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色连波,不关风月:宋词原来这么美
  • 秋色连波,不关风月:宋词原来这么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秋色连波,不关风月:宋词原来这么美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0.89 4.3折 4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八月安妮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9670601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31811533

上书时间2023-09-1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八月安妮,出身于书香门第,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功底深厚。对古典文化和诗词有独到的见解,现从事自由写作,为各大刊物和自媒体撰写文学诗词鉴赏专栏。

目录
\"  初相识 ? 第一辑
  醉垂鞭
  鹊桥仙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绿头鸭?咏月
  忆秦娥

  愁千缕 ? 第二辑
  蝶恋花
  声声慢
  浣溪沙
  八声甘州
  桂枝香

  意先凝 ? 第三辑
  水调歌头
  木兰花
  扬州慢
  唐多令
  青门饮?寄宠人

  流云断 ? 第四辑
  苏幕遮?怀旧
  卜算子?咏梅
  双双燕?咏燕
  苏武慢
  瑞鹤仙?乡城见月

  一梦归 ? 第五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花犯?水仙花
  齐天乐?蝉
  贺新郎?九日
  临江仙\"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把宋词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品读,以词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突破传统,结合众多审美方式对宋词进行知识性解读,又从词人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及作词缘起和影响等角度,对词人进行客观而不失趣味的介绍,引领读者走进宋词的真实时空。文人以宋词寄情遣怀,或婉约,或豪迈,将离愁别绪、家国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精彩内容
\"  衣冠齐望漱玉香  南渡多年之后,寡居杭州的李清照临窗望树,欲言又止,提笔写下石破天惊的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南宋新立,故土沦陷的阴云笼罩在每一个人头顶,多年来挥之不去,又是一年秋风乍起之时,从李清照这栋僻静的小院里传出来的七个叠字,自然唤起无数人心头有家难回的离殇。后世词学大家每每论及婉约词时,总也绕不开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其中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还属开头十四个创意出奇的叠字。同时代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盛赞:“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张端义在《贵耳集》中将其形容为:“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明代的茅映在他的《词的》中称:“这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然而李清照留给后人的,远非一首《声声慢》,她能够引无数衣冠齐望的本事也远不在于她挥毫舞墨的功夫。要知道自古以来擅作词章的女子并不在少数,北宋的朱淑真、孙夫人,都在闺阁中颇负一时之词名,但是两人“往往多怨恨之句”(陈霆《诸山堂词话》卷二),她们的视野局限于妇女活动的空间范围之内,因而词作往往格局狭小。写词不外乎时不时吟唱人生中凄惨暗淡的时光,发一发满腹牢骚。如果李清照作词也是单纯为了抒发幽怨之情,那她恐怕也只能跟朱、孙之流较一较长短,而难以在两宋人杰辈出的词坛中脱颖而出。
  细品李清照词作与其平生经历,可以发现,她是一个极具“士子气”的奇女子。她不仅才情极高,更有如士人一般积极入世的情怀。翻开两宋以来的词学评议集,大凡评到李清照,终不免要喟叹她的妇人身份。杨慎在《词品》中一语中的,直言:“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称她不是简单的闺阁女流,她的才情与胸怀足以和秦少游、黄庭坚等衣冠人士一争高下。张端义在《贵耳集》中也对她青睐有加,佩服地评道:“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不过李清照似乎并不在乎什么闺阁或衣冠之分,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视作世俗眼中的女性。从她不同时期的词作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虽然她的思想在南渡前后发生了种种嬗变,但是在一件事上,她的态度始终如一。那就是她始终认同自己的身份与性别,她具有超前的两性意识,她认为自己是能够和男人平起平坐的。
  李清照词作的笔法与取材均不避嫌,行文间流淌着一股天然的灵气。所作的长短句又协同音律,技法高超,多少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她在南渡前多作词排遣生活的闲愁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如“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灵动自然,率性纯真,总能在词句中见她的一片真情;南渡以后,李清照流寓建安、杭州等地,在这一时期,她行无定所,吃尽羁旅的苦头。不过即便如此,她传世的作品中也少有朱、孙的怨恨、孱弱之气,甚至写出“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样想象奇特、气势磅礴的惊人之语。即使写愁,也写得“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王灼《碧鸡漫志》),《声声慢》就是个典型。除了词的创作,李清照在品评人物、总结得失时,也显示出她非同寻常的气度和眼光。大概在宋徽宗大观年间,李清照写了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学主张,同时在这短短数百字中,把前辈及同辈词人如苏轼、秦观、辛弃疾等几乎数落个遍。可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李清照在行事间也常常带有士人果敢利落的风格。
  首先,便体现在她与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的爱情上。两人都有研究金石、工词治学的兴趣,多年以来相互扶持,最终完成《金石录》的写作;时不时还切磋文学水平,留下一段“赌书消得泼茶香”的佳话。他们之间的感情基于那份心心相印、相知相许的默契,是两个完整的人在平等的语境之下自然生发的爱意。在这份感情中,李清照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追求,一旦赵明诚的行为背离了她所追求的人格境界,她也毫不掩饰地加以针砭。如靖康二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任职江宁知府期间,遇事弃城而逃,事后被朝廷罢职,夫妇俩因此不得不迁往江西。行经至乌江,李清照面对滔滔江水,吟出了那首千古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其次,也体现在她对时势的紧密关注与她炽热的爱国之心上。南渡后,晚年的李清照寡居临安城,也就是今日的杭州。她时刻关注着朝廷的动向,公元1133年,当她得知高宗有意差人北上打探徽、钦二宗的消息时,心怀激荡地为使者肖胄写下长诗赠别,诗中忆古思今,壮怀激烈,充满浩然之气,字字都在抒发肺腑之情,结尾一句更是豪情万丈:“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恨不得自己代替肖胄北上入金,再看一看故土青州。此外,她还作有咏史怀古、气概山河的言志诗,句句表露希望朝廷收复河山的热切之情,如“径持紫泥沼,直入黄龙城”“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等等。北宋有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传统,到李清照这里,她一介女流,俨然以士大夫自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李清照是一个奇女子,她奇在词技高超,推陈出新,以积年功力,搭建起两宋词学理论框架;更奇在她敢以女流之身,评议国事,悲悼山河,令一众衣冠齐望,自愧弗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