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人文与社会译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人文与社会译丛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7.89 5.1折 5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杰·夏蒂埃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55276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5元

货号30646575

上书时间2023-09-03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杰·夏蒂埃(1945-)法国年鉴学派第四代的重要人物,主要研究领域为图书史、出版史与阅读史,同时在历史编纂学与历史认知论方面颇有建树。著有《书籍的秩序:14至18世纪的书写文化与社会》《通信:19世纪信件之用》《法国旧制度下的阅读与阅读者》等。

目录
【目录】
引言
第1章启蒙与革命;革命与启蒙
第2章公共领域和公众舆论
第3章印刷的方式
第4章书籍制造了革命?
第5章非基督教化与世俗化
第6章去神圣化的国王
第7章一种新的政治文化
第8章革命有文化起源吗?
结语
注释
拓展阅读指南
索引

内容摘要
【内容简介】本书总结了自1939年以来历史学家对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看法,重点从启蒙思想与革命的关系、公众舆论的影响、革命书册的出版与传播、宗教变革、王权衰落等方面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并对既有的结论一一进行质疑与分析,提出了究竟是文化引发了大革命,还是大革命催生了与之有关的文化这一命题,为革命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

精彩内容
【内文摘抄】印刷:枷锁与解放截至18世纪末,图书行业的管理者所建立的旨在阻挠这个市场全面发展的一些障碍已经变得让人难以忍受。在博马舍《费加罗的婚礼》最后一幕中,费加罗著名的独白就是证据之一。出版行业在博马舍为其喜剧人物构想的职业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费加罗前后当过阿尔马维瓦公爵的贴身男仆和阿居亚-弗莱斯卡城堡的看门人。在虚构的西班牙人身份的掩护下,他抨击了整个朝廷的审查制度和对出版业的监控。他小时候被吉普赛人绑架,在他们当中度过了童年(这个细节为第3幕中的相认埋下了伏笔,马斯琳娜原来是他的母亲,巴托洛原来是他的父亲)。从少年时代开始算起,他先后从事过五种职业,其中三种与写作有关。他起先是名外科医生,但没有独立行医的希望,只能成为一名兽医。庇护制度让他感到幻灭,因为它并没达到他的期望(“我学过化学、医学和外科知识,但是一位伟大的主公的全部影响力也没能让我当上兽医”)后来他决定为剧场写剧本,但是审查官们为了取悦穆罕穆德的王子们,禁止演出他的剧本,一出“讽刺贫民窟的生活”的喜剧。“我的戏剧被连根拔起。”他哭诉道。他的剧本与《费加罗的婚礼》这部剧本的命运一样。该剧写于1775年,先后递交给六位审查官,在宫廷的演出遭禁,但最终于1783年9月在阿尔图瓦伯爵的一个私人晚会上演出,1784年4月在巴黎王朝王室戏剧团演出了该剧,四年前他们就接受了该剧。
一场关于财富性质的公共争论开始了,既然一个人在争论时不需要什么,甚至可以一无所有,那我就写金钱和利益。这里他讽刺的是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因为重商主义者、重农主义者和自由派人士总是矛盾重重,费加罗因此成了一个针砭时弊的宣传手册作者,但是威胁作家命运的不是审查官:“我很快发现自己上了一辆马车,它前面就是监狱的吊桥,希望和自由全在车后。”剧本在这里用到了一个扎根于18世纪读者集体意识中的形象,那就是巴士底狱——遭人唾弃的专制制度的象征。当时谴责王室监狱的可怕的书籍最畅销。
1782至1784年间,正当博马舍的戏剧演出之际,一个名叫莫夫兰的禁书销售商在特鲁瓦一处就卖出了30本兰盖的《巴士底回忆录》(MémoiresurlaBastille,1783),21本米拉波的《论逮捕密札与国家监狱》(Deslettresdecachetetdesprisonsd''?tat,1778),18本杜佩莱的《巴士底城堡历史考和轶闻录》(Remarqueshistoriquesetanecdotiquessurlech?teaudelaBastille,1774),21本米拉波的《国家监狱记闻》(Mémoiresurlesmaisonsdeforce)。这些宣传手册和其他类似的书籍宣传了对国王独断专横的憎恨。“专制暴君只在位4天”,正如费加罗所说,就把责任推到大臣们身上,就想方设法阻挠个人的合法权力和一定的言论自由。这些作品锻造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形象,让皇家监狱成为酷烈的专制权力、野蛮的压迫和残暴的酷刑令人憎恶的巢穴。
文学表现并非毫无事实依据,1750年到1779年间,因为“出版罪行”被关进巴士底狱的人数达到最多。1659年至1789年期间,因为这样的官司纠纷被关押的941位书商、印刷商、熟练工人、小商贩和作家中,有383位被关押在这个国家监狱(占总人数的40%,每十年有一百多个这样的犯人)。而在这三十年间,作家(宣传册作者,小说家,报纸专栏作家)占了总人数(383位中的141位)的1/3。这些犯人通常被关押的时间不长,但是作家比出版商关押的时间要长一些(1750年后平均超过六个月,出版商平均不超过一百天)。18世纪后半期,因为写作、出版或出售禁书而被关押的所有人数仍占这座堡垒中的犯人总数的40%。只有18世纪80年代是个例外。当时不论是监狱的总人数还是因为图书而被关押的犯人总数都下降了。数据显示,负责图书业管理者表现出的宽容大度并没有多大程度上消除严苛的刑罚。实际上,正是马尔泽尔布担任出版局局长期间,正如我们所见,他是一位极其同情启蒙哲人的局长,因为出版而锒铛入狱的人数开始增长。
费加罗出狱以后,试图第三次靠自己的写作才能为生:“我再一次削尖了我的鹅毛笔,询问人们有什么新闻。”他选择了新闻这个行业,创办了一份期刊,因为“马德里已经建立了由公众出资的自由贸易和自由出版社,因此,假如我不写与政府有关的书,宗教、政治、伦理道德、当权者、公共机构、歌剧院或其他国家剧院,或者任何做什么事的什么人,我就定会有自由,在二三名审查官的监控之下出版任何我想要的东西。”但是他的《无用报》还是难产了,因为违反已经颁发的特权证:“我意识到四个拿津贴的打手联手对付我,我被打倒在地,再一次失业了。”费加罗的文学生涯又一次受到重创,他再次遭到恩主的背叛(“当有一个空缺人们想起我时,绝望几乎扼住了我的喉咙,不幸的是我非常适合这个职位。他们需要一个会计,却找了一个舞蹈家”),他不得不放弃了诚实理想的抱负,转向赌博这种不那么体面的行当:“唯一的出路就是成为一个贼,赌窟里的经纪人。当时,我亲爱的,我风光极了,我外出用餐,那些令人尊敬的人们客气地为我打开大门,而且只收我3/4的费用。”现在我们回到独白的开场主题上,费加罗把自己比作伯爵,他谴责的不是等级和“财产”的不公,这些他认为是使王权制不至于沦落为独裁所必需的,他抨击的是嘲笑那种特权产生的伦理上的责任行为。他曾经试图自杀,最后是再一次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回到他的第一份职业(“我捡起剃刀和匕首”)。从《塞维勒的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礼》中,我们都知道下面发生了什么事。
因此,费加罗在独白中主要抨击的对象是对于出版行业的各项规定,中央政权操纵的社查制度,扼杀创造热情的特权证和专属权,以及严厉的规章制度。至于新闻业的自由:“我多想把这些暴君攒在手心里,这些人只在位四天就准备大开惩戒!当他们下台,没那么趾高气扬,我会让他知道那些出版方面的所谓的事务只有在自由流通受阻的国家才是危险的;没有批评和权力,表扬和赞许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小人才害怕这些无聊的书籍。”呼吁出版自由意味着要求废除阻碍言论自由的体系,这种体系绝不能表达政府的力量,反而是暴露其弱点。但是,要想废除这些维持对图书贸易管理的机构,也是在要求文学活动和作家的独立。博马舍为了保护戏剧家的利益,不受法兰西剧院演员们的影响,建立了戏剧立法局。博马舍是一位热诚的捍卫作家权力的斗士,他在利用费加罗为文学职业和出版自由的合法性摇旗呐喊,他认为没有后者的合法性就没有前者的合法性。
所以出版行业饱受束缚,必须要从限制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如果这样的解放变得可以想像,那是因为启蒙进步有赖于驱散所有错误,推翻所有压迫的艺术。在大革命高潮时期,孔多塞追随他人的步伐(我认为是普罗斯佩·马尔尚出版的《印刷的起源和首轮进步史》「Histoiredel''origineetdespremiersprogrèsdel''imprimerie」,海牙「Hague」1740年版),赞扬了印刷不可战胜的力量:难道不是出版业把人们从所有政治和宗教枷锁中解救出来吗?任何专制主义枉然地想侵入所有的学校;专制主义枉然地想要其严酷的体制永久地固定下来,以规定和裁定用哪些错误去污染人类精神,哪些真理是下令予以保存的;专制主义枉然地严命那些从事于对人民的道德教育或对青年在哲学或科学方面的教育的讲席,除了有利于这种双重暴政的学说而外,其他一律都不得传播;但印刷术却仍然能够散发出一道独立而纯洁的光明,每个人都可能在沉默和孤寂之中从书上接受到那种教育,他们是不可能被普遍地腐蚀的;只要还有一角自由的土地,出版业在那里就可以发行它的印张,这就够了。
真是这一寸自由的土壤孕育了让旧制度崩塌的书籍吗?书籍真的会引发革命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