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龙冈/民国武侠小说典藏文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玉龙冈/民国武侠小说典藏文库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7.76 6.0折 63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贞木|责编:薛媛媛|整理:顾臻

出版社中国文史

ISBN9787520521505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3元

货号31073618

上书时间2023-09-1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集
第一章  卖花翁的垂青
第二章  六合枪与白莲花
第三章  神秘的鲁颠先生
第四章  英雄、美人、名士的遭遇
第五章  大将军换却真面目
第二集
第六章  小洪相公的踪迹
第七章  战争的序幕
第八章  血战
第九章  凯旋后的雀选
第十章  李紫霄与小虎儿
第三集
第十一章  三义堡与玉龙冈的关系
第十二章  将军人彀
第十三章  席上飞刀
第四集
第十四章  流光剑的奇遇
第十五章  白骨坳
第十六章  山寨的旖旎风光
第十七章  男女英雄的结合
附录:朱贞木小说年表

内容摘要
 长篇武侠小说。朱贞木被后人称为“新派武侠小说之祖”,其作品布局格调奇诡、内容侠情兼备、笔法细腻柔韧、内涵不拘传统,在作品中描写人物情感理想化、武功细节现实化,开新派武侠小说创作之先声。为传播文学经典著作,传承孝友义侠的武侠精神,我社推出“民国武侠小说典藏文库·朱贞木卷”,秉着尊重原作、还原经典的原则,均以民国原本为蓝本对作品进行点校整理,《玉龙冈》为其中之一。

精彩内容
 第一章卖花翁的垂青“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这两句话,在高朋满座,谈古论今当口,往往被酸溜溜的先生们颠倒价念不绝口,因此便成了老生常谈。倘然你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一声究竟是英雄造时势呢,还是时势造英雄呢?这一问便要掂一掂斤两,不是老生常谈了。照在下的小小见解,却以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绝不至被环境征服。能够拨乱反正,双手擎天,果然是个英雄。便是造不成时势,挽不了劫运,落得杀身成仁,破家殉义,也是一个真英雄。因他扬名千载,精神不死,他的毅魄血诚,不为时间、空间所限。可是这种真英雄,古今来不可多得,千百年也许见着一位两位。至于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便不然了,无非因时乘势,仗着一股幸运,成了社会骄子,在某一时代,也被人当作英雄崇拜,到了时异
势迁,也就像电光焰火,无形消灭,甚至盖棺定论,还要翻案转来,遗臭万年。这种人物,古往今来不可数计,在下无以名之,名之日假英雄。
这部书内,便是专写这两种英雄,斗智角力、石破天惊的故事。不过真英雄果然难得,假英雄也有他异人独具的才力。本书登场人物,十有其九都带点英雄气概
、豪杰心肠,骤然看去,一
时却也难以分出真假,究竟
谁是真英雄,谁是假英雄,待在下慢慢写来,诸公慢慢去评断好了。
闲话休提,在下开首便先提出一个英雄来,此人姓沈,名廷扬,祖居江苏太仓府崇明县。崇明地方,虽然周围也有几百里方圆,却是一座四面环海的海岛,原是江苏海口淤起的一片大沙碛,成为这座海岛。岛的东南两面,都是通南北洋的汪洋大海,只有北面接近南通州,西面接近太仓府城,两面水迹也有二三十里远近,岛中住民大半是渔户船户。
这种船户,是专运糟米的粮船。凡是粮船上的船户,称为粮帮,他们内部有极
严密的组织、极大的潜势力。每一处粮船码头,有一个帮头,又称为龙头。好几处码头联合起来,又有一个大帮头。这大帮头,又称为“老龙头”,也称为“瓢把子”,必定是辈分高、本领大的人,才能胜任。在他管辖下的各码头粮帮,只要大帮头一个命令出去,不管水里火里,必是视死如归,绝对没有违背一些命令的,比军队
的纪律还要严肃几倍。后来的青帮红帮,便起源于此。
当时沈廷扬的祖上,便是崇明粮船码头的帮头,因此起家,在崇明县内也算一
家富豪。到了沈廷扬父亲沈大眼手上,非但子传父业,而且名头远大,做了太仓、
通州、崇明三处码头的总瓢把子,统率着一千几百号大小粮船。每只船上最少有四五个船户,大一点的船上便有一二十口,这许多船如果集合起来,怕不有上万的人。这上万的船户,只要沈大眼一句话,比奉着军令还要
厉害。他有这样的魄力,一
半是辈分高,有悠久的传统
关系,一半是为人公正、武艺高强,压得住众人。他善于使一条齐眉熟铜棍,这条棍足有六十余斤重,沿海一
带,无人及得。又因他早晚练习,这条熟铜棍自出心裁
,有一百五十多手的绝妙招数,因此大众又加上一个“沈百五”的绰号,提起沈百五,江苏一省无人不知。
那时正值江浙沿海时遭海寇劫掠,崇明又系海口孤悬的岛屿,环境所迫,家家都练习武艺,制备军器,保护身家。有了沈大眼这样首领人物,一岛的人都觉有主心骨儿。
有一次来了几百海寇,居然被沈大眼率领着粮帮渔户,把海寇杀得全军覆没。
从此以后,崇明便没有了海寇之患。这一来,他的名头一天比一天高,产业也一天比一天富厚,管理一千几百号大小粮船以外,又拿出资本来,在通州、太仓两处码
头上开设了几个酒楼、当铺。沈大眼嫌崇明一片沙土四面环水,便在通州建造一所
大房子,移家到通州居住。
骨子里虽是粮船帮头,表面上也同富商贵绅差不多少。
素性又慷慨,穷人求他帮衬,多少总肯接济一点。因此三处码头的住民,没有不称赞他一句富而好义的。
到了他七十余岁,寿终正寝这一年,他儿子沈廷扬已有二十多岁,长得英伟秀
挺,一表人才。沈大眼在世时节,自恨虽然富有,众人推戴,无奈粮船帮头的头衔终觉不雅。明朝士绅阶级观
念很深,沈大眼无论如何富厚,只可在渔户、船户以及买卖里面称尊,略有声誉的士绅堆里,便休想挤得进去,因此想从儿子身上达到既富且贵的目的,所以从小就聘请了一位通州老儒在家教读自己儿子,替儿子取了廷扬的名字,也隐隐含着教他扬名朝廷,不要他再继父业的了。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