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
  •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
  •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
  •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
  •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82.59 6.4折 129 全新

库存55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钱理群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17315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9元

货号31719393

上书时间2023-09-1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钱理群,193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著名人文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研究,以及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
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与鲁迅相遇》等。80年代他牵头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至今仍有难以取代的生命力。
他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与社会的持续关注,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的批评,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深度考察,在学界与读者中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录
钱理群原声朗读篇目(书内扫码即听)
◆ 第一部分
郭沫若《天狗》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周作人《苦雨》节选+《苍蝇》节选
冰心《山中杂记》节选
鲁迅《影的告别》节选+《颓败线的颤动》节选
朱自清《背影》节选

◆ 第二部分
闻一多《发现》
鲁迅《无声的中国》节选
戴望舒《乐园鸟》
茅盾《子夜》节选
戴望舒《寻梦者》
鲁迅《推》+《现代史》
老舍《断魂枪》节选
曹禺《日出》

◆ 第三部分
艾青《我爱这土地》
冯至《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萧红《呼兰河传》节选
汪曾祺《异秉》节选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节选
◎目录
◆ 前言
◆ 1917—1927第一编 思想启蒙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第一章  理论的倡导
第一节  胡适:开启文学语言的变革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将现代文学语言的创造与现代民族国家的语言构建相联结

第二节  周作人:倡导文学思想革命
《人的文学》——“人的文学”“个人本位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目标的确立

第三节  鲁迅:“文学革命”实绩的创造者与开拓者
《无声的中国》——历史性的要求:“说现代中国人的,自己的,真心的话”

第二章  开创期的文体、语言试验
第一节 现代小说 :形式的创造
鲁迅:起点即成熟,开创中国和东方现代小说的全新范式
《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以及鲁迅的自省
《孔乙己》——“看—被看”模式的复杂、深厚与表达的从容
《在酒楼上》——“zui富鲁迅气氛的小说”:从“小说”看鲁迅其“人”,体会鲁迅小说的“复调性”
 郁达夫:“自叙体现代抒情小说”的独创,语言“西化”中的“古典味”
《春风沉醉的晚上》——“同是天涯沦落人”模式的现代版

叶圣陶:现代小说体式和文学语言的规范化
《晨》——西方“横截面”小说理论的借鉴

第二节  现代新诗:外来形式如何在中国扎根
郭沫若:“新的诗歌体制”的建立者
《天狗》——形式的解放,“自由诗体”的创造
《地球!我的母亲!》——新诗的“落地”:“天地合一,天人合一”

闻一多:新诗的规范化,“格律诗”的试验
《发现》——闻一多式的沉郁:将奔放的情感控制于严谨的形式中

徐志摩:“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雪花的快乐》——“人—自然—时代—诗”的精灵融为一体 
第三节  现代散文:在继承与突破传统中构建现代汉语新范式
周作人:在散文中找到自己,开创“爱智者的散文体”
《苦雨》——周作人散文的基本意象
《苍蝇》——“人情”与“物理”的融合,周作人那一代人的“童心”

朱自清: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提供现代汉语范本
《背影》——“情感的自然流露”与“不尽然”间的张力

冰心:“五四”zui有影响的女作家,20世纪80年代“爱的文学”“美的文学”的归来
《山中杂记》(节选)——童心与审美之心
《往事(一)》(节选)——“海化的诗人”,“母爱”的哲学

鲁迅:“为自己写的”散文里的个体生命与个人话语的存在
《无常》——鲁迅的生命和文学与死亡体验、民间记忆的联系
《影的告别》——“有—无—有”的生命转换,语言的决绝与缠绕
《颓败线的颤动》——鲁迅的生存、言说困境和他的“语言冒险”:现代文学、现代音乐、现代美术融为一体的创造的独一无二性

第四节  现代话剧: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化的zui初实验
田汉:“诗人写剧”,语言追求中的唯美主义
《古潭的声音》——神秘的象征戏剧,启蒙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五四”女性文学的独特样式

丁西林:喜剧、独幕剧艺术的实验
《酒后》——发掘日常生活里的喜剧因素,创造新颖的喜剧结构

◆ 1928—1937.6第二编 社会大变动时代现代文学范式的建构
第三章  现代都市文学、现代乡土文学三大家
第一节  茅盾:现代中国都市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开拓者
《子夜》(节选)——“进入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

第二节  老舍:“中国市民阶层zui重要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断魂枪》——老舍文学的“京味”,俗白中见精致美的语言特色

第三节  沈从文:一个乡下人和两个都市的相遇与相撞,由此产生的现代中国乡土小说
《边城》(节选)——乡土书写里的“沈从文的寂寞”

第四章  现代都市文学的文体新实验
第一节  穆时英等:新感觉派小说,西方现代主义的引入,新市民文学的先锋性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现代派小说里的“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节  戴望舒:现代派诗歌,“显、隐适度”与“由重诗形到重意象”的美学转折
《寻梦者》——诗外之意与外在形式
《乐园鸟》——现代人的“天问”与“自问”

第三节  曹禺:现代剧场艺术的诞生,中国话剧史的顶峰及其超前性和内在的孤独
《日出》(节选)——欣赏其艺术,思考其命运

第四节 鲁迅:“杂文”,终于找到的属于革命时代和自我生命的文体
《推》——鲁迅杂文的思维与笔法
《现代史》——荒谬联想,鲁迅“毒笔”之妙与深

第五节 夏衍等:报告文学,左翼文学的文体
《包身工》(节选)——“中国现代都市文明病”的文学书写

◆ 1937.7—1949.9第三编 民族解放战争年代现代文学的纵深发展
第五章  不同战区、文学空间里的六大家
第一节  重庆:巴金——战争中对“家庭、家族”的重新指认
《寒夜》(节选)——战争中巴金这一代人既彻底绝望,又心怀新梦想的精神世界

第二节 昆明:冯至——生命的沉思:追寻大自然与日常生活中的永恒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自我生命怎样融入大自然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如何发现身边事物的美,不断获得新生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诗与思”,文学里的生命哲学
《伍子胥》(节选)——冯至式的“战争文本”

第三节 香港:萧红——东北大地女儿的童心世界
《呼兰河传》(节选)——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回忆体”小说新样式

第四节 上海:张爱玲——一个苍凉的手势,凡人世俗人生的审美观照
《倾城之恋》(存目)——生命和文学与现代都市的真正融合,“文明废墟”上的虚无感和“想抓住什么”的刹那追求

第五节 重庆—延安:艾青——根深植在“土地”上的诗人,面对“太阳”歌唱的“吹号者”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式的忧郁,“自由诗体”的倡导,灰黄与金红的基本色调

第六节 山西:赵树理——“农民中的圣人”,“农民书写”的独创与丰厚
《李有才板话》(节选)——赵树理式的“问题小说”和“评书体现代小说”

第六章  战争文学的多元探索
第一节 民族与阶级本位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战争文学
丘东平:“作家—士兵”的合一
《第七连》(节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战争文学叙述的内在张力

邵子南:“英雄的成长”
《地雷阵》(节选)——“新儿女英雄传”

第二节 流亡者文学:个体本位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又反思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战争文学
路翎:永远的“流亡者”
《财主底儿女们》(节选)——揭示“精神奴役创伤”,反抗“语言奴役创伤”:路翎式的“现代心理历史小说”

师陀:跋涉者的漂泊之旅
《果园城》——写“不是小说的小说”,创“小城文学”新体式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美学发现与展示:凡人的反(非)英雄主义、反(非)浪漫主义的战争文学
文载道:“欲说还休的无言之恸”
《关于风土人情》——“忧患时的闲适,寂寞的不寂寞之感”

南星:“径直到诗境中去生活”
《来客》——从容、安宁、亲近背后的悲凉

第七章  现代文学发展的新趋向
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走向边远地区和底层民间社会
李季:将民间爱情叙事纳入革命叙事
《王贵与李香香》(节选)——民间抒情诗体向现代叙事诗的转化,“现代新诗的民歌化”

第二节 雅、俗对立趋于消解与相互融合
张恨水:将个体生命融入国家、民族、社会、民众之中
《八十一梦》(节选)——荒唐中的真实,虚构梦里的真梦

第三节 作家与文学的皈依,“新小说”的诞生
丁玲:“怎么也离不开这块土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节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模式互渗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第八章  文学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第一节 张天翼:坚守文学的批判功能,创造集现实性、超越性于一身的典型形象
《华威先生》——“笑”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节 沙汀:四川文化中深沉的喜剧感与诗意
《在其香居茶馆里》——四川茶馆文化,乡绅社会,人情世故,方言妙语

第三节 钱锺书:西化知识分子的自嘲、自省,悖论式的机智与反讽
《围城》(存目)——“傻话”与“痴话”:“以喜剧方式‘讲述’,以悲剧方式‘思考’”

第四节 孙犁:战争中的女人是足以对抗丑的极致的“美的极致”
《嘱咐》(节选)——像追求真理一样追求语言的美

第五节 端木蕻良:粗犷与温馨两种对立美学因素的对衬与交织
《初吻》——“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

第六节 骆宾基:从战场到大山的还乡之路
《乡亲——康天刚》——“女人—儿童—马和狗—深谷”:战乱中追寻生命之根

第七节 无名氏:通俗、先锋两栖作家
《塔里的女人》(节选)——将生命意识吹进爱情故事躯壳,人性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第八节 李拓之:自觉追求繁复、华丽、堆砌、雕琢与妖艳、怪异的美
《文身》——生命力的诞生与女性的命运

第九节 废名:现代堂吉诃德的归来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议论体的小说新模式,古典化的语言试验

第十节 穆旦:战争废墟上的中国现代哈姆雷特
《诗八首》——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歌:直面现实、人生、自我的矛盾,现实、象征、玄学的结合,抽象化抒情

第十一节 汪曾祺:穿越时空,从40年代走到80年代
《异秉》——“一种思索方式,情感方式”:对小人物的可笑的悲悯,写实与象征的圆融

◆ 权当“结束语”: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的思考
◆ 后记
◆ 附录一 延伸阅读书目
◆ 附录二 百年来的中国新文学史(举要)

内容摘要
打开现代中国的一种方式,是打开现代文学。
作为“钱理群现代文学课”系列,这一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实质上就是一部“钱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它以“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精选45位作家、60多篇作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回到文学阅读、文学教育与文学史研究的起点与原点,回归文学本身——无论“新编”还是“新讲”,“新”就新在“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一个基本事实:文学史的大厦,主要是靠作家,特别是大作家、经典作家支撑的;而作家的主要价值体现,就是他的作品文本。离开了作家、作品这两个基本要素,就谈不上文学史。
从1910年代《新青年》杂志诞生,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经启蒙、建构、纵深发展,薪火不息,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也有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冯至、萧红、张爱玲、艾青、赵树理、丁玲、钱锺书、废名、穆旦、汪曾祺……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是现代作家作为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向作出内心反应和审美反应的历史。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主要作者、“大文学史”理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资深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这一本《新讲》是他的第100部著作,80多岁写于养老院,也是钱理群文学史著述系列的“收官之作”。他说,依然只具有“有缺憾的价值”。他还说,教育没有文学,人的生命中没有文学,就失了“魂”,会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

精彩内容
这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新”就新在“以作家作品为中心”。这自然是有感而发。简单地说,就是出于对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论述,阅读与教育,也包括我自己的研究的不满与忧虑。这些年学术界一直盛行“大文学史”的研究,关注和强调现代文学与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教育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研究确实扩大了研究视野,自有重要的意义,我也是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但走到极端,就会出问题。我突然发现,我们越来越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文学史的大厦,主要是靠作家,特别是大作家、经典作家支撑的;而作家的主要价值体现,就是他的作品文本。离开了作家、作品这两个基本要素,就谈不上文学史。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我们的研究却越来越远离常识,远离文学,远离文学语言与形式,什么都有,就缺了“文学味儿”。影响所及,文学史的阅读与教学,也越来越知识化。听说现在的学生都忙着背诵文学史知识,以应付考试,对作家作品的了解,也只是通过文学史教科书、参考资料上的简介,而很少下功夫读原著。还有朋友告诉我,现在读中文系的学生,许多人对文学根本没有兴趣:他们是凭成绩分配来的,学中文就是出于就业的需要。这样的“文学的缺失”,就使得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与教学面临“失根”的危机。
我们现在就是要“回归常识”,无论研究与教学,都要“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我也因此向阅读与学习现代文学史的年轻朋友,郑重建议:无论如何,要集中主要精力、下大功夫阅读作家作品,特别是大作家、经典作家的作品。为此,我们这本“现代文学新讲”就精心选择了45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作为大家学习的基础。
接着的问题是:如何进入这些现代作家作品?这就需要对中国现代文学创造的两大基本目标与主要价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把握。其一,是关注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期的,中国人个体生命的具体的感性的存在,展现人的现实生命存在本身的生存困境、精神困境,以及心灵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相应的审美经验的丰富性、复杂性。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是现代作家作为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向作出内心反应和审美反应的历史。其二,就是对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创造,和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创造的高度自觉,并在创造过程中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的自身标准。正是这样的创造欲求,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zui有文学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作家,并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zui具魅力的独特价值与经验。
基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两大基本追求,我们建议,读者朋友在阅读、学习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时,要紧紧抓住zui能体现现代文学本质的三大要素:“心灵”“语言(形式)”,以及相应的“审美”感悟与经验。而且文学的阅读,还应该有主观情感的投入。在某种意义上,阅读就是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对话”:首先要把自己“烧进去”,取得精神的共鸣;又要“跳出来”,做出独立的判断与思考,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对文学的兴趣甚至迷恋,提升自身对语言和形式的敏感力、审美力、创造力,成为“文学中人”——文学的阅读、学习与研究,zui终要落实为人(自身)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对于初学的诸位朋友,这些讨论或许有些抽象。那么,我们还是赶快打开书,进入多少有些神秘的“中国现代文学世界”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