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中国史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天津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中国史话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1.29 7.5折 1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澍伟

出版社社科文献

ISBN9787509721605

出版时间2011-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5元

货号2072831

上书时间2023-09-03

淘书宝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澍伟,1938年生,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曾任该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和天津历史的研究。现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历史教学》编委,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口述史学会顾问,天津市地名学会顾问,英国剑桥传记中心荣誉委员。主编有《天津简史》、《近代天津城市史》、《天津通志附志·租界》、《沽上春秋》以及《近代华北区域的城市系统》等,发表论文近百篇,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近著有《近世中华国耻录》《天津史话》、《天津的名门世家》、《引领近代文明百年中国看天津》、《天津老胡同》等。

目录
引言
一 大运河与海河哺育起来的城市
 1.天津平原的成陆和早期开发
 2.早期的聚落——从直沽寨到海津镇
 3.明代的天津卫和清代的天津府、天津县
 4.西方资本主义的觊觎
二 被迫开放后的成长
 1.《北京条约》与天津开埠
 2.九国租界并立
 3.北方最大的港口
 4.新式工业的基地
 5.近代交通和通信的枢纽
 6.拱卫首都的军事基地
三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壮烈的大沽口保卫战
 2.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3.维新思潮的传播
 4.站在反帝斗争最前线的天津义和团
四 劫难之余的艰辛历程
 1.都统衙门的残暴统治
 2.名噪一时的北洋实业
 3.立宪请愿运动的中心
 4.辛亥英烈血洒津门
 5.反对法帝国主义强占老西开
 6.民族工业的新崛起
五 在曙光照耀下继续奋斗
 1.最早响应五四运动的城市
 2.共产党领导下革命运动的发展
 3.共产党人反对新旧军阀统治的斗争
 4.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六 从沦陷到解放
 1.日本占领下的天津
 2.此起彼伏的抗日斗争
 3.国民党对天津的“劫收”
 4.争取和平民主,反抗国民党统治
 5.光照史册的天津战役
七 近代天津城市的历史地位
 1.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2.实施近代教育的先驱
 3.推广先进科技的基地
 4.培植通俗文化的摇篮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距今七八百年以前,在辽阔富饶的渤海湾西岸,在举世闻名的大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附近,一座小小的聚落诞生了。她就是近代中国的第二大城市,当今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雄伟、壮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天津。
在我国众多的城市中,天津可以说是既古老又年轻。说她古老,是因为天津的城市胚胎远在12世纪初的金代就已经出现,至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了,至于天津地区的开发,更可以上溯到两三千年前的战国时期;说她年轻,是因为天津摆脱传统城市的躯壳,开始向近代大城市行列迈进,不过是近100多年的事情。
天津在古代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在近代又是如何迅速发展的?天津人民是怎样经过近百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得到了解放的?天津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又是如何的?如果您想知道这一切,就请从《天津史话》中寻找答案吧。
《天津史话》由罗澍伟编著。

精彩内容
 天津平原的成陆和早期开发今日的天津平原,在六七千年以前,还是一片茫茫的浅海,后来随着大自然的几度沧桑变迁,海水渐渐退去。远在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一条奔腾咆哮的大河——黄河——挟带着大量泥沙,流经到这里人海。据记载,历史上黄河的入海口有8次大的移动,其中3次移到天津附近人海。黄河水挟带的泥沙在人海处逐渐淤积成平坦的滩涂,也使海岸线逐步向东推进了几十公里。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说天津是“退海之地”。1949年以后,考古学家在天津附近发掘出不少鲸鱼、海豚的骨骼,和种类繁多的贝壳,这说明,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口碑故事并不是无稽之谈。
黄河的冲积作用,使天津一带成了宜于耕种的平原农垦区,所以到了2000年前的战国时期,由于铁工具的普遍使用,天津平原进入了全面开发的阶段。近3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天津郊区发现50多处战国遗址和墓葬。每个遗址几乎都有各式铁制农具,像镘、锄、铲、镰等出土,形状与现在农村使用的非常相似。在南郊的巨葛庄,方圆10里的范围内发掘出九9座聚落遗址,可以想见当时人烟的稠密,真可说是“村烟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了,你说天津的历史古老不古老呢?
经过战国时期200多年的开发,天津平原一天天富庶起来。西汉初年,在这里设置了5个县,这就是属于渔阳郡的泉州和雍奴,属于渤海郡的东平舒、章武与文安。其中,现在的天津武清区城上村,就是当年泉州的遗址,天津宝坻区的秦城是当年雍奴的遗址,天津静海县的钓台村,则是当年东平舒的遗址。
隋朝开通了大运河,把海河与黄河、淮河、长江连接起来,这样便使地处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一带地位重要起来。所以从唐朝时起,这里开始有了正式名称,这就是“三会海口”,即大运河、海河与渤海交汇的地方。
宋朝没有能够统一中国,在北方形成了宋、辽两朝对峙的局面。今天的海河以北属辽,以南属宋,海河成了双方的天然分界线,所以海河、大清河一线在当时被叫做“界河”。宋朝为了防备辽兵南下,在界河以南设置了“寨”、“铺”等军事据点,分兵把守。其中独流、当城、沙窝、小南河、双港、泥沽等寨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早期的聚落——从直沽寨到海津镇就在宋、辽对峙期间,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强盛起来,建立了金政权。金先灭了辽,接着又灭了北宋,统治了淮河以北的半个中国。后来金海陵王把首都迁到中都(今北京附近),每年需要把大批粮食由河北、河南、山东用漕船经过运河送到中都。这样地处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便成为金朝漕运的重要枢纽。为保证漕船运输的安全,金朝在武清和柳口派有巡检,又在三岔河口一带建立了直沽寨,设正、副都统,率兵守卫。尽管直沽寨在当时还是个军事据点,但是直沽两个字却成了天津城市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正式名称,而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元朝灭金之后,把中都改为大都,仍然作为首都。为了保障大都的粮食
供应,。首先想办法恢复了大运河的全线通航,后来又实行了海运。由于通向大都的一段运河经常淤浅,不能行驶漕船,所以漕船由渤海湾进入海河以后,只好先停靠在三岔河口附近的直沽办理交接手续,然后再换用吃水比较浅的驳船运到大都。这样,直沽成了元朝漕粮中转的枢纽。当时漕船分春、
秋两季北上,每次的运输量都有一百七八十方石,差不多要甩两个月的时间在直沽办理中转接运工作。其间,大量漕船聚集在三岔河口一带。有人见到这种壮观的场面,作诗赞叹说:“晓日三汉口,连樯集万艘”,“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为了储存等待运转的粮食,元朝在直沽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广通仓和海运仓,在河西务建立了十四仓。为了加强对漕粮的保卫,还在直沽设海津镇和镇抚司,派重兵把守。不久又在大直沽和三岔河口修建了两座天妃宫,以乞求海神对漕船往来的保佑。这时,天津一带的制盐业也发展起来了,在天津附近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共设有22个盐场,其中“三汉沽”和“丰财”两个盐场就在今日的天津市区之中。伴随着漕运和制盐的发展,直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也开始繁荣,河海通津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这就为明清时期天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明代的天津卫和清代的天津府、天津县明朝灭元以后,在南京建都,大都改名为北平,由燕王朱棣镇守。不久朱棣因和他的侄子朱允炆争夺皇位,率兵从直沽渡河南下。朱棣做了皇帝之后,改年号为永乐。由于这里曾经是天子经过的渡口,所以赐名天津。传说这个渡口就在天津旧城的北门之外,当年这儿曾建有“龙飞”、“渡跸”两座牌坊,以示纪念。P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