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入山河(精)/小说家的散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出入山河(精)/小说家的散文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2.34 5.9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锐|责编:陈静

出版社河南文艺

ISBN9787555907916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30814809

上书时间2023-09-1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辑一  是一种安慰
  傅山们的羞耻心
  燃烧绝望的龚自珍
    ——对一个诗人的疏远和接近
  虚无之海,精神之塔
    ——对鲁迅先生的自白
  另一种纪念碑
  谁的人类
  精神撒娇者的病例分析
  留下的,留不下的
  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
  是一种安慰
辑二  谁看秋月春风
  谁看秋月春风
  被割断和被误会的
    ——读汪曾祺先生《短篇小说的本质》
  旷日持久的煎熬
    ——《马桥词典》的启示
  永恒之舞,亘古之梦
    ——重读史铁生
  神话破灭之后的获得与悲哀
    ——读加缪
  经久耐读的福克纳
  “我初次看到一个人”
    ——再读《白痴》
  闻香知世界
  迷人的真相
  走廊里的肖像
    ——读《我的老师高本汉》
  生命深处
    ——再读《聆听父亲》
  无穷无尽的黑白
  来到绿洲
  心上的秋天
  农具的教育
  生命的报偿
  偶遇因缘
辑三  九月寻踪
  插队掌故三则
  出入山河
  却望吕梁是故乡
  九月寻踪
  温暖的灯光
  永失“故居”
    ——托尔斯泰的另一种启示
  嵯峨……嵯峨……
    ——日本印象之一
  烧梦
    ——日本印象之二
  忽然想起白发阿娥

内容摘要
 作家李锐近五六年一直生病、休息,小说鲜有问世,但他没有停止散文的写作。本书是李锐的最新散文自选集,共计35篇,分为3辑,既有对鲁迅、沈从文、赵树理、汪曾祺、史铁生以及托尔斯泰、福克纳、加缪等作家的深度解读,也有对当下浮躁的文学进行的清醒思考;既有多次游历国外、广泛交流的开阔视野,也有对身边事物的敏锐感悟。与作家前期的散文作品相比,这本散文集表现了一
个作家的温情与悲悯。

精彩内容
 傅山们的羞耻心第一次买到白谦慎先生的《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已经是2006年7月的第二版了,第一版是此前三个月出版的。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一本关于中国书法的书,却讲述出了如此深沉的精神困境和如此坚韧的人格追求。读过一遍。不久,再读一遍。时隔三年,最近迁
进新居书都不在手边,为了看第三遍,特意又从网上买了一本,发现这已经是2009年1月的第四版。捧读再三,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傅山先生和他的文友们深深地打动。隔着历史的长河,还是无比鲜明地看到他们悲绝而又困顿的羞耻心。在此之前,我还从没有被一个人的羞耻心如此强烈地打动过。
17世纪中叶,中国极富戏剧性地经历了明清之间的改朝换代。史学家们把那叫作明清鼎革。就在这个历史现实鼎革的当口上,中国的读书人,中国的知识精英们,却也
同时在宣纸上完成了一次审美鼎革,完成了从帖学传统向碑学传统的深刻转向。白谦慎先生在这本书的导言中说:在十七世纪,随着一些书法家取法古拙质朴的古代无名氏金石铭文,书法品位发生了重要变化。新的艺术品位在十八世纪发展成碑学传统,帖学的一统天下不复存在。
在过去三百年中,碑学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对中国书法史的重要性,相当于印象派绘画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
按说,纸面上的笔走龙蛇,纯属书法家的个人风格和爱好选择,可是,当这种个人的选择演变成为对于什么叫美的重新定位时,当这种重新定位最终改变了几百年的审美观,最终成为人们谈论美、成为人们讲究品位的标准时,我们终于可以看到,所谓明朝、清朝的朝代之争,所
谓改朝换代的山崩地裂,都因为时间而变得无足轻重,可人们对美的选择和品位却显得深沉而悠长。难能可贵的是,白谦慎先生自己就是书法家,当他精细入微、丝丝人扣地为我们讲述精妙绝伦的笔墨之美的同时,却也为我们更清楚地讲述了,这美是如何在历史的困境中步步为营地煎熬出来的,却也让我们感慨万千地看到了从精神伤口中流淌出来的鲜血,从凡俗生活中萌发出来的渴望,是怎样一点一滴地滋养了美的赞叹和坚持。
1644年阴历三月十八日,在经过多年的征战、较量之后,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终于攻陷北京。生死存亡之际,火光冲天、禁军四散,皇帝只有贴身的太监惶惶不安跟随在侧。十九日,在位十七年,所谓天时、命运、机会、人事一切皆错的崇祯皇帝,终于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抉择——在煤山自缢而亡。随即,清军以讨伐李自成乱党为名进军关内,以急风暴雨之势占领北京,摧垮南明,横扫宇内,变更国号。转瞬之间山河变色,换了人间。可是,改朝换代之际,挂在煤山槐树上的那具皇帝的尸体,对遗民们,尤其对那些以前朝遗民自居的读书人,无疑是一个难以忍受的剧痛和煎熬——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儒家伦理的最高道德,大变之际不能忠君殉国,活下来就是苟活,活着就是屈辱,何况逼在眼前的是君王以身殉国。
残酷的现实再一次证明,道德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边的巧言,道德从来都是义无反顾的行为。挂在煤山槐树上的那具尸体,对所有的遗民都是一个锥心刺骨的质问,那是只要一息尚存就无法躲避的羞耻。傅山和他同时代的许多读书人终其一生,都不能从这样的羞耻感中自拔。
1645年6月,南明弘光朝的兵部右侍郎袁继咸被清军俘虏,袁是傅山在三立书院时的老师。崇祯年间袁继咸曾经被人诬陷下狱,傅山变卖家产率领山西学子赴京请愿,使得蒙冤入狱的袁继咸无罪获释,此事曾经轰动一时。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