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翳礼赞(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阴翳礼赞(精)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4.43 4.8折 29.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谷崎润一郎|译者:陆求实

出版社陕西师大

ISBN9787561384169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9.8元

货号3539440

上书时间2023-09-1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阴翳礼赞》由家装入手,论述了“阴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谷崎润一郎细腻的笔触以及对日本之美的深刻体悟,在带给读者以不同的美学感受的同时,也有令人深思的人生智慧。纵然阳光美好,使万物自由生长,阴翳却不可或缺。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的《懒惰说》《恋爱与情色》《我眼中的大阪与大阪人》《关于“白痴艺术”》《故里》《幼少时代的美食记忆》七篇随笔。

作者简介
陆求实,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译作有《人间失格》《虞美人草》《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新平家物语》《男人这东西》《流冰之旅》《东京湾景》等十余部。
曾获日本第18届野间文艺翻译奖。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曾获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文体端庄秀丽,文风多变,常将通俗的主题以艺术性极强的形式表现,意蕴深刻。散文集《阴翳礼赞》,小说《春琴抄》《痴人之爱》《细雪》等均是广为人知的名作。他曾将《源氏物语》译成现代日语,享有“文豪”“大谷崎”的尊称。

目录
懒惰说
恋爱与情色
我眼中的大阪与大阪人
阴翳礼赞
关于“白痴艺术”
故里
幼少时代的美食记忆

内容摘要
 《阴翳礼赞(精)》以细腻的笔触和对日本传统之美的深刻体悟,给读者带来东方美学感受之时,也有令人深思的人生智慧。纵然阳光美好,阴翳却不可或缺。
与明朗耀眼的两方荚学不同,东方美感存在于那片朦胧的叫暗之巾,离开阴翳的作用,一切魅力则会消失殆尽……本书还收录了《懒惰说》《恋爱及情色》《我眼
中的大阪及大阪人》《关于“白痴艺术”》《故里》《幼少时代的美食记忆》,七篇散文均为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散文代表作。
大师笔下所蕴含的独特美感,在字里什问慢慢晕染开来,余韵悠远。

精彩内容
 所谓懒惰,简单说就是“怠倦”。通常,“懒惰”的“懒”字用“懒”字代替,写成“懒惰”,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应是“懒惰”。今查简野道明①《字源》,“懒”用于“憎懒”等语词,意为“憎恶”或“讨厌”;“懒”则是“无精打采”“疏慵”“怠惰”“疲惫”的意思。《字源》引柳贯②诗句为例:借得小窗容吾懒,五更高枕听春雷。
倘使再转引几个《字源》中的用例,还可得许月卿③诗“半生懒意琴三叠”、杜甫诗“懒性从来水竹居”等句子。
由以上例子即可得知,懒惰无疑是“怠惰”之意,但似乎也含有几分“厌烦”“厌憎”的情绪,这一
点切勿疏忽。而且更需注意的是,“借得小窗容我懒”“半生懒意琴三叠”“懒性从来水竹居”①云云,都是明知“疏慵的生活”中自有另一番天地,故而晏然安适其中,向往、企慕,有时候甚至还有一种故意炫耀、矫情的倾向。
这种心态不仅中国,日本也自古有之,倘若从历代歌人、俳人的吟咏中去寻例子,必定其数无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室町时代的御伽草子②中,甚至还有《懒太郎》这样的小说。
……虽名字唤作懒太郎,所幸对造房子很是在行,想着垒起方圆四町③的土墙,三面立门……天花板上敷布锦帐,桁架、屋梁、椽子等皆用白银黄金的榫头销钉唧接,并张挂璎珞帘子,就连马厩、门房的建造也不能马虎。然而想归想,怎奈诸事不备,只好树立四根竹竿,上盖草席,住在里头……此种住居虽说寒碜,但手足皲裂、跳蚤、虱子,以及身上的垢腻之类,却不愁没有……有道是舍不出本儿,成不了商人;田间不作物,口中无食粮。懒太郎却是成天游手,有时一连四五天赖在榻上不着地。
如此落墨如此笔意,是纯粹的日本式思维方式,决然不是中国小说的翻版①。恐怕是当时的破落公卿们,自己便过着懒太郎式的生活。为了排遣无聊才写下这样的东西吧。多少因为这个因素起着作用,所以作者对这种无可救药的懒汉主人公,非但不加以摈斥,反而为其怠惰、污秽、厚颜无耻抹上一层易被接受的可爱色彩。虽被邻人们嗤之以鼻,把他当成一个累赘,然而他身为乞丐,却有着不畏地头②淫威的勇气,赋性鲁钝,和歌却吟得了得,以至传到当时天皇耳朵里,最终被供奉为多贺大明神。
早年,佩里率船队于嘉永年间驶来浦贺时,他们对于日本人最敬佩的地方是十分爱清洁,海港街道和家家户户都打扫得非常干净,这一点不同于其他亚洲民族。我们日本人就是这样,是东方人种中最勤劳、
最不懒惰的民族。尽管如此,仍有这种“懒太郎”思想和文学。“怠惰”绝非褒扬之词,没有人会觉得被称作“懒汉”是很光彩的,但另一方面,嗤笑那些一
年到头辛苦劳作的人,有时甚至视其为俗物,这种观
念到今天也不能说绝对没有。
写到这里想起一件事情。最近,《大阪每日新闻》连续数天刊载一篇题为《美国记者团看到的日本和中国》的报道,这是报社的高石真五郎先生将最近美国新闻记者联合会到东方旅行观察,归国以后在报上发表的各自的真实感想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摘出加以逐一介绍的东西。到今天为止,多是批评中国的,尚未轮到日本头上,不过依目前的笔调来看,他们对于日本似乎远较中国更有好感。他们一到中国j首先对火车的龌龊车况大为吃惊,留下了极不愉快的记忆。而他们乘坐的绝非普通车,已然是张学良命人特意为他们准备的京奉线最好的车辆。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感
觉糟糕至极,既不能舒舒服服洗一洗脸,也无法像样地刮一刮胡子。这固然是中国纷争不断,财政匮乏等原因所导致,但现今的满洲堪称中国秩序最为良好的富庶之地,加之近年内乱已渐近停息,如此来看就没有什么足以辩解的借口了。就我自身而言,也曾经乘坐京汉铁路线上的头等车厢,和他们有过相同的经历。从北平至汉口约四十个小时,其间卧铺车厢漏雨倒也罢了,说句失礼的话,最令人头痛的是茅厕打扫得太马虎,我内急不得不跑厕所,好几次都是到了门口又折返回来。
想来,这种不讲卫生①和没有规制,不论哪个时代,都是中国人无法幸免的通病。无论引进多么先进的科学设备,一旦交给他们经营管理,立即便带上中国人特有的“懒散”色彩,好不容易引入的现代利器也化为东方式的笨重之物。在以清洁和规整为文化第一要素的美国人眼里,这是不可原谅的懒惰和可耻行为。中国人自己即使稍觉有些不妥当,但只要能凑合着过,也就放任不管了,这种传统癖性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有时候,他们反而觉得西洋人唯规则是从到了神经质的地步,甚是厌嫌。那位一提起欧美式的繁
文缛节就一概反感,对于本国风习即便如一夫多妻制也无条件肯定的辜鸿铭翁①,想必对此种现象也是相当有意见吧。这样说起来,印度的泰戈尔翁、甘地氏等又会怎样说呢?他们的国家在懒惰这一点上好像并不逊色于中国呀。
还有一句题外话,美国记者批评中国不守信用,借了外国的钱却不归还本金和利息。对于这一点,他们写道:“南京政府效仿莫斯科。”但这不光是金钱上的问题,不讲卫生不也是两国国民十分相似的地方吗?不知道谁才是嫡派,但就我所知,白人之中俄国人最不讲卫生。凡有众多俄国人下榻的酒店,里面的茅厕大都有着和中国火车上相同的景象。俄国人在西方人中与东方人最相近,从这一点也能得到证明。
总之,这种“懒惰”“疏慵”是东方人的特征,我姑且将其称为“东方式的懒惰”。
这种风习或许是受佛教、老庄的无为思想,以及“懒汉哲学”的影响所致。然而实际上,它与这些思想并无关系,这种风习充斥于更加浅近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出乎意料的根深蒂固,可以说正是我们的气候、风土和体质等孕育了它。相反,佛教和老庄哲学倒恰是这种环境的产物——这样理解才更加接近事实。P2-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