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语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敦煌语丝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1.99 6.0折 20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金耀基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9654

出版时间2011-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0元

货号2054219

上书时间2023-09-1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世间有几处地方,有生之年,总觉应该一到,敦煌便是其一。
少时听到敦煌的名字,只晓得那是远在天边的地方,少不了许多遐思。敦煌在我心中是与阳关、玉门关连在一起的,是一个与戈壁沙漠、驼队铃声、西风、夕阳连在一起的图像。
这本《敦煌语丝》是金耀基的散文集,是作者三次神州之行所写的三个长篇的文集。《敦煌语丝》一文是本集中一个最长的长篇,篇名也成了书名,是作者写的敦煌故事。

作者简介
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前任校长。著述包括《大学的理念》、《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及本书的姊妹篇《海德堡语丝》等。

目录
新序
原版序
敦煌语丝
归去来兮,天台
最难忘情是山水
附录
  人间壮游——追念王云五先生
  怀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
  儒者的悲情,儒者的信念——悼念徐复观先生
  天涯点滴悼景师
  劈开了木雕艺术的新天——记朱铭的木雕展
  肖像雕塑的“终极表现”?!——吴为山的肖像雕塑
  中国水墨画的一座奇峰——晁海的绘画语言
  朱光潜与中国美学
  “相思”欲静,而山风不息——敬悼父亲

内容摘要
 《剑桥语丝》与《海德堡语丝》是一对姐妹,由金耀基所著,现在加上这本写中国的《敦煌语丝》便成了“语丝”的三姊妹了。
这本《敦煌语丝》是作者三次神州之行所写的三个长篇的文集,收入了《敦煌语丝》、《归去来兮,天台》、《最难忘情是山水》等文。

精彩内容
 留下吴道子画风的地方藏经洞的经卷、文书固然已散藏在巴黎、伦敦等世界名都的博物馆,但今日莫高窟七百个石窟中的彩塑和壁画却是敦煌艺术的宝库。彩塑是石窟的艺术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等大小二千四百一十五尊,这些彩塑,自魏晋经隋唐到宋元,各代有各代的风格,有佛家彩塑博物馆之称。至于壁画,面积有四点五万平方公尺,如果把这些画排成两米高的画式展出,有二十二公里半长,绝对是世界最长的古代画廊了。这些壁画时间跨度大,由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历十个朝代,不啻是一部从中古到近古的绘画史。我素喜雕塑与绘画,而这正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核心,所以最想有一日能亲眼目睹。唐代的艺术更是我爱中之爱,莫高窟恰恰又是唐窟最富,有二百三十二个之多。论唐代艺术之高卓百代者,莫若其诗、文、书、画。而集诗、文、书、画四美于一身,被林语堂赞为“人间不可无一
,难能有二”的苏东坡尝言:“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
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杜诗、韩文、颜书都吟过、读过、临过,唯独吴画则从未看过,而敦煌壁画,却尽多唐人之作,虽然没有吴道子的亲笔,但“吴带当风”的韵致,在石窟中的人物画、观音像、舞人、飞天图中是可以意会的。我与敦煌唐画的照面是看了张大干的临摹之作。大千居士是当代享大名、却又是多争议的大家,画界中很多人以他是“伪作大师,,而贬之。大干居士确多仿摹之作,而最要命是应酬画太多,反不见他创作力度之高,不论如何,徐悲鸿以“五百年来第一人,,誉之,岂是糊涂话?他是第一个去敦煌临画的人,一九四一年整整花了三个月时间,千辛万苦,抵达敦煌,又穷两年时间,披风戴雪,在灰沙扑面,灯火荧荧,无比艰苦的状况下,临摹了逾百张壁画。因为他,敦煌壁画之宏大富美才彰显于世,并有了‘‘敦煌画学’’之说,其功岂小也哉?也是因为他的识见与游说,才促使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家于右任发起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信念。说真的,我之想亲临敦煌石窟,固然是最想一睹唐代人之原画,也很想看看大干居士临摹了哪些敦煌壁画。
新亚书院的丝路文化游二○○七年十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有“丝绸之路文化六天游”,得知领队是建筑系的何培斌教授,我即刻报了名。元祯膝痛,不良于行,只好独自上路了。培斌在爱丁堡大学专攻古建筑,之后又在伦敦亚非学院研修敦煌之学,他去敦煌已有无数次了,随他去丝绸之路的文化之旅,就算没有事前的大量阅读,也不会深入宝山,空手而回。这次六天游,所经皆古丝路上的重镇要隘,所看都是石窟、博物馆与墓穴,所观赏者莫非彩塑与壁画。
行前,我已作了阅读笔记,游访期间,每到一地,更作笔记,入夜再作整理,深感此行颇多收获,了却平生一愿。返港后,因有会议、讲演,做眼睛手术等事,久久不能提笔,农历新年,最得闲,于是凭笔记、图文、照片,一
一回顾,写下所见、所闻、所思,因所写都是丝路上的点点滴滴,故日“敦煌语丝”。
西安:古丝路的起站十月六日,天未亮便被闹钟唤醒,退休三年来的一大舒服事便是不需用闹钟了。团队旅游常是没有自由的寻乐。清早,新亚书院黄乃正院长夫妇好心雇计程车来接我这个老新亚人。抵赤绒角机场,约二十位团友都陆续集合。他们都是新亚校友或校友的家人朋友。校董会的梁英伟伉俪一早到了,他对敦煌之行有很大期待。好高兴老友夏仁山兄也来了,他与我是团中唯二到了“古稀今不稀之年”的、未敢称老的老人。
香港飞西安约两个半小时,从一个高度现代化的都会到一个两千年前已十分显赫的古都,没有时差,但文化落差是可以感受到的。十几年前我曾来此,当然看到震惊中外的兵马俑。有人说,看中国古都,看地上的去北京,看地下的到西安。我心中的长安始终比眼中所见的西安美。我是从唐诗进入长安的,长安是唐诗中吟唱最多的古都。的确,古西安是唐代都城,当时可能是世界过百万人的第一大城市,而唐以前,秦汉皆设都于此,她是中国大一统帝国时代最早的都城。自汉以来,长安就是古丝路的起站,唐僧西去求
佛也是从长安出发的。
我们首站是西安,但非此行丝路之游点,只是以西安为转机去敦煌的中途站。在紧凑的行程里,还是从容地参观了新建的西安博物馆,它与陕西博物馆皆为著名建筑师张锦秋的手笔。这座外观以天圆地方体现古典观念的建筑,与唐代所建的小雁塔,遥相交映。馆内收藏了西安各个历史年代遗存文物十三万件,看是看不尽的,只有选择参观,在佛像馆、唐三彩馆已看得不亦乐乎,我更在大厅几幅敦煌壁画前徘徊流连。
敦煌未到,却已心驰神游于莫高窟了。出了馆,在去机场途中,浮光掠影所见,西安的城市建筑,显然是传统与现代在对话、交融、拔河。最近二十年,全国数以百计的大小城市,自东而西,从南到北,都在红红火火地新建、重建,这是千年来第一次全国性市容的大变换,它将决定内地二十一世纪乃至今后五百年内地城市的面貌。真的,在这风起云涌的建筑大浪潮中,内地城市如何在现代化中保有古典趣味,如何在全球化中保有自己的风格,实在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中一个必须思考的大课题。P4-10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