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香巴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告别香巴拉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3.42 7.3折 3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建龙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11645

出版时间2013-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2528991

上书时间2023-09-1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郭建龙,旅行者,文字作者,国内有记载的最早的藏北骑行者之一。基本到过西藏的所有地区,对于西藏的风土人情非常了解。2007年,独自骑行穿越藏北,这是世界最难的骑行线路之一,许多地方都已经切入了无人区。
曾经任职于《21世纪经济报道》,现为网易专栏作家、蓝狮子签约作者,写过台湾证管会主委的传记,并帮助国际知名的华人学者写过经济史专著,对于社会、财经和历史皆很熟悉,视野广阔,知识结构深厚,对中国社会观察深刻,立志于写出最有深度的传奇性现实题材小说。

目录
父亲的来信
情人的笑容
朋友的两面
农场书记儿子的特权
阴谋与爱情
逃亡
给我二十块钱
越陷越深
文字狱
猎杀
陷入险境
世外桃源
与狼共舞
神奇的梦和神秘人
岩洞内的金佛
再见神秘人
噶拉巴和仓央嘉措
科学家如何从无创造有
财富
爱情和彷徨
惩罚
没进过城的孩子
故地重游
好人的悲剧和恶魔的狂欢
档案
边坝宗本的后代
一个律师能给护士带来多少好运
告别红尘
没进过城的孩子应该进城吗
初涉尘世
后记

内容摘要
 《告别香巴拉》是郭建龙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告别香巴拉》讲述:上世纪70年代,下放在青海的经济学家方以民被迫害,九死一生逃到了西藏无人区,误入香巴拉,一个不可思议的乌托邦式的世界。
在这里,有一个电气学家、一个地质学家、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喇嘛兼医师、一个猎手和他的女儿,连同大量的宝藏,形成了一个超然于世的独立世界。
方以民扎根下来,并生下了儿子方明觉,所有人都把最精华的知识传授给他。方明觉长大后,人们决定让他回归正常的社会。
曾经迫害方以民的人依靠90年代的资本狂飙,雄霸一方。方明觉担负着报仇和惩恶扬善的重任。他是一个人单独和一个权势群体在作战,能帮助他的,是香巴拉那群逐渐老去的人们的智慧,以及那巨大的财富……

精彩内容
 父亲的来信白色的阳光斜照在城市郊外的山间平地上。平地南北两侧的远方,各有一
列点缀着绿色斑点的灰色山脉,一脉土路贯穿平地伸向远方的山口,风一吹,路面刮起一阵尘土。路北侧有一片灌木林,覆盖在黄绿相间的原野之上。不远处,是西宁城边的一片低矮、灰黄色的平房,在空旷的背景下,显得渺小而又懒散。
一个青年正站在路边,等待着从西宁出城的汽车。他心急地踱着步子,不时地抬头望着城里方向。恰好这时,天上飘来了一片云彩,遮住了阳光。由于地处高原,气温只有十几度,一旦没有了太阳,青年虽穿着蓝色的长袖衣服仍然感到有点儿冷,不由得抱起了胳膊。在他的身边,放着一
个绿色的军用帆布包、一个白色的布袋,这是他在西宁采购的物品。
这条路出西宁不远就会攀升到三千多米的山区,翻过山口,向着新疆或者西藏境内进发。由于偏僻,每天过往的车辆不会超过二十辆。于是,每一辆车过来时,青年都满怀着期盼,从好远开始就一直望着它渐渐驶近。
在青年等待的工夫里,已经开过去三辆车,一辆吉普,一辆黑色的轿车,一辆蓝色的卡车,但这些车显然都不是他等的那辆。青年人掩饰不住眼神中的失落,继续踱着步子,显得有些心急。
大约一个多小时后,第四辆车开来了。这是一辆解放牌的绿色卡车,车的后厢带着帆布棚。青年跳了起来,在离汽车还有两百米左右时,他已经开始兴奋地挥舞着双手。
汽车司机是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他也挥舞了一
下手臂,作为回应。在那个年代,司机是十分光荣的职业,这种踌躇满志也反映在了这位司机的脸上和手臂
的动作上。
汽车来到了他的面前,停下了。在车门上,用白漆喷着一行字“光明农场”。
光明农场就是青年要去的地方。
“你来晚了。”车外的青年说。
“这已经算最快了。”司机笑着说,“为了加油,我跑了好几个地方,拿着介绍信都不管用,没有人理睬。后来油快用光了,我都担心要推车了。”“后来呢?”“后来我动了动脑子,”司机指了指自己的头说,“买了两包烟,到了站里,把烟一递……那里的人刚才还黑着脸的,马上换了副笑脸,挥了挥手叫我随便加油。我还多带了两个小桶,也加满了。快上来吧。”车外的青年把军用包扛起来,向后车厢走去。然而,就在他接近车厢时,突
然发现里面有一个人,被吓了一大跳。
“方以民,方以民。”车厢里的人站起身来,跟
他打招呼。
“是你!陈锁。你怎么来了?”“嗨,嗨,给婆娘看病。”车厢里的陈锁回答。
“她人呢?也在里面?”“她没来,我来给她抓药。”就他们说话的工夫,司机已经不耐烦了。他从驾驶室出来,帮助方以民把剩下的布袋扛起来,扔进了后车厢。“快,坐好,我们上路了。”司机说。
方以民犹豫了一下,他有两个位置可以选择:驾驶室内副驾驶的位置,以及后车厢内。他选择了后车厢。
司机撇了撇嘴,进了驾驶室。但他随即又下来了,手中夹着一封信。“这是你的信。你爸爸写给你的。我刚取来。”司机说。
由于农场太偏僻,外地下乡的职工又多,这里的司机都肩负着邮递员的责任,如果去西宁,往往会把职工的信件都带回去。
方以民欣喜地叫了一声,他简直是扑向了那封信。然而司机仿佛在卖关子,故意把信举过了头顶。
“快给我吧。家书抵万金,你没有离过家,不知道盼信的心情。”方以民说。
司机比划了一个抽烟的动作。方以民从口袋里掏出半包烟,全扔给了司机。
司机呵呵地笑着,把信递给了方以民,转身上了车。
陈锁从后车厢里递出来一只手,方以民抓住,用脚踩住铁踏脚,跃进了车厢。
车厢内很暗,于是他在人口站了一会儿,适应了一下,才继续向前走。地上放着
几捆铁丝,方以民小心地避开了,生怕蹭坏脚上的新解放鞋。在车厢的前部,放了几个草垫。陈锁已经坐下了,方以民挨着他也坐下。汽车吼了几声,歪歪斜斜地上了路。
这两个并排坐着的人乍一看非常相似,都穿着蓝色的衣裤,脚上套着解放鞋。但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几乎没有共同之处。方以民是个三十岁
左右的青年,两道浓眉略微上翘,显得很英俊,嘴角总像是带着若隐若现的笑容,显得与人亲近,却又隔着适当的距离。他的普通话略带南方口音,但已经比较标准了。他的衣服虽说是普通的蓝色,但显得很整洁。
一旁的陈锁,头发乱蓬蓬的,衣服看上去又脏又皱,他已五十多岁,脸上的皱纹中都带着泥痕。他说话口齿不清,如果不仔细琢磨就很难懂。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有口音,还因为他根本没有掌握说话的技巧,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话表达得更清晰一点。
方以民并没有急着看信,他仿佛故意要把收信的幸福感拖久一点,转向身边的陈锁,关切地问:“陈嫂得了什么病?”“说不上来的病,肚子疼,人越来越瘦。同志,这个年头啊,人们总是得一些稀奇古怪的病,连医生都没有见过,给开的全是治拉肚子的药。”陈锁哀叹。
方以民的眼神中充满了同情。
陈锁继续说:“可我知道,都是累的,累的……一辈子没有好好睡过一天觉,累散架了,没有用了……”“应该把她一起带来,好好看看。”“没有钱,没有钱啊,方以民同志。这次来西宁
,我们连两个人的钱都凑不齐。在西宁得吃顿饭、住一天,可我们住不起。我就对她说,孩儿他娘,你去西宁
吧,到了西宁,你就找中医院看病,把你的毛病都向医生倒一倒,多拿几服药回来。可她说,不行,我不来,要来我们一块儿来。没有办法,我就一个人来了。方以民同志,我们哪跟你一样,你是从北京来的大人物,等过了这一阵,还要回北京去的。我们穷庄稼人没有钱。”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