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剧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中国史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话剧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中国史话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1.29 7.5折 1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淑安

出版社社科文献

ISBN9787509720554

出版时间2011-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5元

货号2075569

上书时间2023-09-03

淘书宝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一 创始期的早期话剧
  1.立时代召唤而生
  2.上海的学生剧
  3.王钟声与春阳社
  4.春柳社——话剧创始期的海外兵团
二 文明戏的发展兴盛
  1.革命的宣传队——进化团
  2.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
  3.王钟声与刘艺舟的北上演出
  4.新剧的蓬勃发展与广泛传播
三 早期话剧的“中兴”与衰落
  1.早期话剧的商业化
  2.文明戏的衰落
  3.南开学校的早期话剧及其他
  业余演剧活动
四 爱美剧(非职业戏剧)的兴起
  1.一场关于新旧戏剧的大论争
  2.非职业戏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3.陈大悲与“爱美剧”运动
  4.上海戏剧协社
五 戏剧教育的兴起
  1.人艺剧专
  2.北京艺专与国剧运动
  3.广东戏剧研究所与戏剧学校
六 南国戏剧运动与南国社
  1.田汉与南国戏剧运动
  2.南国社
  3.南国社的“左转”及其影响
七 话剧文学创作的繁荣
  1.“五四”以后的话剧文学建设
  2.欧阳予倩
  3.郭沫若的早期历史剧
  4.田汉
  5.丁西林的喜剧
八 左翼戏剧运动的兴起
  1.上海艺术剧社_
  2.左翼戏剧家联盟
  3.剧联领导下的戏剧团体和演剧活动
  4.建立剧场艺术
九 现代话剧的专业化和正规化
  1.“五四”以后第一个职业话剧团体——中国旅行剧团
  2.话剧团体的职业化
十 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1.国防戏剧运动
  2.抗战期间革命剧运的野战军——救亡演剧队与抗敌演剧队
  3.抗战相持阶段话剧运动的发展
  4.沦陷区的艰苦奋战
十一 成熟期的话剧文学创作
  1.曹禺的剧作——中国话剧文学成熟的标志
  2.夏衍的剧作
  3.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
十二 解放区的话剧
  1.江西苏区的红色戏剧
  2.延安鲁艺和各解放区的话剧运动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梁淑安编著的《话剧史话》讲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遮的变化,中国文学进入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期,戏剧也不例外。清王朝长久闭锁的国门被列强以武力强行打开以后,东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
。当“泰西新声共太平洋澎湃而来”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戏剧舞台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烈冲击。从此一种新式的、能够更好地表现现代民众生活的戏剧形式出现在了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并逐渐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话剧史话》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精彩内容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遽的变化,中国文学进入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期,戏剧也不例外。在清王朝长久闭锁的国门被列强以武力强制打开以后,东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当“泰西新声共太平洋澎湃而来”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戏剧舞台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强烈冲击。
中国的传统戏剧是载歌载舞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古典正统的传奇和杂剧自从走上贵族化、宫廷化的道路以后,日趋没落。曲文是古奥艰深的诗体韵文,道白也是韵律化、音乐化的。主要角色的定场白还要求用四六对偶的骈文,堆砌典故,雕饰词句,与日常口语有很大距离。
与之相应的动作叫身段,是把现实生活中的行动加以夸张化、舞蹈化,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固定的“程式”。表演体系的程式化、凝固化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逐渐拉开了距离。后起的地方戏曲虽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但其中历史较长、影响较大的剧种,如京剧,在进入宫廷,渐趋成熟以后,剧目内容和表演艺术均较初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剧目极大丰富的同时,思想倾向复杂化了;艺术风格也从浑厚朴实转向精雅细致,在演出规制、舞台布局、表演艺术等方面的规范化、程式化逐渐形成,脱离剧情的绝技(绝活)大量出现。至光绪末年,由于观赏性、娱乐性的畸形发展,多数剧目距离现实较远,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精神。 一
风云激荡的巨变时代要求剧作家担负起历史重任,把唤醒民众,进行启蒙教育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当具有进步思想的剧作家把戏曲这种艺术形式当作现实斗争的武器时,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便尖锐地暴露出来,需要
寻求一种更适宜表现近代生活的戏剧形式。戏剧改良势在必行。
传奇、杂剧的变革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到戊戌变法前后,由于题材的广泛开拓和不断更新的思想内容的要求,传奇、杂剧在艺术形式上已突破了传统的体制和模式,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首先,是剧本中曲与白的比重与地位的变化。传奇与杂剧统称为曲,“自来作传奇者,止重填词,视宾白为末着”(李渔《闲情偶寄·宾白第四》),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被称为“宾”白的对白在剧本中所处的地位。但到了清代末年,戏曲作品中曲的比例明显减少,而且作者谱曲多无视严格的曲律约束;对白的比例则显著增加,已不再处于“宾”的陪衬地位,多用以表现戏剧发展的关键性情节。
P1-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