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品牌官日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首席品牌官日志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8.4 4.8折 3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浩然//刘晓午

出版社中国经济

ISBN9787513627214

出版时间201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2753640

上书时间2023-09-04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两位著名品牌专家徐浩然、刘晓午教你在中国玩转品牌!
《首席品牌官日志》是以中国第一种原创性品牌管理理论——远东“全面品牌管理”理论为指导,第一次运用日志式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及全球品牌案例及事件进行的专业品牌分析,并系统的多种品牌管理模型和方法。本书是企业首席品牌官、品牌总监及其它关注品牌、营销和广告的人员的必读书目。本书是中国品牌学习俱乐部唯一指定品牌学习书目,也是江苏品牌学会、广东品牌学会、上海品牌学会和重庆品牌学会的品牌培训指定教材。

作者简介
刘晓午,品牌专家、财经评论家,央广财经评论员、CCTV证券资讯频道评论员、中国经营报评论员,“中国品牌学习俱乐部”首席品牌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卓越EMBA客座讲师,中信出版社蓝狮子签约作家,纽约时报签约独立撰稿人。早年在联想从事品牌和文化专员工作,后在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经营报工作,媒体传播和品牌策划经验达15年。被中国轻工商务组委会授予2012年度唯一的“品牌策划先进个人”奖,获得2012年商务部“中国商务好新闻”奖,著有《蒋锡培管理日志》、《首席品牌官日志》。
徐浩然,北京大学博士后,全面品牌管理主要创始人,全国品牌社团组织联席会主席,国内首位民企首席品牌官,国内首个品牌评价国家标准起草人,国内首家省属品牌学会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央视策略顾问、CCTV年度中国品牌发布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研究员、研究生导师。曾获全国十佳金话筒主持人、中国十大品牌策划专家、中国十大企业新闻发言人、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十佳个人等荣誉。著有《企业品牌理论与实践》、《个人品牌》、《错悟》、《文化产业管理》等十余本专著。由于在品牌等领域的突出贡献,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目录
序一  中国品牌缺少什么?
序二  抛弃品牌短视思维
1月  轮番上演的品牌迷局
  1月1日  苹果为傲慢付出了代价
  1月2日  茅台啤酒为何成为“鸡肋”
  1月3日  奔驰中国之“惑”
  1月4日  诺基亚:大卖是一种无奈
  1月8日  五谷道场创新的反思
  1月9日  李宁定位之憾
  1月10日  农夫山泉遭遇“标准门”
  1月11日  别了,摩托罗拉
  1月15日  郭美美“美”不美?
  1月16日  中国红十字会怎么啦?
  1月17日  光标:你慢点走
  1月18日  加多宝PK王老吉的对决
  1月22日  品牌之王的遗憾
  1月23日  柯达的纠结
  1月24日  “三聚氰胺”改变了谁?
2月  一种新品牌观的诞生
  2月1日  产品等于品牌吗?
  2月2日  与利益相关方同在
  2月3日  营销 ≠ 品牌
  2月4日  品牌驱动企业
  2月8日  特斯拉:汽车界的苹果如何创新
  2月9日  品牌到底是谁的?
  2月10日  “三品四度”体系
  2月11日  三大品牌共进系统
  2月15日  站在结构的中心
  2月16日  对手即是朋友
  2月17日  向德国品牌学什么?
  2月18日  星巴克还是一家咖啡店吗?
  2月22日  打穿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墙
  2月23日  小成本也能有大传播
  2月24日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3月  有价值的价值观
  3月1日  加多宝缺什么?
  3月2日  一场战争造就了一个品牌
  3月3日  雷军的反思
  3月4日  冯氏票房神话不再的背后
  3月8日  《快乐男声》并不“快乐”
  3月9日  让所有人都成为发动机
  3月10日  让消费者跟着你走
  3月11日  “剩女”的品牌逻辑
  3月15日  自上而下的定位
  3月16日  复制与输出
  3月17日  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
  3月18日  避免船桨划向不同的方向
  3月22日  万科的传承与挑战
  3月23日  “狼性品牌”的悲哀
  3月24日  企业幸福的“加减乘除”
4月  定心,定位,定天下
  4月1日  提供独特的品牌联想
  4月2日  没有差异化是对品牌最大的危害
  4月3日  “机海战术”淹没HTC
  4月7日  并购之难在于重建消费认知
  4月8日  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4月9日  找到缝隙
  4月10日  占据首席定位
  4月11日  第一比做得更好更重要
  4月15日  搭建品牌架构
  4月16日  不是所有的酒都能叫“茅台”
  4月17日  好声音盖过快男的秘诀
  4月18日  模糊焦点
  4月22日  娃哈哈的试错
  4月23日  定位不是万能的
  4月24日  诺基亚为何“下嫁”微软
5月  不是官的首席品牌官
  5月1日  你会选择哪种品牌组织?
  5月2日  品牌决策,老板说了算
  5月3日  打破组织的边界
  5月4日  品牌经理为何不受“待见”
  5月8日  产品经理就是CEO
  5月9日  周鸿祎放弃“自我”
  5月10日  单个品牌之间的蚕食
  5月11日  开创一个新品类
  5月15日  构建中枢
  5月16日  首席品牌官的诞生
  5月17日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5月18日  搭好金字塔
  5月22日  系统效率倍增效应
  5月23日  立白与沃尔沃的差距
  5月24日  如何做好CEO
6月  让无形资产大于有形资产
  6月1日  《小时代》是“脑残片”吗?
  6月2日  哈利波特“魔法”品牌
  6月3日  无形资产大于有形资产
  6月4日  让你的品牌增值
  6月8日  阿玛尼糖果好吃吗?
  6月9日  惠普的收购为何总是失败
  6月10日  为什么要喝娃哈哈格瓦斯
  6月11日  打破“连”而不“锁”
  6月15日  品牌组合战
  6月16日  让品牌曲线“笑起来”
  6月17日  200亿品牌为何要换标
  6月18日  顶破品牌的“天花板”
  6月22日  苹果商标为何“屡战屡赔”
  6月23日  “7X商品”的秘密
  6月24日  丢了价格,输了口碑
7月  走出去,沉下来
  7月1日  “狼性文化”失意美国市场
  7月2日  放大协同效应
  7月3日  吉利:你准备好了吗?
  7月4日  “蛇也能吞象”
  7月8日  如何让两个人跑得更快?
  7月9日  让“1+1>2”
  7月10日  接地气,不摆谱
  7月11日  攘外必先安内
  7月15日  先交朋友,再谈恋爱
  7月16日  “结婚”之前的三大约定
  7月17日  小心“技术陷阱”
  7月18日  学打“奥运麻将”
  7月22日  借船出海
  7月23日  “大跃进”的苦果
  7月24日  平台国际化
8月  如何卖得好,卖得贵,卖得久
  8月1日  营销起于差异化的定位
  8月2日  聚焦核心联想
  8月3日  品牌即情感
  8月4日  整合营销要有原则
  8月8日  故事就像一把钩子
  8月9日  “山寨之王”的“曲线突围”
  8月10日  口口相传好过自谈自唱
  8月11日  事件是第一要素
  8月15日  跳出产品说产品
  8月16日  景区叫“妈”免票为哪般
  8月17日  发动一场“战争”
  8月18日  小米如何找回自我
  8月22日  别让热度凉下
  8月23日  谣言不止于智者
  8月24日  名称与产品并无必然联系
9月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
  9月1日  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
  9月2日  为什么海底捞你学不会
  9月3日  屌丝逆袭高富帅
  9月4日  激活“休克鱼”
  9月8日  品牌文化PK企业文化
  9月9日  如何黏住顾客
  9月10日  不仅要做产品,更要做文化
  9月11日  大象也能跳舞
  9月15日  不要“上天”,而要“落地”
  9月16日  文化就像洋葱的四个圈
  9月17日  学习雷锋好榜样
  9月18日  顺丰运价为何高出50%
  9月22日  文化不只是“文”,更是“化”
  9月23日  接受员工的差异性
  9月24日  文化之美
10月  支撑品牌的是责任
  10月1日  茅台为何被贴上“腐败”标签
  10月2日  做一个令人尊敬的品牌
  10月3日  责任感提升美誉度
  10月4日  品牌不能“拜金”
  10月8日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10月9日  强生应放慢脚步
  10月10日  打造利他品牌
  10月11日  质量责任为首
  10月15日  不幸福的富士康
  10月16日  “不能吃饱了还骂娘”
  10月17日  击垮葛兰素史克的“贿赂”门
  10月18日  打通公益和品牌任督二脉
  10月22日  大家一起做“好人”
  10月23日  慈善和财富多少没有关系
  10月24日  慈善需要专业化
11月  当危机来临之时
  11月1日  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你
  11月2日  一次遗憾的危机公关
  11月3日  危机不相信廉价的眼泪
  11月4日  溃坝定律
  11月8日  说出去的话和泼出去的水
  11月9日  拒绝做“沉默的羔羊”
  11月10日  “酒鬼酒”里有“鬼”吗?
  11月11日  打一招“太极拳”
  11月15日  让谣言不攻自破
  11月16日  黄鸣如何打响反危机第一枪
  11月17日  借势引火
  11月18日  一直处于战备状态
  11月22日  “让美国继续转动起来”
  11月23日  媒体是把双刃剑
  11月24日  刺猬法则
12月  人人都能成品牌
  12月1日  柳传志品牌三要素
  12月2日  被“贴到墙上”的王石
  12月3日  像奥巴马那样包装自己
  12月4日  个人品牌最输不起的是诚信
  12月8日  专注做一件事
  12月9日  明星投资为何屡屡亏损
  12月10日  学习保鲜
  12月11日  赢在最后一公里
  12月15日  1%的差错会导致100%的损失
  12月16日  不该出的名千万别出
  12月17日  大V,一个时代的离去
  12月18日  明星如何摆脱“花瓶”角色
  12月22日  范冰冰应该加盟好声音
  12月23日  一个“野鸡大学”害了一个品牌
  12月24日  学会讲故事

内容摘要
 徐浩然、刘晓午编著的《首席品牌官日志》以中国首部原创性品牌管理理论——“全面品牌管理”理论为指导,第一次运用日志式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及全球热度最高的品牌案例和事件进行了专业品牌分析与分享,总结了贴近地气的多种品牌管理模型和打法。《首席品牌官日志》一天一个案例,教你如何在中国玩转品牌。
品牌案例包括苹果、可口可乐、特斯拉、星巴克、联想、华为、万科和远东等知名公司,是企业家、
首席品牌官、品牌总监、市场总监及其他关注品牌、
营销和广告的人员的最佳案例学习用书,也是高校营销、广告、传媒、电视传播等专业的最佳案例教学用书。
中国品牌学习俱乐部唯一指定品牌学习用书,江
苏省品牌学会、重庆市品牌学会、北京品牌协会、浙江省品牌建设促进会的品牌培训指定教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MBA、EMBA的学习用书。

精彩内容
 1月15日郭美美“美”不美?
品牌感悟
在这个时代,要获取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要赢得一定的影响力却很难。注意力经济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是影响力经济时代。对于品牌,特别是对于个人品牌来说,影响力才是竞争力。
品牌分析在全面品牌管理理论的个人品牌体系中,有一个“美誉度”定律——牺牲美誉度换取知名度的做法并不可取。为了博得大众不健康的心理需求,做出哗众取宠的行为,盲目追求个人知名度,无法维持太久。
脱离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强求出名也是一种臭名,很快会被大家遗忘。
2011年6月,一个名叫“郭美美Bahy”的微博颇受网友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在微博上多次晒出其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被网友指责炫富。而她的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一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网友纷纷对中国红十字会进行质疑,同时恶炒郭美美。
回顾整个事件,郭美美事件总体来说是一次吸引眼球的炒作。她对整个过程的掌控十分到位,较有章法。比如,在个人品牌知名度的炒作过程中,郭美美运用造势、借力、猎奇等手段,用较小的成本达到了传播炒作最大的效果。
郭美美虽然成功推广了自己的知名度,吸引了眼
球,迅速走红,但是美誉度却还在“地板上”,人们对她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了最初的噱头上——炫富,有背景,美女,潜规则。郭美美成为社会公益机构畸形管理的一个缩影,成为中国网络文化的围观吐槽对象。所以,广告商判断她的个人品牌商业价值为负溢价,如有优秀品牌沾上了郭美美,很可能导致消费者的藐视,唯恐躲之而不及。
将注意力转为影响力,是个人品牌商业价值质的跳跃的关键一步。可惜的是,在打造品牌的纵深过程中,她未能完成这一跨越。2011年8月15日,郭美美在其微博中表示,希望通过腾讯微博将一个全新的她展现给公众,并将进军娱乐圈,表示将来会回报社会。郭美美母女进军娱乐圈“勇气可嘉”,她们原本想借助这次微博事件将自己推销出去,没有想到的是,得到的只有一面倒的嘲讽和喊衰声,不少业内人士也
都表示抵制。
2013年,郭美美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开了几张正在拍摄的新写真图花絮,写真连续换上多套华丽礼服,多为性感撩人的写真造型。这种炒作的边际效应递减,缺乏红十字会的猛料,郭美美的名声不再。
从注意力的角度说,郭美美成功利用红十字会炒作了自己。很遗憾,利用炒作和负面信息出名的她至今也没能再扭转自己的形象。换句话说,她难以实现个人品牌的纵深推进,实现个人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其个人品牌可谓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品牌指南用牺牲美誉度的方式来换取知名度的炒作,是最
为冒险的品牌打法。
1月16日中国红十字会怎么啦?
品牌感悟
品牌最大的危机来自品牌内部而不是外部。如果品牌里边都脏了烂了,就经不起抹黑。一抹黑,品牌就会倒掉。如果说品牌本身没有问题,即使把我无端地抹脏了,出现舆论危机,我一擦就干净。
品牌分析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817亿元,占我国GDP的0.16%,人均捐款60.4元,捐赠总量较2011年相比下降3.31%。中国红十字会接收社会捐赠约21.88亿元,仅占2.68%,同比减少了23.68%。而2011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845亿元,比2010年下降18.1%。中国红十字会接收社会捐赠约为28.67亿元,同比减少59.39%。
导致捐赠总额下降的原因很多,当年的“郭美美事件”是一个重要因素。“郭美美事件”把中国红十
字会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网友的质疑,红十字会总会数次发表声明否认其与郭美美之间有关系,更以郭美美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向公安机关报案。
但是一切都朝着红十字会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最终陷入民众的信任危机。一直以来,官办的中国红十字会运作不透明,管理不规范,公众对其早有诟病。此次事件后,虽然郭美美在新浪微博反驳,红十字会也多次否认,但也无法减轻公众的愤怒。
在新浪微博“郭美美事件后,你还会向红十字会捐款吗?”的投票中,近7000名参加者中九成以上表示“不会”。为何公众民意如此之快转换成现实,为何一次负面炒作对慈善品牌的杀伤力如此之大?
慈善品牌有个违规成本天量定律,即慈善品牌必须高度规范,切断一切商业性和功利性的不规范行为。如果慈善品牌出现一个污点,整个品牌的信誉将会出现整体性下滑,违规成本非常之大。受众信心一旦被破坏,品牌形象恢复的过程将非常漫长而艰难。
在公众看来,中国红十字会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体制上,郭美美事件仅是一个导火索。
红十字会是公益组织慈善机构,其价值是通过社会的捐款将资金用到最需要被关注的弱势群体身上。
“商业”、“盈利”是红十字会品牌最忌讳的词语。
但是,与红十字会相关的某慈善机构运作十年无社会团体法人资格,与相关企业存在大量商业项目往来,加之账目不公开、超标采购等问题,这些都给红十字会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红十字会的品牌危机栽在郭美美身上,为郭美美一举成名垫了背。但根本原因是内部深层次的管理、运营和体制出了问题。即使没有郭美美,王美美、张美美也会把红十字会的信誉“搞掉”。
品牌指南慈善品牌的信任是基石,一旦受损,恢复起来将异常艰难。
P15-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