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与生命的变奏: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导读(潘知常西方)
  • 生活与生命的变奏: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导读(潘知常西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活与生命的变奏: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导读(潘知常西方)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1.79 4.8折 45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封孝伦|责编:孙金荣|总主编:潘知常

出版社江苏文艺

ISBN9787559473387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1735192

上书时间2023-09-03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封孝伦,贵州省黄平县人,1953年生,四川大学文学硕士,山东大学文学博士,贵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美学原理、美学史教学与研究。曾出版《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生命之思》《美学之思》等专著,其学术思想有鲜明的创造性、系统性和个性。

目录
第一章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平简介
第二章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  美是生活
第四章  美是生活,也是生命
第五章  新的美本质定义对流行美学范畴的重新审视
第六章  美,普遍存在于现实自然之中
第七章  艺术是为了弥补自然美的不足而产生的吗?
第八章  “美是生活(生命)”对几种典型艺术的甄别
第九章  艺术起源的两个目的:再现现实、说明生活
第十章  车尔尼雪夫斯基十七条结论
第十一章  导读结语

内容摘要
本导读,结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哲学思想基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认识论美学的批判、以及对其中核心关键词“生活”翻译中的俄汉差异进行重新解读,发掘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使我们更为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对前人阅读这篇论文产生的误解和误读提出了有理有据的纠补意见,还车尔尼雪夫斯基应有的历史地位。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特别是“生命美学”的建设,有较高的借鉴指导意义。本导读也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存在的历史局限性作出了中肯的分析,但认为,不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根本正确性和伟大。

精彩内容
序言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名著《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对于现代美学理论构建的价值是巨大的,不过它在中国二十世纪后期“实践美学”鼎沸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提出了一个迥然不同于流行的黑格尔美学的美本质观点,主张“美是生活”。不管这个观点如何令人耳目一新,由于这篇论文篇幅比较简短,还没能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与黑格尔《美学》那样有一个庞大哲学体系支撑的美学理论在体量上就不具有可比性。“美是生活”作为一个比较“单薄”的观点——哪怕是一个重要观点——要挑战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似乎显得力度不够。而且,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写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在当时俄国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环境和他个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来不及对他的这个观点深入思考,做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难以用这样简短的篇幅把批判对象庞大的理论体系的所有环节逐一清理。所以,不少读者在已经熟知并已间接接受和运用“黑格尔美学”的背景下,面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新的美学观,虽然可能眼前一亮,但打量一番,又不屑地一笑,回到原来的理论领地享受尊敬去了。
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凭着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所提出的,确实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观点。这个观点不是一个细枝末节上的点缀性、精细化、补充性的观点,而是一个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崭新思想,它的理论张力和学术品质非一般的微末的观点可比。他对这个观点所做的驳论准备和理论证明,真实有力,直指论敌理论核心的软肋。这么些年我们的美学一直走不出黑格尔美学的光晕而发展迟缓,重温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个观点,看看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是否真有道理,也许能帮助我们建立起真正解决审美实际问题的美学,建立起真正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
还有一个让我们未曾足够重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原因,可能是两种语言的“翻译”距离产生的。在俄文中,“生活”的字母拼写是жизнъ,这个单词同时也有“生命”的意思。在俄文里,所谓“生活”,就是人的生命的活着。所谓人的“生命”,就是生活着的人。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我们本来也应按照俄语的本义同时想到“美是生命”。可是我们受缚于翻译规则和汉语习惯把“生活”和“生命”这两个词单独使用了。翻译家把它翻成了“美是生活”,我们往往局限于汉语中“生活”这个词的本义来理解它。所谓“生活”,就是人为了活着所进行的生命活动。我们日常的饮食、游玩、阳光、空气、风花雪月,皆为“生活表象”,不会深入想到“生命”本体和本质,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对“美是生活”这个思想的理解深度。如果从“生活”下沉到“生命”,从жизнъ这个单词的双重内涵来理解美的本质——即立足于俄文的本意来理解美的本质——既不忘沉甸甸的“生命”,又联系生动活泼的“生活”现象,就不会有这样轻飘浅薄,让人怀疑其真理性的感觉了。现在,我们不妨在阅读中把汉语中的这两个词:生活—生命,紧密联系起来体验一下,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和评价。因此我把本导读的题目称为“生活与生命的变奏”。
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什么会想到用жизнъ(生活—生命)这个词来给美下定义呢?这会不会与他的生活阅历有关,亦会不会与他的思想批判继承有关?我们先看看他的成长经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