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派之源(江南文化在上海)/上海滩丛书/上海地情普及系列9787567136403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海派之源(江南文化在上海)/上海滩丛书/上海地情普及系列9787567136403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8.68 6.8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上海通志馆//上海滩杂志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大学

ISBN9787567136403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0696087

上书时间2024-07-29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三个文化”,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无论是海派文化还是江南文化,都跟上海这块土地一路走来的传统密不可分。从考古发现看,上海有六千年历史,有文献记载的上海历史也有一千多年。古代上海地区的先民和历朝历代的文人、民众创造了丰富璀璨的江南地域文化,是了解海派文化由来的源头。
本书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上海滩》丛书”中的一种,收录了《上海滩》杂志历年发表的有关古代及近代上海艺术文化主题的文章,内容涵盖上海的考古发现、上海地区古代近代的文化艺术及代表人物、古镇、园林及饮食文化。

目录
六千年前的上海人
上海,迈向文明的脚步
福泉山:上海的“金字塔”
寺前村遗址的龙泉青瓷
马桥遗址发掘亲历记
考古初现青龙镇
志丹苑元代水闸揭秘
明成化唱本嘉定出土记
塔富里的宝物
中西合璧的清末墓葬
松江三掘夏允彝墓始末
陆深墓葬发掘目击记
上海:甲骨文研究的发源地
“南社”为何被柳亚子称作“怪物”?——“南社学”创始人姚昆田访谈录
古代求雨仪式:叶榭草龙舞
沪剧之花绽放申江
鲁庵印泥名扬中外
话说嘉定竹刻
《十锦细锣鼓》:重放异彩的江南古曲
灶花:崇明乡间艺术奇葩
妙不可言的钱万隆酱油
益智图:一位清官发明的智力玩具
上海历史上的四大才女
上海的状元
誉满天下的青浦中医
柳如是与云间第一桥
清代猜谜遍申城——老上海猜谜轶事琐谈
吴淞江畔的神祗
古府新城松江镇
北区首镇“金罗店”
“小上海”周浦
文化古镇朱家角
上海园林摭谈
曲水园记趣
日涉园梦趣
醉白池畔说古今
徐园百年梦忆
上海服饰变迁
争妍斗奇古今裙
百午风流帽春秋
说古道今话旗袍
商榻“阿婆茶”
南国佳肴:清蒸鲥鱼
秋风乍起蟹“醉”人
又见“闵饼”
后记

内容摘要
 1987年,《上海滩》杂志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创办以来,坚持“以介绍上海地方知识和各方面建设成就为己任”的办刊宗旨,坚持用说古道今的方式、
生动具体的内容。致力于“讲好上海故事,传播上海精彩”,“让世界了解上海,让全国了解上海,让阿拉了解上海”。所刊登的文章中不乏名家名作、鲜活史料,以及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海派之源——江南文化在上海》是“《上海滩》丛书”中的一种,所收录的文章讲述了作为上海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江南文化,内容涉及上海的考古发现、非遗文化、民俗民风、历史人物、古镇园林、服饰饮食等。从考古发现看,上海有六千年历史,有文献记载的上海历史也有一千多年。远古的上海地区先民和历朝历代的民众创造了丰富璀璨的江南地域文化,是了解海派文化由来的源头。本书旨在展现上海地区的江南文化对于海派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

精彩内容
 六千年前的上海人翟杨有人说,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还只是一个小渔村;还有人说,上海虽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但它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在开埠之前,上海的地位无足轻重。
果真如此吗?20世纪20年代,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
1935年秋天,由于海水侵蚀,杭州湾北岸金山卫戚家墩(现金山石化总厂区域)的海滩上露出了一些春秋战国时期
的几何印纹陶片。得知消息后,考古工作者金祖同、卫聚贤赶到现场,采集了一些古代陶器的残片。同年末,金祖同发表了上海第一本考古学著作——《金山访古记》。
解放后,老一辈考古工作者深入乡镇,边办展览边宣传普及文物知识,进行文物普查。坚实而细致的工作终于迎来上海考古的春天,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了崧泽、福泉山、马桥等一批重要古文化遗址,遗址数量从解放前的1处增加至27处。我们从中知道了六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
上海便有人类居住,接下来是距今五千年的崧泽文化、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以及三千五百年前的马桥文化等。一个个重要的考古发现,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上海人类历史连绵不绝、古代文化悠久灿烂。考古学家用手铲拂去历史的尘封,再现了一部真实的上海文明史。
——编者早在六千年前,上海就有了人类。当时的先民们创造的文化被称为马家浜文化(以浙江嘉兴马家浜村命名)。
目前在上海境内青浦的崧泽、福泉山和金山的查山三处遗址,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上海人的生活情况,从中还可以看到先民们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中国第一井1987年和1989年,崧泽遗址发现了两口古老的马家浜文化水井,直到今天仍是最早的、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
井”。其最大的特点为直筒形,口小井深,口径约67—75厘米,深达226厘米,这种结构使井水不容易受到污染,光滑的井壁也可纯净水质。而年代相当的浙江河姆渡水井为锅形浅坑,看起来更像一个大水塘,很难确保井水不受外部环境以及动物的污染。上海先民的这种几近完美的凿井技术,在当时确实已很了不起,即使六千年后的今天,上海农村的水井结构也大致如此。
先民们已吃上了稻谷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崧泽遗址发掘中,采集到马家浜文化稻茎和稻谷颗粒。经农业专家鉴定,分别属于粳、籼
两个不同的亚种。这是中国年代最悠久的稻谷标本之一,为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尽管同时发现其中有大量的食用后丢弃的麇鹿、梅花鹿、獐、鱼骨头,而且数量远远超过其后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说明当时农业水平还比较低下,稻谷还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还要靠狩猎和捕鱼来充饥,但是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毕竟已经开
始吃大米,过起了定居生活,却是不争的事实。
发明双面管钻技术这是一种用空心管在石器、玉器两面对钻而形成圆孔的技术。这在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中已经得到普遍应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