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败者:德军将领眼中的二战决策内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战败者:德军将领眼中的二战决策内幕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4.49 5.1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李德·哈特刘冬 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61700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31296497

上书时间2023-09-1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德·哈特,英国军事战略家、史学家。
曾任英国陆军上尉、英国陆军部长顾问等职务。
他提出了“间接路线”“大战略”等军事理论,倡导闪击战和机械化战争,对一战后重建中的德国国防军产生了极大影响。
战后,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均将他的理论引为战略指导思想。



目录
第一部分 希特勒的将领们
第一章 自我毁灭式分裂 / 002
第二章 塞克特锻造的德军体系 / 009
第三章 布隆伯格和弗里奇时代 / 019
第四章 布劳希奇—哈尔德时代 / 031
第五章 古德里安——初期胜利的缔造者 / 045
第六章 “太阳下的战士”——隆美尔 / 059
第七章 阴影下的军人 / 069
第八章 “老卫兵”——伦德施泰特 / 086
第二部分 战争前的初步行动
第九章 希特勒的崛起 / 094
第十章 装甲部队雄起 / 102
第三部分 德军将领眼中的战争
第十一章 希特勒如何击溃法国、拯救英国 / 122
第十二章 敦刻尔克的“暂停进军” / 169
第十三章 法国战役的终结和德军首次败北 / 184
第十四章 地中海战役的失败 / 210
第十五章 希特勒入侵苏联 / 224
第十六章 兵败莫斯科的原因 / 237
第十七章 兵败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 / 262
第十八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之后 / 289
第十九章 苏联红军 / 301
第二十章 盟军进攻意大利 / 312
第二十一章 诺曼底失守 / 351
第二十二章 西线指挥部视角中的刺杀希特勒密谋 / 394
第二十三章 希特勒孤注一掷——第二次阿登战役 / 408
第二十四章 希特勒——一位年轻将领的见解 / 429
结论 / 433

内容摘要
《战败者:德军将领眼中的二战决策内幕》从二战德军将领视角出发,结合作者在纽伦堡审批期间获得的第一手审讯记录和德军高层亲历者的亲笔回忆,对自纳粹上台到垮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二战德军做出的重大决策得失进行全面复盘思考,同时结合作者独到的军事理论思想对各大战役进行批判研究,不仅是一部珍贵的二战史学经典,更是一部军事战略理论经典。

主编推荐
1.德军将领为你现身说法
伦德施泰特、古德里安、哈尔德、施图登特……
多位德军高层当事人亲笔回忆+纽伦堡审判一线审讯记录,带你视角重返历史现场!
2.二十世纪军事理论的非常不错
德国装甲部队横扫欧陆的理论源头,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多国国防战略的思想指导!
本书不仅是一本二战史经典,更是一部军事战略思想巨著!
3.全新版式+精编精校
新增多处注释,修正上百处错误,优选还原历史真相!
4.独特视角与经典战略理论的结合
“大战略”理论分析二战战略与战术得失
横扫欧陆的纳粹德国为何瞬间就一败涂地?——军事的胜利根本掩盖不了大战略的失败。
5.不只是军迷的盛宴
“间接路线”思想不只是军事思想,更是商战一大基本原则
无论是想了解二战史的军迷还是升级管理战略的企业高管,本书都是你的不二之选!

精彩内容
更改防御策略1943年,由于资源有限,德军不得不一再修改防御策略,以应对可能的登陆作战。法国原本被当作部队的“疗养院”,在东线打的精疲力竭的部队被调到这里进行休整和重建。对于这样的做法,布鲁门特里特说:“到1943年,法国曾有50到60个师,不断有东线上损兵折将的师被撤回法国轮换休整。这种频繁轮换对海岸防御体系的稳定性十分有害,因此,我们成立了长期性的海防部队,以一个专门的组织来管理这个特殊的战区。这个组织的优点是能确保每支部队对防守的区域足够熟悉,而且让西线有限的武器装备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但它也有不可避免的弱点,比如官兵年龄结构偏大,装备也比一线主力部队要差。他们装备了不少缴获的法国、波兰和南斯拉夫的武器,这些武器弹药规格各不相同,在紧要关头他们的物资更容易耗尽。这里的师往往只有两个步兵团,两个炮兵连,共24门大炮。一个中型炮兵连有12门大炮,大炮需要用马车运输,机动性极差。“除了这些海防师,还有海岸炮兵。但无论海军还是陆军,都归海军司令部指挥——他们总是和陆军司令部意见不一。”年底,隆美尔来到西线视察后,又出现了新的复杂情况。此前,他曾短暂指挥意大利北部的德军;11月,他被希特勒委派,去视察并改善从丹麦到西班牙边境的海防。圣诞节前夕,他结束了丹麦之行,搬到了法国,那里正由伦德施泰特统辖。作为希特勒特别委派的将领,他和伦德施泰特的关系没有任何精确的界定,两人很快就发生了争执,而两人相悖的观点更让他们的矛盾不断加剧。
布鲁门特里特评论说:“不久,军队就弄不明白他们到底是归伦德施泰特还是隆美尔指挥了。隆美尔希望他关于海岸防御的想法能够得到贯彻,为了解决问题,伦德施泰特建议隆美尔接管英吉利海峡沿线最重要的前线地区——从荷德边境到卢瓦尔,而从卢瓦尔到阿尔卑斯山的南部前线将委托给布拉斯科维茨,两人均隶属于伦德施泰特。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驻扎在荷兰,其中第15集团军防守荷兰到塞纳河一线,第7集团军防守塞纳河到卢瓦尔河一线;布拉斯科维茨的G集团军群的第1集团军负责比斯开湾和比利牛斯山脉,第19集团军负责地中海沿岸。”据隆美尔的幕僚所言,这个提议出自他之手:“这是迅速将其想法付诸实施的唯一途径”。无论如何,这一安排在隆美尔到达后大约一个月内就得到了批准,并缓解了当时的局势——尽管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的观点分歧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此外,新的安排还产生了新的内部争议。所有装甲部队都归盖尔·冯·施韦彭堡指挥,当时他刚刚被任命为“西线装甲集群”的指挥官,他自然希望把部队全部纳入他的指挥之下。重新部署不仅削弱了他的权威,还引起了不同战术观念之间的冲突。隆美尔赞成将装甲师分散部署,而这与装甲战的早期领军人物盖尔的基本理念相悖。古德里安也支持盖尔,那时他正担任装甲部队的总监。隆美尔虽然认同集中兵力的原则,但他认为此时的形势,尤其是盟军掌握制空权的现实迫使他在实践中修正这些原则。
装甲战专家之间的这种观点冲突使伦德施泰特陷入了两难境地。直觉上,他倾向于盖尔和古德里安所坚持的原则;但在具体的战术方针上,他也必须承认,隆美尔是根据与盟军作战的经验说话的,他们拥有极大的空中优势,而盖尔和古德里安只有东线的经验,在那里,空军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虽然大多数关于冲突的记载都把它描绘成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之间的矛盾,但在具体的方针上,隆美尔和得到古德里安支持的盖尔的分歧更为严重,伦德施泰特不过是一个仲裁者——还要受希特勒以及战况的制约。
在跟我谈到隆美尔时,伦德施泰特说:“他英勇无畏,善于指挥小型战斗,但他不是真正的帅才。”(这种观点虽然在高级将领中普遍存在,但我也发现,在隆美尔手下作战的大多数指挥官,以及先后担任他参谋长的精明强干的总参谋部军官都十分反对这种观点。)不过他并不质疑隆美尔的忠诚:“当我下达命令时,隆美尔总是无条件地服从。”此外,那些并不赞同部署计划的人,开始抱怨伦德施泰特,批评他明明有着不同的意见,而隆美尔的观点又会严重影响到他的决策时,他却迟迟不愿推翻隆美尔的观点。有人认为,伦德施泰特太过谨慎,不愿意干涉他认为下属应有的正当职责。盖尔则更直截了当地说:“伦德施泰特太软弱,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各种观点的冲突中,他总是保持中立。因此,一旦出现争议,我们很难从他那里得到明确的决定。我们坐在一艘没有舵手的船上,随波逐流。”盖尔还说:“伦德施泰特是一位绅士,聪明而理智,但他也是我一生中在军界见过的最懒惰的军人。他讨厌我‘无事生非’的性格,到1944年,他已经是垂垂老矣。他的身体不健康,心理上又不甘心毫无成就,作为指挥难免会显得慵懒。”盖尔的这些叙述,实际上可能低估了伦德施泰特受隆美尔据理力争影响的程度。隆美尔的参谋长斯佩德尔将军告诉我,伦德施泰特后来同意了隆美尔的观点,盖尔也承认这一点,不过他只是将这看成是伦德施泰特缺乏“为他自己所坚信的信念而斗争”的意志的证据。纵观所有的记录,可以看出,伦德施泰特已经身心俱疲,还受不少烦恼困扰。这种状态可以解释不少问题。但是,一个已经如此精疲力竭的老人,还能保持着那么多为他服务的人的尊敬,让他们承认他是不可替代的,这显然表明他具有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战争结束后,他沦为战俘,此时他的这种人格魅力却又更加强烈地闪耀起来,并让他以一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经受住了考验。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随着我与伦德施泰特的往来越来越多,他给我留下的印象越好,很多事情都能直接或者间接证明这一点。他资历不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的德高望重;但哪怕是与他一同被囚禁的人,也都能与他产生深厚感情。他的思想十分正统,且不仅表现军事领域。他机敏干练,心细如发,这让他显得如此卓越。他的外表威严肃穆,但却经常露出微笑,他的幽默感更让他不会让人感到难以接近。一次,我们和他一起走回狭窄的囚室,穿过布满铁丝网的大门,进入里面的院子,来到前门。我示意他先进去,他却笑着做手势说:“哦,不,这可是我的居所。”在哪里登陆?
1944年来临时,大量美军被陆续运往英国。很明显,这里将发动主要的登陆作战。但登陆的地点还是难以确定。“从英国传来的可靠消息很少,”布鲁门特里特告诉我,“情报部门归希特勒的最高统帅部指挥,党卫队的国家安全部负责执行,军方完全无法插手他们的工作,只能依赖他们来获得情报。”“他们向我们报告了盟军在英格兰南部分别集结的地点。他们通过在英国屈指可数的特工,以无线电报告他们刺探出的情报。但除此之外,他们并没有什么收获。我们的空军很弱,在英国上空的侦察很有限;不过,到登陆开始当天,夜间侦察机报告说大量盟军正在被运往西南海岸,他们根据夜间的车灯发现了这一情况。(这些部队估计是美军,因为美军在英格兰南部的西半边。)此外,我们还截获了来自英国海军的一条无线电信息,信息显示英吉利海峡即将发生重要事件。
“另一个迹象来自法国‘抵抗’组织活动的增加。我们查获了数百个无线电台,并破译了他们与英国的通信代码的含义。信息含糊其词,但内容显而易见。
“但所有这些内容都没有告诉我们:盟军到底在哪登陆。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判断。”布鲁门特里特接着说:“德国海军参谋人员坚持认为盟军会选择一个大港口登陆。他们预计勒阿弗尔会是登陆地点,因为它不仅有港口的价值,更是我军的小型潜艇基地。但陆军不同意他的观点,指出盟军可能并不会攻击这么一个戒备森严的地方。我们还得到情报,声称英格兰南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演习,演习的内容是军队在开阔的海岸线上登陆。”“由此,我们推测,盟军一开始不会试图攻击港口。但我们既不知道,也没有任何报告称你们正在开发‘桑树’人工港口。我们认为你们可能打算将船并排横放,形成一座浮桥,将装备运往登陆的海滩。”伦德施泰特坦言:“我以为入侵会越过海峡较窄的部分,在勒阿弗尔和加莱之间,而不是卡昂和瑟堡当中。我预计登陆会发生在索姆河河口的两边。我认为第一次登陆可能发生在西侧,在特雷波特和勒阿弗尔之间,然后扩大到索姆河和加莱之间。”我问伦德施泰特这样推测的理由。他回答说:“从盟军角度来看,索姆河到加莱的地区在战略上对我们具有战略意义,因为那里离德国要近得多,我估计你们从这里前往莱茵河只要四天就可到达。”很显然,他的推测被先入为主的观点支配了——他们认为盟军将采取理论上的最佳路线,而不衡量实际困难。我对他说,出于同样的原因,这条路线可能防卫严密,因此盟军也可能因此而回避这条防线。
他承认了这一点,但又说:“德军防卫力量被高估到荒谬的程度。根本就没有所谓‘大西洋壁垒’,那只不过是宣传机构虚构出来,欺骗德国人民和盟军的。当我读到关于关于防御工事是如何坚不可摧的报道时,我会火冒三丈,因为那里根本没有什么‘壁垒’。希特勒从来没来这里视察过,甚至在整个战争中,他只来过一次英吉利海峡,那还是在1940年,有一次他来到了格里内角。”我问:“他就像拿破仑一样,望着对面的英国海岸?”伦德施泰特点了点头,脸上带着讽刺的微笑。
他说,他预计登陆将发生在索姆河到加莱一带的另一个理由是,为了拯救伦敦免受破坏,盟军不得不尽早攻击V型火箭所部署的地区。他听说,这种武器拥有超乎想象的强大力量。希特勒对这种武器也给予了过高的希望,这影响到了后来的战略部署。
但是,猜中真正登陆地点是诺曼底的人正是希特勒,布鲁门特里特透露了这一点。“三月底,最高统帅部发布指令,希特勒预计诺曼底会遭到攻击。从那时起,我们就收到了多次警告,开头总是‘元首担心……’,我不知道他是根据什么而得出这个结论的,但事实上,第91空降师和一些坦克中队被调到那里,预备队则驻扎在瑟堡后面卡朗唐附近。”隆美尔的幕僚告诉我,他同样预计我们将在诺曼底登陆,这与伦德施泰特的观点不同。我问过伦德施泰特和布鲁门特里特,他们说确有此事。春季,隆美尔开始逐渐接受这一观点。但他们不知道这到底是隆美尔自己的判断,还是受到了希特勒“注意诺曼底”的警告的影响。
希特勒的“直觉”一贯备受嘲讽,但这次他似乎比最优秀的将领们更接近正确答案。将领们太受正统战略理论的影响,他们坚信盟军也会按照这一理论行动,却忽视了“攻敌不备”的取胜之道。
伦德施泰特还透露了一个重要情况:“如果盟军在法国西部靠近卢瓦尔河的地方登陆,很容易就能构筑一个足够大的桥头堡,然后向内陆推进。我连一个师的兵力都没法调到那里去进行阻击。”布鲁门特里特补充说:“在那里,盟军的登陆将不会受到任何实质性的抵御。只有三个师驻守在卢瓦尔以南300英里远的海岸,其中两个是由新兵组成的训练师。连长不得不整天驾驶摩托车巡视他所在连队的战区。我们认为卢瓦尔地区距离英格兰太远,无法提供空中支援,而盟军司令部总是会依赖于空中掩护,因此我们断定盟军不太可能在那里登陆。”(我非常在意他所描述的情况,而且我曾在1944年1月写过一份报告,建议盟军将卢瓦尔河附近的西海岸作为登陆地点,让整个登陆做到“出其不意”,打乱敌人的部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