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复的新鲜:滨田庄司山中做陶记
  • 重复的新鲜:滨田庄司山中做陶记
  • 重复的新鲜:滨田庄司山中做陶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复的新鲜:滨田庄司山中做陶记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69.36 5.9折 118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珊·彼得森 著

出版社光启书局

ISBN9787545219548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货号31651609

上书时间2023-09-1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这本近距离讲述滨田庄司的著作满怀温情。苏珊·彼得森与滨田相识已有二十余年,作为一名陶艺教师与艺术家,作者深悉其写作对象。为了筹备此书的内容,她在滨田位于益子的家和工作坊驻留了四个月。
在我的所有相识中,无人能够媲美滨田在心灵、头脑与双手三种造诣间的平衡。在苏珊·彼得森的书中,我得以再一次注视滨田做陶的双手,用毛笔在陶坯上绘画的灵动,以及他如何朝朝暮暮、积年累月地用心组织自己的诸多事务。他从不动怒、和颜爱语,因此备受众人爱戴。
我最初结识滨田是通过一封他从京都寄来的信。那是1918 年初,我住在柳宗悦位于东京以东四十千米我孙子市的乡间住宅。来信的英文不错,直白、不做作,不过书法更胜一筹。信中的年轻人说,他本想成为一名画家,但是看了富本宪吉和我的陶艺作品后变了主意。他说他在京都市陶瓷器试验场工作,希望能够前来拜访。
他一来,我们就不停歇地聊了两天。我们的对话日文与英文参半,至今如此。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位熟知陶瓷化学与技术的人,而我对此了解甚少。我的经验更多在于实践和艺术创作。我们随即结为朋友。我当时正计划在一两年后返回英格兰,于是他不久之后就问我,是否有可能到英国做我的助手。最终,那些邀请我到康沃尔郡(Cornwall)设立陶艺工作室的慷慨之人促成了这桩事。
在与滨田半个世纪的友情往来中,我记不起半点争执或不快。事实上,滨田不止一次提到,他从未后悔来到圣艾夫斯(St Ives),帮我在我的祖国设立陶艺工坊,而且一待就是三年。这让我感到由衷的喜悦。
我与滨田相识并结下友谊后所产生的结果,虽然是个意外的巧合,但影响深远。事后看来,这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不仅牵连着我们两个人,更有许多其他人的参与。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柳宗悦,正是这位哲人为整个民艺运动增添了一抹佛教美学的色彩。
在过去的五十年中,我们大半时间在四处云游、演讲、写作、示范、展出,内在价值的互通在世界各地激起涟漪,终成正果。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中阅读并验证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令人愉悦;而更让人欣喜的是,经由他人的视角延伸已有的感知,阅读本书正是如此。
本书不仅生动地展现了静谧的人际关系,也描绘了滨田庄司人格的完整性。他丰满的人格与周遭的世界和谐相融,跨过农田延伸至益子的后山,也就是陶泥本身—这里的陶泥含沙量并不高,但是仍具有一定的颗粒度,在指间形成了独特的可塑性。滨田平易近人,乐于言笑,既温和又直率,很好相处。苏珊敏锐地捕捉并传达了这些特质。
家是滨田的中心。如果没有妻子相伴,他的生活不知道会怎样。我初见滨田夫人的时候,她还年轻。我跟滨田说,她看起来像是7 世纪推古天皇时期那些柔美的造像。我记得滨田在1923 年即将从圣艾夫斯返回日本之际曾说,他并不抵触日本的传统婚姻。他知道他想娶什么样的女孩子,但他也相信,父母会明智地为他挑选妻子。事实正是如此。滨田夫人一生都杰出地辅助他的工作,后来还与滨田一同出访世界各地。女儿滨田比佐子去年成婚,婚前在旧金山完成学业,在那里她得到了苏珊·彼得森的慷慨相助,学着用英文流畅地沟通,学习纺织,并且帮助父亲接待访客、处理英文信函。
苏珊近距离观察并描写了滨田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怎样为完成整个制陶过程贡献一己之力。例如,晋作负责记账,不太参与访客接待,他的拉坯技术精湛,是父亲在工坊的左膀右臂。
滨田的第三个儿子笃哉同我在圣艾夫斯驻留了两年,他擅长语言,英文书写和口语都出奇地道。他同样擅长拉坯,但是他对植物的热爱让人不禁好奇他为何不以此为志业。不过,他的的确确是个很优秀的陶人。
滨田那幢地势较高的宅子简直就是座博物馆,他挑选藏品的慧眼与柳宗悦不相上下。在向苏珊展示他的手工艺藏品时,滨田提及日本对朝鲜民用汤碗和饭碗的推崇,以及日本的茶道大家如何从中提炼出极致的生活之道—茶道。不过滨田指出,他做陶的心得却是,不要想着自己要做一个茶碗,就把自己当作朴素的朝鲜农人。苏珊记录了滨田援引柳宗悦归纳的五种上等茶碗的历史来源,以及他如何犀利地总结了自己会给什么样的人点茶,又不会给什么样的人点茶。滨田似乎希望苏珊在撰写此书时,不要仅关注东方,而忽略了西方古老传统对其产生的影响。他希望苏珊阐明,他对茶道深奥的思想,以及当前茶道的重要人物柳宗悦所整体倡导的佛教哲学,都心怀敬意。对于西方陶器,滨田最为欣赏中世纪英格兰器皿。
除了对益子的观察,我很高兴苏珊也描述了1963 年滨田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工作坊教学的情景。陶土和釉料配制尽可能接近他在日本惯用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在次子晋作的协助下,他向机械化社会背景的美国学生展示了职业手作陶人的专注。他告诉学生,这是长时间重复、用心的工作,不会导致工业所带来的枯燥乏味。单单这场演示就足以让本书值得一读,因为它代表了好的陶艺之精髓。

 

伯纳德·里奇
圣艾夫斯,康沃尔郡,1973 


【书摘与插画】

做陶不应该像是爬山,而应是在令人愉悦的微风中走下山路。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好的陶艺家,你要在做陶这件事上不服输,但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服输一些;永远不要在做陶上感到气馁,但是愿意在其他所有的境况中放下自我。

 

要是想要有个住处,最好的办法似乎是迁一幢房子到我的这块地上,而不是盖一幢新的。我最终买了十幢老房子,每一幢都有60—100年的历史。

 

我永远不会为我的作品感到骄傲,要学的东西没有尽头。我不想浮在表层,而是深深地沉入最深处,于我所在之处沉得更深。有些人想要在水面游水玩乐,下潜一点再浮上来,把头伸出水面,如今的我只想潜向深处。

 

如果你学得太多,你就当不了陶人,而是个商人。

 

一个人通过真正的工作才能最好地发挥自我。如果你无法赋予其生命,就不能称之为创造。

 

我的器皿,不是被造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我会让器皿自己去教诲,或许这些器皿自己会纠正滨田犯下的错误。

 

山里的树自己生长,我想成为这样。
获取溪流中的水易如反掌,但地下的水才是源泉。
对每件器皿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耐心,悉心保留新鲜感。每一件新的陶器,都延续着亘古不变的传统。

 

纵然外界瞬息万变,却依旧恪守传统之道,这本就深植于他的理想——放下我执,并在创作中放下自我意识和自视清高。

 

所有这些变化都来自关于如何施釉的超群技艺,但同时也来自完全的放手——不为技法的技法。滨田称其为“潜意识中的意识”。

 

给予、工作、反思、重复—— 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体现着这些年来居于此地的他对内心理想的追随。

 

 
 
 
 

商品简介

我所记录的,是他在年轻时同里奇和柳宗悦开启的模式,横跨英国与日本,西方和东方。——苏珊·彼得森

 

在英国游历期间,二十六岁的滨田庄司找到了人生方向。归国后,他独自来到益子的山谷,将明治风格的旧民居迁至山脚下的院落,在这里生活、建窑、制陶,由益子人排斥的“外来人”,成为“益子烧之父”。

 

相识二十年的老友苏珊·彼得森应邀来到滨田庄司的家,与之共度四个月的制陶时光。她跟随滨田走进益子,记录下手工制陶的艰辛与浪漫,捕捉滨田的家人、弟子、团队之间默契互助的温情瞬间。在这里,生活与创作,传统与生机,西式家具与东方居所,彼此相融为一。

 

一次次地揉泥、拉坯、配釉,一次次地观察、发现、交谈——两种重复交织,生出美与真的鲜活。



作者简介
作者:苏珊·彼得森(SusanPeterson)美国陶艺家。曾任南加州大学陶瓷系主任,执教长达二十三年。她研究世界各地的陶瓷民间艺术,常常怀抱着巨大的好奇心,花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观察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全过程。她曾录制一档五十集的电视节目《陶轮、陶窑与黏土》(Wheels,KilnsandClay,1964—1965),是美国首位以此为媒介平台向大众推广陶瓷艺术的陶艺家。
译者:彭程手工陶瓷作者,译者。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瓦萨文理学院(VassarCollege)。曾在媒体与时尚行业工作,2017年创立个人手工陶瓷工作室。译有《陶瓷一生:露西·里》。

目录
序言

致谢

遗泽
制陶之境

制陶之事
陶泥/ 陶轮/ 拉制陶坯/ 陶工们/ 家庭/ 完成陶坯/ 叙旧/釉上彩绘/ 素烧窑/上釉与釉烧/配釉/ 制作茶碗/ 柳宗悦的卷轴/ 继续上釉/ 茶碗修坯/ 大碗上釉/ 滨田的图案/ 釉烧装窑/ 滨田讲故事/ 开始釉烧/完成烧制/ 滨田与岛冈/ 开窑/ 成品

新的循环
滨田的收藏馆/ 思考/ 制作盐烧陶坯/ 盐烧

展览

附录

内容摘要
我所记录的,是他在年轻时同里奇和柳宗悦开启的模式,横跨英国与日本,西方和东方。——苏珊·彼得森在英国游历期间,二十六岁的滨田庄司找到了人生方向。归国后,他独自来到益子的山谷,将明治风格的旧民居迁至山脚下的院落,在这里生活、建窑、制陶,由益子人排斥的“外来人”,成为“益子烧之父”。
相识二十年的老友苏珊·彼得森应邀来到滨田庄司的家,与之共度四个月的制陶时光。她跟随滨田走进益子,记录下手工制陶的艰辛与浪漫,捕捉滨田的家人、弟子、团队之间默契互助的温情瞬间。在这里,生活与创作,传统与生机,西式家具与东方居所,彼此相融为一。
一次次地揉泥、拉坯、配釉,一次次地观察、发现、交谈——两种重复交织,生出美与真的鲜活。

主编推荐

☆日本“人间国宝”滨田庄司创作全记录,近距离观察一代陶艺巨匠如何赋予陶泥以生命。
他定期为天皇讲授民艺,受邀在白宫演讲,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被授予日本文化勋章,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表彰;依古法做陶,但超越传统,以“滨田之道”,复兴了一座城镇的陶业。

☆滨田庄司晚年亲授采访式传记,全方位呈现20世纪陶艺界zui“破圈”的艺术家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创作与商业。
在西方游历,取法于东方哲思;作品被全世界追捧,却过着简朴的乡村生活;将时间和生命献给做陶,却不得不把一半的时间分给创立博物馆、指导馆藏、慷慨地招待每一位到访家中的陌生访客。在滨田庄司的山中院落,生活与创作,传统与生机,西式家具与东方居所,彼此相融为一。

☆相识20年的老友,4个月的观察、交谈,记录手工制陶的艰辛与浪漫,捕捉滨田庄司院落中独特的氛围和秩序。
作者忠实记录下滨田庄司如何试图在现代世界保留传统的节奏,全方位呈现他如何通过日复一日的全身心工作,坚定追随内心的理想,将所有生活中的美作为艺术的滋养,身体力行地为指引生活和工作相融为一的路径。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滨田的陶坊(古法做陶,以高难度的传统手工制陶方法,实现其制作实用器的目的):和其他地方的大多数陶艺工作室标准相比,这里对材料的持久关注令人赞叹。品控堪比工业水准,虽然不使用完全标准化的度量,只是仰仗在实践中自然积累的经验和上百次的重复测试。
这是一项艰巨而严谨的协同工作,没有温度计或其他测量工具,全部依靠经验和工人们的配合。他们看起来没有在刻意控制,实际上通过观察在控制着一切,这是一种极致的技艺。
木炭是工人自制的,过程漫长。当一棵树长得足够粗了,就会生火将其制成木炭,大约要烧两天。过程中要时刻留意火势,保证刚好的空气含量,不然,剩下的只有灰,没有炭。
如果使用清洁无声的燃料,就不会有添火、关火、听火这样的浪漫。
滨田的创作:对每件器皿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耐心,悉心保留新鲜感。每一件新的陶器,都延续着亘古不变的传统。
纵然外界瞬息万变,却依旧恪守传统之道,这本就深植于他的理想——放下我执,并在创作中放下自我意识和自视清高。
所有这些变化都来自关于如何施釉的超群技艺,但同时也来自完全的放手——不为技法的技法。滨田称其为“潜意识中的意识”。
给予、工作、反思、重复——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体现着这些年来居于此地的他对内心理想的追随。
滨田庄司的话:做陶不应该像是爬山,而应是在令人愉悦的微风中走下山路。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好的陶艺家,你要在做陶这件事上不服输,但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服输一些;永远不要在做陶上感到气馁,但是愿意在其他所有的境况中放下自我。
要是想要有个住处,最好的办法似乎是迁一幢房子到我的这块地上,而不是盖一幢新的。我最终买了十幢老房子,每一幢都有60—100年的历史。
我永远不会为我的作品感到骄傲,要学的东西没有尽头。我不想浮在表层,而是深深地沉入最深处,于我所在之处沉得更深。有些人想要在水面游水玩乐,下潜一点再浮上来,把头伸出水面,如今的我只想潜向深处。
如果你学得太多,你就当不了陶人,而是个商人。
一个人通过真正的工作才能最好地发挥自我。如果你无法赋予其生命,就不能称之为创造。
我的器皿,不是被造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我会让器皿自己去教诲,或许这些器皿自己会纠正滨田犯下的错误。
山里的树自己生长,我想成为这样。
获取溪流中的水易如反掌,但地下的水才是源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