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声泉之旅
  • 回声泉之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回声泉之旅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3.72 5.2折 6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奥利维娅·莱恩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74567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5元

货号31627008

上书时间2023-09-1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备受赞誉的作家、评论家,曾任英国《观察家报》图书版副主编,撰写的文章多见于《观察家报》《卫报》等主流媒体。她还是2011年麦克道尔奖得主,曾获得英国艺术委员会、作者基金会,以及2014年艾克尔斯基金会作家驻英大使馆的奖励。她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孤独的城市》和《沿河行》等,前者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权威媒体重磅推荐,后者被《独立报》《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选为年度好书,并入围翁达杰文学奖、多尔曼年度旅游书奖短名单。

目录
第一章 回声泉 
第二章 “棺材戏法” 
第三章 垂钓黑暗中 
第四章 起火的房屋  
第五章 血色文章 
第六章 南下 
第七章 伯恩斯先生的自白  
第八章 过往与新生 
作家们的生日 
不可考的戒酒十二步 
致谢

内容摘要
《沿河行》《孤独的城市》作者奥利维娅·莱恩又一力作。讲述六位文人与酒的故事: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田纳西·威廉斯、约翰·契弗、约翰·贝里曼和雷蒙德·卡佛。作者踏上旅途,实地探访酒鬼作家们的足迹,经过纽约、新奥尔良和基韦斯特,再到安吉利斯港,带我们探寻在这六位作家传奇的一生中,酒与灵感的密切关系。

主编推荐
★一场围绕文人与酒展开的深入探讨。酒精对于作家而言,究竟是一剂良药还是逃避现实的借口?二者究竟能共生还是毁灭?作者背上行囊,沿着6位酒鬼作家留下的足迹,走访他们曾经驻足过的酒吧、旅店,探讨作家为何酗酒,沉湎于酒精当中的精气神,以及美酒对文学创作造成了哪些影响。★一场跨越北美大陆的文学之旅。作者背上行囊,独自出发。每个地方都算是一个“中途站”,作家们在这些地方相继激发了他们的酒瘾。按照顺序一个个走下来,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画出酒瘾的“地质学地图”。★奇闻趣事穿插其间,生动展现6位文豪的侧面。书出于对美酒的共同喜好,老年约翰·契弗与中年雷蒙德·卡佛一见如故;十七岁的田纳西·威廉斯喝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杯酒并遭遇了严重的晕船反应,但没过几天就享受起酒精带来的飘飘欲仙;贝里曼自从染上酗酒的毛病后,文风上升了好几个层次……作者通过实地走访与资料整理,现实与回忆、故事与评论交织在一起,充分展现了文豪们率性洒脱、又丧又迷人的侧面。★众媒体联袂推荐。《泰晤士报》《观察家报》《每日邮报》《独立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图书馆杂志》等媒体联合推荐。《纽约时报》2014年值得关注的100本书之一。《时代周刊》年度十大非虚构类文学作品之一。

精彩内容
闲话不叙,直奔主题。1973年,艾奥瓦城。两个男人,一辆车,一辆辉煌不再的破旧福特猎鹰。冬天,严寒深入骨髓,直达五脏六腑,关节冻得通红,鼻涕流个不停。要是你神通广大,能在他们颠簸而过时伸长脖子往车里细看一番,就会发现副驾驶上那个年纪大点儿的男人忘了穿袜子。他一双赤脚蹬着乐福休闲鞋,身受酷寒而无动于衷,好像学龄前的小男孩暑假出来短途旅行似的。事实上,你还真可能错把他当成个小男孩:瘦小的身上穿着“布鲁克斯兄弟”的粗呢衣服和法兰绒裤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但一看脸就不行了,沟壑纵横,皱巴巴的,一脸苦相。
另一个人要高大强壮一些,三十五岁上下。留着络腮胡,一嘴坏牙,穿一件破烂的运动衫,肘部都开了口。还不到早上九点,他们驱车下了高速,进入一家酒水商店的停车场。店员就在前面,手上的钥匙叮当作响。一看到他,副驾驶上那个男人就猛地推开车门跳了出来,完全不顾车还没停稳。“等我到了店里,”很久以后,另一个男人这样写道,“他已经拿着半加仑苏格兰威士忌在结账了。”他们继续驱车前行,酒瓶在两人手里来回传递着。几个小时后他们就回到了艾奥瓦大学,在各自的课堂上慷慨激昂,舌灿莲花。很明显,两人都有酗酒的毛病,而且病得不轻。两人都是作家,一个已经声名显赫,另一个在成功之路上才刚起步。
年长些的男人叫约翰·契弗,他写了三本小说,《瓦普肖特纪事》《瓦普肖特丑闻》《弹丸山庄》,还有一些短篇,都是文学史上少见的风格,天马行空,独树一帜。契弗今年六十一岁,五月的时候,他因为扩张型心肌病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酒精对心脏的致命打击可见一斑。在重症监护室待了三天以后,他突发“震颤性谵妄”,胡言乱语,情绪激动。看护为了固定住他,只好给他穿上一件束身皮衣。他在艾奥瓦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在著名的“作家工作坊”有一学期的教职。这让人看到美好生活的希望,但他却并不如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出于种种原因,他没带自己的家人,像个老光棍一样,住在艾奥瓦大学酒店的单人房里。 年轻点的那位叫雷蒙德·卡佛,他也刚刚谋得“作家工作坊”的教职。他的房间和契弗的一模一样,而且就在契弗楼下,两个人房间的墙上甚至都挂着同样的画。他把妻子和十几岁的孩子留在加利福尼亚,同样孤身一人来到此地。能成为作家,是他小半生的夙愿。不过他一直觉得时运不济,怀才不遇。酗酒的毛病已经持续了很久,不过就算被这杯中物消耗折磨,他仍然写了两卷诗歌,小说也写了不少,很多都发表在一些小杂志上。
初看上去,两个男人天差地别。契弗的穿着打扮,一举一动,都是一副家境优越的中上层做派。不过,要是跟他再熟一些,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让人眼花缭乱的“障眼法”。而卡佛则来自俄勒冈克拉兹尼卡市的一个工人家庭。多年来,为了支持儿子的写作事业,父亲一直做着看门人、勤杂工和清洁工等卑微的活计。 1973年8月30日,两人相遇了。契弗敲响了240房间的门。当时在场的学生乔恩·杰克逊回忆,来客大声嚷嚷:“不好意思,我是约翰·契弗,能要点儿苏格兰威士忌喝吗?”这厢卡佛终于见到偶像,赶忙拿出一大瓶斯米诺伏特加,兴奋得说话都结巴了。契弗接过一杯酒,但对往里面加冰块或者果汁的建议嗤之以鼻。

媒体评论
以优雅的风格将非虚构叙事、旅行写作、文学批评和一点回忆录结合在一起。作者对看到的风景、无意中听到的对话和遇到的人的描述都在闪闪发光。——《新闻日报》这本书的美妙之处,不仅在于作者诗情画意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力,以及她在旅行途中探索的主题引发出的文学典故,还在于她与更广阔的文学图景之间的有趣联系。——《独立报》莱恩对复杂的上瘾现象的分析始终是精准的。但让《回声泉之旅》真正有价值的是,作者和她所写的那些人一样,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泰晤士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