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芍陂史话(千年安丰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芍陂史话(千年安丰塘)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1.73 7.6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松|责编:王宗琦//徐宇

出版社安徽教育

ISBN9787533689612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145491

上书时间2023-09-1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言
第一篇追寻历史的脚步:芍陂古今话沧桑
一、楚国东扩与芍陂肇建:春秋战国时期
二、置官管理与修治利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兴利除弊与芍陂屯田:隋唐宋元时期
四、官民互动与水利社会:明清时期
五、近代命运与环境变迁:民国时期
六、古塘新生与工程再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第二篇古陂文化寻踪:芍陂水文化探秘
一、《芍陂纪事》:追功述远著千秋
二、芍陂碑刻:往事如烟铭山石
三、芍陂诗文:梦里花落知多少
四、芍陂祭祀:三献灵坛礼容盛
五、芍陂传说:安丰塘畔歌犹在
第三篇古陂价值发现:芍陂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芍陂水利文化遗产的现状
二、芍陂水利文化遗产的价值
三、芍陂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第四篇古城沧桑水文章:以寿县水文化为中心的考察
一、安徽水文化漫谈:从芍陂水文化说起
二、古城水文化论略——以寿县为中心
芍陂史事编年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李松(著),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淮南师院芍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松在芍陂尚属小众研究时就已进入该领域深耕细研,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他多次实地勘察,在各地搜集资料,积累了大量的史料,近年陆续推出相关研究成果,在业内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可以说是目前在芍陂研究领域资料占有最丰富的学者。李松与国外该领域的学者有着
较为广泛的学术联系,在芍陂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过程中,他提供的资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精彩内容
 公元1051年春,一位名叫张公仪的年轻人从京师赶赴安丰任县令,时任京城殿中丞的好友王安石闻讯,即兴作七律一首以赠之。诗云:楚客来时雁为伴,归期只待春冰泮。
雁飞南北三两回,回首湖山空梦乱。
秘书一官聊自慰,安丰百里谁复叹。
扬鞭去去及芳时,寿酒千觞花烂熳。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送张公仪宰安丰》。这位来自楚地的张公仪就任安丰县令后,急民众之所需
,着手组织力量兴修水利,而当时安丰境内最大的水利工程就是芍陂。他通过仔细勘查,了解了芍陂
水利面临的问题,决定对芍陂进行治理。他想方设法筹集工料,培修堤岸,疏浚水源,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两年后(1053年),芍陂治理工程完工,而此时的王安石正在赶往桐乡(安徽桐城)发廪救灾的途中,听闻此事,诗兴大发,再次赋诗一首:桐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日想僝功追往事,心知为政似当年。
鲂鱼鲅鲅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这首《安丰张令修芍陂》,不仅抒发了对好友造福一方的充分肯定,也
使王安石与芍陂发生了必要的关联。王安石两次为张公仪作诗,并对其修治芍陂水利大加赞赏。这一
方面反映了两人的深厚友谊,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两人都高度重视农田水利,是务实的实干家。
此后不久,与王安石同年及第的金君卿,见到王安石的这首诗,立即做了一
首次韵之作《和介甫寄安丰张公仪之什》:前贤立事岂徒然,惠政须教振古传。
芍水灌余三万顷,楚人祠已二千年。
近闻令尹开新闸,不避风波上小船。
堤筑已完舆颂洽,去时民吏重留连。
在诗中,金君卿对张公仪修治芍陂的惠政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在治理芍陂过程中不辞劳苦,新开水门,修筑堤防,使芍陂水利得到进一步完善,离任时当地百姓依依不舍。不久,王安石的另一好友陈舜俞也作了一首唱和之作《和王介甫寄安丰知县修芍陂》:雩娄陂水旧风烟,可喜斯民得继传。
万顷稻粱追汉日,五门疏凿似齐年。
才高欲献营田策,公暇还来泛酒船。
称与淮南夸好事,耕歌渔唱已相连。
再次对张公仪修治芍陂水利、造福地方百姓一
事给予充分肯定。
按理说,张公仪出任安丰地方官,对芍陂进行修治,使得淮南水利大兴,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本是应有之义,但却引来这么多名流士人的赞美与唱和,这是当时张公仪万万没想到的。
为何自古及今,文人政客对农田水利如此重视呢?
其实,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水利关系国家之命运,百姓之存亡。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水与农耕、政治、经济、
社会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水一
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中华文明的诞生、发展、传承莫不与水息息相关。在中华文明的草创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就是从与水打交道开始的。人们沿河而居,逐步创造了大河文明。
人们因水兴农,利用地理环境条件,催生了原始种植业的萌芽。农业的发明和进步,把人们引向定居,随着耕地范围的扩大和连续种植,原始农业区形成了,水利灌溉便应运而生。1992年至1995年间,中、日两国的考古学家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郊唯亭镇的草鞋山遗址找到了马家浜文化的古稻田及其灌溉设施。这是早期中国南方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其间渗透着早期先民的用水思想、行为及方法。
水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还直接影响着中国早期王朝形成的历史进程。在早期中国人与水的关系中,大禹治水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
大禹治水十余年,劈山导
河,疏理壅塞,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以至于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平息了洪水。禹凭借着辉煌的治水业绩赢得了众多氏族部落拥戴,取得了部落联盟领袖的地位,为此后开启“家天下”的格局奠定了政治基础。美国学者卡尔·魏特夫这样评价大禹治水:“由此(治水)而建立的政权,肯定是由为治水农业所需要的领导权和社会控制权所演变而成的。”所以,大禹的治水组织已开始向国家雏形演变了。大禹的治水之功也奠定了其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
水,不仅孕育了文明,促进了生产,催生了政治,还是文字产生、城郭兴起的重要因素。人们因水而生、沿水而建、用水而思,由此衍生出了与水相关的众多文化。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国家制度、文化气质无不与水紧密相关,人们在长期的生
产生活中创造出了异彩纷呈的水文化,这其中包括水行为文化、水物质文化、水精神文化、水利技术文化,可圈可点者,不在少数。
P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