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衡散文大学生读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梁衡散文大学生读本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9.19 5.5折 35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衡|校注:来向武

出版社北京日报

ISBN9787547706213

出版时间2012-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2340395

上书时间2023-09-1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集《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跟梁衡学新闻》,散文集《觅渡》《红色经典》《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政论集《继承与超越》。有梁衡散文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觅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青山不老》等入选中学和大学课本。 

目录

  感悟大家风骨/1
  追求一个境界/3
第一卷  行万里跆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2
  冬日香山/8
  九华山悟佛/10
  武当山,人与神的杰作/16
  雨中明月山/20
  芦芽山记/22
  壶口瀑布记/25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26
  长岛读海/31
  草原八月末/37
  石河子秋色/41
  圣弥爱尔大教堂/43
  古城平遥记/47
  苏州园林/51
  平塘藏字石记/54
  那青海湖边的蘑菇香/57
  佩莱斯王宫记/61
  奉献给死者的艺术/66
  到处都伸出一双乞讨的手/70
第二卷  以史为镜
  把栏杆拍遍/76
  读柳永/84
  乱世中的美神/90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106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115
  宋子文怒辞外长/121
  嘉兴南湖红船之铭/124
  红毛线,蓝毛线/125
  觅渡,觅渡,渡何处?/132
  这思考的窑洞/138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144
  大无大有周恩来/163
  周恩来让座/181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186
  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192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215
  朱镕基不修传/223
  跨越百年的美丽/225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232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239
  百年明镜季羡老/243
第三卷  观察与体悟
  人格在上/254
  你不能没有家/257
  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262
  人人皆可为国王/264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266
  匠人与大师/268
  节的联想/271
  母亲石/274
  忽又重听走西口/276
  夜市/286
  试着病了一回/292
  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304
  凌晨就诊记/309
  谁敢极言?谁能极言?/311
第四卷  读书与思索
  说经典/316
  好书耐抽读/319
  书籍是知识的种子/323
  书与人的随想/327
  说兴趣/331
  好文章是怎样写成的/334
  心中的桃花源/365
  教材的力量/385
  在欧洲看教堂/390
  人与石头的厮磨/394
  为文第一要激动/408
  文章要当钻石磨/411
  文章五诀/413

内容摘要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集《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跟梁衡学新闻》,散文集《觅渡》、《红色经典》、《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政论集《继承与超越》。有梁衡散文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
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觅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青山不老》等入选中学和大学课本。这本《梁衡散文大学生读本》选录的就是他的散文作品,主要供大学生阅读。
《梁衡散文大学生读本》由同心出版社出版发行。

精彩内容
 芦芽山记山西多山,太行、吕梁纵贯南北,分卧东西,全省境内几乎无平地。其间较著名者有历代皇帝封禅祭扫的北岳恒山,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的首阳山,有介子推不受晋文公之封而焚身的介休绵山。但因这些地方历史掌故的名声太大,倒常常使游人忘记了山水本身的美。所以,若是真游山,还是无名的好。于是,在山西,我们便选中了吕梁山北梢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主峰——芦芽山。
11日晨,天微阴。我们备足干粮、水,东南出五寨县城,乘车约行10多分钟,便投入大峡谷中。谷底乱石如斗,两侧峰崖急扑而下,遮天蔽日。车上下颠簸似浪中行舟,又紧贴山根爬行,缓缓如一豆甲虫。离市井才十数里,便顿如隔世。瞩目窗外,那山有的整石以为峰,拔地而起,节节如笋;有的斜卧如虎豹,周身斑驳有纹,更有其大如房的卵石,以一细尖立于山巅,石上又石,成累卵之危,仿佛一推即可滚落。山少树,石青黑,多水痕。可以想见,史前时期,这里曾是洪水汤汤,这些巨石被飘举如豆丸,山谷被切割如腐乳。后来骤然水退,寂寂石存,山高谷深,悄然至今。
再走,山坡多灌草,郁蔽如棕毡,问有松树散立其问。以后树渐渐增多,松杉直立如筷,密密匝匝,不得深视。这山正如其名,峰多峭拔如出土芦芽,这时一律为绿树所覆,你前我后,纷沓相叠,正是旧县志上说的“芦芽叠翠”。举目越过层峦望开去,满山满野的林子,近处墨绿,稍远深绿,再远浅绿,层层次次,最后只剩下一层朦胧的绿意溶入天穹。车子像一叶扁舟
,在这片绿海的波峰浪谷中穿行。
约九时半,我们来到主峰下,这时云已阴得沉沉欲坠了。山脚几个看林人说,怕有雨,今天是万不可登山了。远远而来的我们,岂肯悻悻地回去,大家每人折了一根枯树枝,便一头扎进黑林子里。头上云来云往,林中忽明忽暗,落叶积地盈尺,一踏一个虚坑。这里本少人迹,今天又飘着细雨,四周淅淅沥沥,唯闻雨打松枝与风弄树叶之声,越发静得怕人。脚下不时横着
倒地的枯木,庞然身躯,用杖一桶就是一个窟窿。两边立着被雷劈死的大树,或中心炸裂,或齐肩削去,皆断躯残肢,一副残酷悲怒之状。朽黑的树身上又生出寸厚的绿苔,奇奇怪怪地立于空林间,如虎狼鬼魅。抬头常给人一
身冷汗。领路的老杨说,他上这山已有11次了,倒有9次走错了路,但愿今天不再犯第10次错误。
爬了约一小时,我们跃上一面斜坡,眼前骤然大亮,两山峰之间现出一
片开阔地,虚云轻雾贴着两边的山,笼着坡上的树,在阔地的远处小心地拱合成一个大圆圈。而这个圆形的阔地上却无一根树木,清一色的阔叶绿草,托着大朵的黄花,微雨中灿若群星,又娇如美人出浴,四周绿树白云都是她们的陪伴。大家心情为之一振,高歌狂呼一阵,便东折而上攀小径向顶峰冲去,这时山更陡,峰更峭,景亦更奇。我们攀行在石磴上,雾入衣袖,云拂
脚面。俯视脚下则山川无形,天地不分,唯白云一片,滚滚如大海波涛,风振林梢,又隐隐传来千军万马之声。间或脚下石路正过两山谷口时,则浓云团团缕缕厮涌而出,急喷狂走之状,若山下鏖战,硝烟冲天却又寒气逼人,不敢稍留。将凌绝顶时要过一短峡,仅容一人单行,日束身峡;要过一梯,横棍九节,梯担两峰间,日九杠梯,下临无底。这是全峰最险之处,过去当地人说,凡不做亏心事者才敢过梯。现在两边更加了栏杆,但仍然令人目眩。过木梯便是芦芽绝顶了。这是一块巨大的孤石,下细上大,状如蘑菇,探伸在半空之中。石上有小庙一座,日太子殿,是过去求雨人表示虔诚的所在。这时云蒸雾裹,已不辨天上人间。殿宇的檐角时隐时现,云中探出几株古松,我确信自己还未离地而去。
雨还在下,我们拄杖下山了,当钻出密林时衣服早已湿透,鞋帮上满是星星点点的野花瓣子,早已成绣鞋一双。看林人笑道,还从未见过你们这般有兴致的人,忙招呼我们回屋烤火。这时我们心头贮满了愉快,哪管什么鞋湿衣凉,连忙辞谢,驱车下山。山下雨小。回看林间已挂上了无数条细亮细亮的瀑布,轻柔柔的,从水绿的林梢垂下来,跃在石上汇入谷底。谷底的水比来时大多了,只是不见半点泥沙,还是原来的清。
在别人不愿出门的时候,去游人迹少至的地方,我们的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骄傲。
1987年4月P22-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