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适自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胡适自述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5.44 5.2折 29.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汉华

出版社浙江大学

ISBN9787308131636

出版时间201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9.8元

货号2928217

上书时间2023-09-04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胡适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一个时代文化和思想领域的著名人物。他的第三种人的身份,招致两方面的抨击,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周汉华编著的《胡适自述》在大量收集有关胡适的各类资料(包括自传、书信、日记、文章、学术以及友人回忆,乃至反对者的批驳等)的基础上,尽量甄选不曾用过的或少用的,但又具有历史价值,能够高保真还原人物的资料。

作者简介
周汉华,1956年生,四川成都人。资深媒体人。

目录
第一章  启蒙(1890─1904)
  一  是皇宗李姓的胡
  二  做晚娘的冯顺弟
  三  拧我肉的慈母
  四  老鼠咬坏了的破书
  五  英雄美人画被毁了
  六  三十五字不信神
第二章  历练(1904─1910)
  一  连升四班的烦恼
  二  点蜡烛抄《革命军》
  三  时代风气下的表字
  四  与学堂总教的冲突
  五  《竞业旬报》的白话文
  六  古诗和脚气病有缘
  七  包办婚姻
  八  被关进了巡捕房
  九  考据癖先生的赏识
第三章  留洋(1910─1917)
  一  乡情浓于异国情
  二  选择苹果还是文学
  三  没有讲台依靠的演讲
  四  聆听耶稣教诲的异端者
  五  大角野牛像襟章
  六  短头发的韦莲司
  七  讲话极慢的杜威
  八  去国万里为淑世
第四章  厚积(1917─1927)
  一  北大乍起的清风
  二  《诗经》中的哲学
  三  杜威走了半个中国
  四  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五  和马列主义者的来往
  六  整理国故
  七  东厢醋瓶打翻了
第五章  薄发(1927─1945)
  一  禅学寻踪
  二  王莽的社会主义
  三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
  四  从消极抗战到积极抗战
  五  《新月》与人权
  六  小卒子过了河
第六章  黄昏(1945─1949)
  一  致电毛泽东
  二  重返北大
  三  婉拒蒋中正
  四  曹佩声送行
  五  《水经注》
第七章  流亡(1949─1962)
  一  图书馆馆长
  二  儿子的批判
  三  雷震案
  四  胡适往哪里去?
注释

内容摘要
 《胡适自述》分为启蒙、历练、留洋、厚积、薄发、黄昏、流亡七章,作者周汉华繁杂资料烂熟于心,妙手组织,重现胡适的七段人生路,并尽可能用胡适自己记忆中的生命片段来告诉读者:胡适是谁?胡适从哪里来?胡适往哪里去?

精彩内容
 四老鼠咬坏了的破书胡适刚从台湾回到绩溪上庄村,冯顺弟就把他送
进了四叔介如先生开办的学堂,开始了学海泛舟的读书生涯。
胡适读书,可谓是闻鸡起舞。天色刚放亮,冯顺弟就会到房间叫醒胡适,进行一天的早训,让他说说昨天做错了哪些事,说错了什么话。待得胡适认错后,冯顺弟还要进行一番教诲。如此这般,天色也大亮了,冯顺弟就催促胡适赶快去上早学。
胡适去得早,学堂通常还未开门。胡适总是先跑到先生家里敲门,取了钥匙后又跑回学堂,开了门,坐下来念生书。胡适对这“早自习”记忆很深刻:“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四叔的学堂,起初只有两个学生。一个是胡适,一个是四叔自己的儿子嗣秫。“四叔是个绅董,常常被本族或外村请出去议事或和案子;他又喜欢打纸牌(徽州纸牌,每副一百五十五张),常常被明达叔公,映基叔,祝封叔,茂张叔等人邀出去打牌。”遇到这种时候,四叔就在出门之前安排好功课,给他们“上一进书”,让他们自己念。嗣秫被家人溺爱,不喜欢读书,四叔前脚离开学堂,嗣秫后脚就溜到灶下或后堂去玩了。大多时候,学堂里只有在慈母严厉管教下的胡适独自一个人坐在那里温书念书。
等到四叔回来,通常天时已经很晚。他会批阅一
下两个小孩的毛笔字作业,写得好的加个圈,便放他们回家了。
胡适因为识字多,做了“跳级生”。《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启蒙书都免读了。他读的第一部书,却是父亲胡铁花自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学为人诗》。其开头即说:“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庸言
,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从小,父亲一
生秉持的正直、坦荡、率真的为人之道深深影响着胡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二月,四叔介如先生
被选为颍州府阜阳县训导。这家塾学堂便移交给族兄禹臣先生。
禹臣先生接手学堂后,学生也增多了,起初是五个,后来增加到十多个。新来的学生中有好几个都不愿意读书,尤其是嗣昭、嗣逵。嗣昭比胡适还大两三岁,论天资也不算笨,就是不爱读书,逃学是经常的事,他宁愿在田里睡觉挨饿,甚至抓回去被打,也不想念书。
胡适喜欢读书,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会有人宁
愿挨饿、挨打、挨大家笑骂,却不情愿念书呢。后来他才知道因为他们是“两元钱的阶级”。绩溪上庄一
带,蒙馆学金很低,一年也就两块银圆。先生对于这“两元钱的阶级”的学生,只是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道出书中所云的一二三四,所以愈是学到后面,愈觉得枯燥乏味,逃学的学生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胡适回忆说:这学堂里,逃学的“先有嗣昭,后来有个士祥,都是有名的‘赖学胚’。他们都属于这每年两元钱的阶级。因为逃学,先生生了气,打的更利害。越打的利害,他们越要逃学。”唯有胡适却是不属于这“两元钱的阶级”。冯顺弟牢记丈夫遗嘱中所说:“穈儿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之话,心中有强烈的让儿子读好书的愿望,从胡适一读书她就给先生很高的学金。“第一年就送
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冯顺弟学金给得多,先生对胡适自是另眼相看,特别优待,认真为胡适“讲书”,力求一字一句都说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讲书”的好处,胡适也是后来才明白的。有一
次,一位同学的母亲央请禹臣先生代笔写一封家信给她丈夫,禹臣先生写好信,交给这位同学带回家去。
一会儿,禹臣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便把家信打开
来偷看,可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他就看不明白了,于是向胡适求教。胡适很惊讶,这位年龄比他大一岁,也读过四书的同学,竟不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胡适忽然明白了,“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先生为我讲书。念古文而不讲解,等于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胡适9岁。这一年,胡适回忆说:“一本破书忽然为我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忽然在我的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
”某天,胡适正好没课,便跑到四叔家玩,无意间看见四叔卧房的桌子下,一只美孚煤油板箱里的废纸堆中,露出一本破书。胡适不经意地捡起这本破书,见
书的两头尽是老鼠啃过的痕迹,缺缺牙牙,封面也被扯破了,只依稀可辨四个字:第五才子(《水浒传》)。胡适心下甚奇,这是本什么书啊,怎么他从未听说过呢?于是,他便顺手翻看起来。
这本被老鼠咬坏的破书,胡适能看到的开始一回,是“李逵打死殷天锡”。这李逵,他早从戏台上便认得了,甚是喜爱。于是他干脆站在那只美孚破板箱边,一口气看完了残破的《第五才子》。这不看还好,一看,胡适心里就像被猫抓一般难受。这书,到底前面讲了些什么,后面又讲了些什么啊?胡适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于是他拿了这本破书,急急地去找五叔。他以为,五叔最会讲故事,肯定会有这本书。但是五叔竟然没有!胡适又去找守焕哥,守焕哥也没有。不过,他家却有一本《第一才子》(《三国演义》),胡适喜出望外,便高高兴兴地捧回家读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适后来还是寻到了全本的《水浒传》。两本名著读完,胡适读小说的兴趣也大涨。胡适回忆这段经历说:“从此以后,我到处去借小说看。”胡适慢慢也开始收藏书了。胡适的三姐夫(周绍瑾)只要到胡适家中来,总带些《正德皇帝下江
南》、《七剑十三侠》一类的书送给胡适。胡适称:“这是我自己收藏小说的起点。”自此,胡适开始四处搜寻小说并阅读之。他甚至做了一个小手折,把看过的小说记录其上:“我记得离开家乡时,我的折子上好像已有了三十多部小说了。”这些小说,大部分都是白话小说,既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平西》、《粉妆楼
》一类最无意义的小说,也有《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一类第一流作品。胡适认为儿时读的这些小说,让他“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了不少的白话散文的训练”,“帮助我把文字弄通顺了”,像“《周颂》,《尚书》,《周易》等书都是不能帮助我作通顺文字的。
但小说书却给了我绝大的帮助”。
P9-1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