知革命 002
1.1.2 工业变革探寻打开未知世界 004
1.1.3 新一波数字化浪潮涌向大陆 006
1.2 数智化的新潮流 009
1.2.1 数字化与智能化协同 010
1.2.2 数智化链路――数据、智能与智慧纵深融合 011
1.2.3 数智化的特征 013
1.3 数智化的新价值 015
1.3.1 数智化扩展组织的边界 015
1.3.2 数智化推动价值共生、社会和谐 016
第 2 章 大命题:中国融合发展面临的时代挑战 019
2.1 宏观层面:政府、经济与社会融合需要更充分 019
2.1.1 纵通横达,政府内部需要更协同 020
2.1.2 “虚实”结合,经济发展需要更深入 021
2.1.3 和谐共生,社会融合需要更协调 023
2.2 中观层面:城乡、区域和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更均衡 025
2.2.1 城乡整体性统筹发展 025 CONTENTS 目录
XL 数智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大融合
2.2.2 区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027
2.2.3 产业业态智慧融合发展 029
2.3 微观层面:数据、技术与业务融合需要更深入 030
2.3.1 对标标准化建设 031
2.3.2 精准应用,寻求一致性导向 032
2.3.3 环境变化需要适应性转变 033
第 3 章 大融合:数智时代的重要目标和发展路径 036
3.1 大融合之问 036
3.1.1 时代命题呼吁新发展路径 037
3.1.2 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038
3.1.3 融合发展的多层次特征 040
3.2 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 042
3.2.1 融合发展贯穿国家的政策 042
3.2.2 高质量发展――智能化与平台化 044
3.2.3 高品质生活――便民化与精准化 046
3.3 数智化让融合发展成为可能 048
3.3.1 数智化赋予时代新意义 048
3.3.2 数智化与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049
3.3.3 使融合发展运转起来――双螺旋升维、多轮驱动 051
第 4 章 数智化的观念 055
4.1 系统思维 056
4.1.1 顶层设计 057
4.1.2 数字治理 059
4.2 数据思维 061
4.2.1 数据战略 062
4.2.2 数据能力 065
目录 XLI
4.3 平台思维 067
4.3.1 平台价值定位 068
4.3.2 平台用户黏性 069
4.4 变革思维 071
4.4.1 变革驱动力 072
4.4.2 变革方向 073
第 5 章 数智化的技术 077
5.1 基础强大的智能算力 077
5.1.1 智能算力呈现多样化供给模式 078
5.1.2 云计算是数智社会的新基建 078
5.1.3 多元化场景在边缘与端侧催生大量创新探索 079
5.2 多元创新的智能技术 080
5.2.1 以深度学习为主特点的算法演进 080
5.2.2 多点开花、精彩纷呈的 AI 技术 081
5.3 一体智能的数据平台 082
5.3.1 数据资产管理平台 083
5.3.2 数据智能分析 086
5.3.3 数据可视化分析 086
5.4 全面开放的应用平台 087
5.4.1 平台是开放与创新的载体 087
5.4.2 基于数字政府平台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088
5.4.3 基于城市大脑平台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090
5.4.4 基于科技及产业创新平台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091
5.4.5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092
第 6 章 数智化的方法 095
6.1 基础设施云原生 095
6.1.1 基础设施云原生的内涵 095
XLII 数智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大融合
6.1.2 基础设施云原生架构的发展趋势 097
6.1.3 云原生架构对客户的价值 100
6.2 触点全面数字化 102
6.2.1 触点全面数字化的关键点 103
6.2.2 用户触点数字化 103
6.2.3 交易触点数字化 104
6.2.4 服务/商品触点数字化 105
6.2.5 物流触点数字化 107
6.2.6 生产触点数字化 108
6.3 组织业务在线化 109
6.3.1 数据定义效率,组织业务在线化是大势所趋 109
6.3.2 组织业务在线化的核心特征与新业务形态 110
6.3.3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在线化 111
6.3.4 社会服务在线化的不同特征 113
6.4 业务运营数据化 114
6.4.1 从 CIO 到 CDO,数据正成为业务运营中的新生产要素 114
6.4.2 数据中台支撑企业数字化运营的快速迭代 115
6.4.3 数据化运营让数字政府下的创新更灵活 117
6.4.4 推动业务运营数据化,需要加强 CDO 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 119
6.5 决策全面智能化 120
6.5.1 决策智能化的内涵 120
6.5.2 实现决策智能化的重要步骤 121
6.5.3 决策智能化助力社会精细化治理 122
6.5.4 决策智能化助力区域经济决策智能化 123
第 7 章 数智融合的特征指引 126
7.1 全栈技术融合 126
7.1.1 大数据与 AI 融合促进,共同提升业务价值 127
7.1.2 物联网与数据智能技术融合,扩展智能的边界、提高精细化程度 128
目录 XLIII
7.1.3 云端一体是未来数智融合的重要基础 129
7.2 多源数据融合 131
7.2.1 数据是构建数智社会的基石 131
7.2.2 数据融合能产生价值倍增效应 132
7.2.3 数据中台充分释放数据价值 134
7.3 多场景融合 135
7.3.1 多场景融合成为数智时代的主要特征 135
7.3.2 城市运营管理方式向“城市一件事”演进 136
7.3.3 多场景融合是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有效途径 138
7.4 全链生态融合 139
7.4.1 生态融合支撑数字政府建设 139
7.4.2 生态融合助力企业开放式创新 140
7.5 数字产业融合 141
7.5.1 数字产业化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增量 141
7.5.2 产业数字化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142
第 2 篇? 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
第 8 章 数字政府的新理念:“政府即平台” 146
8.1 “政府即平台”理念的起源与发展 148
8.1.1 新加坡:从“智能城市”到“智慧国家” 151
8.1.2 英国:占据“政府即平台”战略先发优势 152
8.1.3 美国:全球率先开启《数字政府:构建一个 21 世纪平台
以更好地服务美国人民》战略 154
8.1.4 “政府即平台”理念在我国的探索与本土化创新 156
8.2 “政府即平台”理念的主要特征与“政府即平台”理念体系的总体
 架构 159
8.2.1 “政府即平台”理念的主要特征 159
XLIV 数智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大融合
8.2.2 “政府即平台”理念体系的总体架构 162
8.3 强基础:以智能化为支撑的数字基础设施底座 166
8.3.1 集约一体智能的政务云平台 167
8.3.2 智能协同统一的安全防护体系 170
8.4 双中台:以模块为中心的数智化业务通用能力 175
8.4.1 双中台架构:场景化的核心数据共享与业务模块协同 175
8.4.2 数据中台:公共数据集成共享,形成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 176
8.4.3 业务中台:梳理政府核心业务和公共服务需求,形成模块化
资源组件 178
8.5 优服务:以服管办融合为目标的多端互动应用平台 180
8.5.1 服管办融合目标 180
8.5.2 服务级能力的培育路径 181
8.5.3 多端服务级应用 182
8.6 “政府即平台”理念体系整体推动组织实现数智化转型 184
8.6.1 平台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提升政府组织整体效率 184
8.6.2 平台作为一种治理过程:促进政府与社会互动 187
8.6.3 平台作为一种组织生态系统:催化开放式创新 188
第 9 章 数智化驱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升级 192
9.1 “增长”依然是我国当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192
9.2 增长机制转型有赖于数实经济融合发展 193
9.2.1 传统经济增长面临挑战 193
9.2.2 数智化赋能增长机制转型 194
9.2.3 数智化赋能的 3 个关键词:渗透、重组和引领 198
9.3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实经济融合发展的核心路径 199
9.3.1 数字产业化发展驱动消费互联网释放新动能 200
9.3.2 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 202
目录 XLV
第 10 章 数智化驱动数字空间与社会实体融合互动 205
10.1 线上线下消费服务边界融合 205
10.1.1 消费者服务需求识别精准化 206
10.1.2 产品和服务供给链双线全面化 207
10.1.3 数据分析与资源整合交互化 208
10.2 数字包容与“数字鸿沟”逐渐弥合 210
10.2.1 信息服务覆盖增强社会连接性 211
10.2.2 数字培训服务提高公众自主性 212
10.2.3 数字包容政策提升福利平等性 213
10.3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215
10.3.1 精准识别媒体受众需求 215
10.3.2 有效整合传媒信息资源 216
10.3.3 提前预见防范传媒风险 217
10.4 数智化的网络空间治理共同体 217
10.4.1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增强社会连接性 218
10.4.2 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秩序,有效防范信息风险 219
10.4.3 根植网络空间大众意愿,挖掘社会运行规律 221
第 3 篇? 大融合下的新格局
第 11 章 数智化驱动城乡区域融合与一体化 224
11.1 数智化驱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连接互通 224
11.1.1 传统基础设施的数智化改造 225
11.1.2 新型基础设施的数智化建设 226
11.1.3 基础设施体系的数智化架构 228
11.2 数智化驱动城乡间要素的自由开放对流 229
11.2.1 人口要素的“面对面”集聚 230
XLVI 数智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大融合
11.2.2 信息要素的“在线化”共享 231
11.2.3 资本要素形成“流动空间” 233
11.2.4 技术要素形成“应用蓝海” 234
11.3 数智化驱动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235
11.3.1 生产方式的转型 235
11.3.2 销售模式的更新 236
11.3.3 消费市场的改变 238
第 12 章 省域数字化 240
12.1 省域整体智治与协调发展 241
12.1.1 数字化推动省域统筹 241
12.1.2 数字化促进区域协同 244
12.2 省域数字化改革的“浙江模式” 247
12.2.1 一以贯之的数字化探索 247
12.2.2 新起点的数字化改革 252
12.2.3 螺旋式上升的持续发展 266
第 13 章 城市数智化转型与运营 270
13.1 数字、智能、智慧是当今城市发展的全新范式 271
13.1.1 城市化与“城市病” 271
13.1.2 城市数智化转型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 273
13.1.3 我国加快建设数智化、现代化城市 274
13.2 上海市的城市数字化转型与运营之路 275
13.2.1 以数智化解决超大城市复杂巨系统的瓶颈难题 275
13.2.2 数字化转型与运营之路一:通过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
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276
13.2.3 数字化转型与运营之路二:围绕数据要素、新技术、数字底座,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技术保障 284
目录 XLVII
13.2.4 数字化转型与运营之路三:以数据为驱动,推动城市各领域、
全方面的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生态构建 286
第 14 章 县域数智化发展创新 290
14.1 县域转型与发展需要融合 291
14.2 数智化推动区域一体化 295
14.3 数智化创新发展的“嘉善样板” 298
14.3.1 “长在云上”的嘉善县 298
14.3.2 县域治理“一体驾域” 306
14.3.3 平台化的城市服务 311
14.3.4 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316
第 4 篇? 探索与实践
第 15 章 政务服务高效化 322
15.1 政务服务发展的 3 个阶段――“网上”“数上”“智上” 322
15.2 数据驱动、中台加持与智能保障等,拓宽“互联网 + 政务服务”
 发展之路 325
15.3 “浙里办”与“郑好办”,打造让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336
第 16 章 经济金融融通化 342
16.1 技术融合加快经济金融融通 342
16.1.1 移动支付促进金融创新 342
16.1.2 市场主体开始走向相互融合 344
16.1.3 金融 SaaS 服务促进产融发展 345
16.2 数字金融的技术构建和价值创造 347
16.2.1 数字金融业务特征与技术构建 347
16.2.2 普惠化――数字金融的社会价值 350
XLVIII 数智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大融合
16.3 实践案例 352
16.3.1 新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 352
16.3.2 新平台,综合金融服务小微企业 357
16.3.3 新样板,科技赋能金融服务“三农” 360
第 17 章 生态环境绿色化 366
17.1 和谐发展的绿色低碳之路 366
17.1.1 回溯,观念萌发起步探索 367
17.1.2 发展,专项攻坚综合改革 368
17.1.3 展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369
17.2 绿色环保的价值提升 371
17.2.1 智能化监测分析,提升监管效能 371
17.2.2 行业中台,“全协同”生态的基础支撑 373
17.3 实践案例:环保中台,数据和业务融合带来的创新 376
17.3.1 打造两个中台,构建新一代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 377
17.3.2 业务系统架构“微服务”化,建立弹性底座 377
17.3.3 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支撑业务智能化综合管理 378
第 18 章 能源制造低碳化 381
18.1 “双碳”战略引发的第三次能源体系变革 381
18.1.1 “双碳”,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381
18.1.2 国家能源战略和“双碳”目标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383
18.1.3 能源行业产业链延伸,碳权交易倒逼行业减排 384
18.2 数字减碳、绿色创新,能源数字化转型新举措 386
18.2.1 云计算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的基础设施底座 387
18.2.2 整县光伏,清洁能源解决方案 390
18.2.3 数字孪生工厂,智能制造的新产线 392
18.3 工业大脑,节能减排的智能助手 392
18.3.1 AI 炼钢,降低钢铁料消耗 394
目录 XLIX
18.3.2 智慧表检,挑战世界难题 396
18.3.3 提升良品率,助力企业盈利 396
18.3.4 管控垃圾焚烧,降低碳排放 397
第 19 章 交通出行便利化 399
19.1 智慧交通建设发展过程与层次――从全要素到全流程再到一体化 399
19.1.1 基础设施数智化 403
19.1.2 交通治理智慧化 404
19.1.3 出行服务一体化 405
19.2 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新模式、新手段 408
19.3 实践案例 412
19.3.1 基于城市大脑的智慧交通建设 412
19.3.2 成宜高速:国内首条车路协同的智慧高速 418
第 20 章 医疗养老普惠化 423
20.1 数智化技术推动医疗普惠化 423
20.1.1 互联网技术推动就医流程简约化 423
20.1.2 医共体成为推动医疗资源共享的着力点 425
20.1.3 数智化技术融合助力突破医疗服务时空界限 427
20.2 数智化让老年人融入数智时代 430
20.2.1 老年人开始融入“数智化生活” 430
20.2.2 数字智能让养老更温暖 432
20.2.3 智慧医养产业成为新方向 434
20.3 实践案例 436
20.3.1 医共体建设推动基层医疗服务智慧化、均衡化 436
20.3.2 智慧医养一体化平台助力养老产业数字化 439
第 21 章 安全应急数智化 443
21.1 安全应急加快融合与数智化转型发展 443
21.2 安全应急数智化转型新平台 446
L 数智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大融合
21.2.1 “平台驱动的安全应急”转型 447
21.2.2 数智化的应急数据资源平台 450
21.2.3 基于数据的城市综合应急管理 453
21.3 安全应急数智化转型新路径 455
21.3.1 数智应急指挥与辅助决策 456
21.3.2 数智化助力防灾减灾预警 458
21.3.3 应急物资智能管理与储运 461
21.3.4 基于地图的数字应急管理 465
21.4 实践案例 467
21.4.1 云边一体综合预警护航城市安全 467
21.4.2 位置服务,安全应急管理的“千里眼” 471
第 22 章 农业农村数字化 475
22.1 数智助力的乡村振兴图景 475
22.1.1 乡村振兴,优先要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 475
22.1.2 数智化技术,弥合“数字鸿沟”的新链接 477
22.1.3 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 478
22.2 乡村振兴“三板斧”:数字生产、数字产业、数字治理 480
22.2.1 数字生产,智能化为农业生产减负 482
22.2.2 数字产业,助力全产业链升级 483
22.2.3 数字治理,把握社会末端治理单元 486
22.3 数字乡村建设:遂昌的数字金矿新赛道 489
22.3.1 打造数字乡村引擎 489
22.3.2 建设乡村产业数字化系统 490
22.3.3 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化系统 492
后记 494

内容摘要
本书立足于技术与社会发展,从大趋势、大命题、大融合的角度切入,探讨与想象面向未来的信息化、数字化、数智化的发展浪潮、时代挑战与价值实现,并深入阐明什么是数智化转型、为什么要进行数智化转型和如何开展数智化转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数智化的观念、技术、方法、特征指引等方面全面且深入地解构数智浪潮的驱动机制,为政企数智化转型提供省、市、县3级与八大行业领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数字政府“政府即平台”理念。

精彩内容
今天,我们讲数智化、讲融合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是一种技术表达。而技术,离不开分工与专业化的问题。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要融合,是因为我们有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分工、有不同的立场,也是基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我们才需要融合。可以说,融合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就是分工与专业化。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他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他举了一个服装针扣劳动分工的例子。那时,纺织制造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服装需要用扣针缝上。这根针虽然简单,却可能是整个服装制造环节的短板。基于分工,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铁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分工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分工以后,熟能生巧,人们更专注、更专业,效率也更高。在亚当·斯密的这个例子里,如果不分工,一个人单独制针,每天最多能制20枚,也许一天也难造一枚,但是经过18道工序将10人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产4800枚扣针。
然而,分工却不是亚当·斯密的发明。分工现象在生产、生活中早已出现,它只是人们基于现象做出的总结、归纳与解释。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分工一直没有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因为市场。
我们回到15—17世纪,这是大航海时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大洲之间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