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晋之乱(120年乱史)
  • 两晋之乱(120年乱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两晋之乱(120年乱史)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1.45 7.1折 58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醉罢君山|责编:吴静

出版社郑州大学

ISBN9787564589943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1736897

上书时间2023-09-03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小时候曾把“中国朝代歌”背得滚瓜烂熟:“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当时我的印象是,晋朝就像汉朝、唐朝那样是个大一统的时代。《三国演义》的末尾不就是晋朝平东吴,一统中国吗?后来读史,颠覆了我少年时的印象。晋朝虽然结束了三国纷争,国家却很快陷入更大规模的分裂,这次大分裂持续了整整三个世纪,直到隋文帝杨坚重新一统中国。特别是西晋灭亡后,东晋只据有东南之地,广阔的北方大地上则是政权林立,这些政权旋起旋灭,来去如风,故而也有史家把这段历史称为“两晋十六国”时代。

 

中国历史经常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死结,乱世很多,但没有哪个朝代像两晋这么乱。这一时期的乱有三个特点:第一,持续时间特别长,两晋共一百五十五年,乱了一百二十年;第二,诸政权间的攻伐战争从未间断,除了晋政权外,一百年里冒出来大大小小政权数十个,所谓的十六国不过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政权罢了,今天这国灭,明天那国灭,其混乱程度难以想象;第三,诸政权内部也内乱频仍,如西晋政权有血流成河的八王之乱以及无数的民变民乱;东晋政权有王敦之乱、苏峻祖约之乱、桓玄之乱等;五胡建立的政权也不例外,像盛极一时的后赵帝国、前秦帝国最终都是在内乱中瓦解的。对比中国其他乱世,两晋时代可以说乱出新的高度。

 

比如春秋战国,尽管前后五百多年,但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乱,而有点类似于近代欧洲诸强争锋,政权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就说战国七雄吧,战国初期是这七个国,末期还是这七个国,对外战争固然不少,但内战是很少的。再比如南北朝,是延续两晋十六国的乱世,但基本上是南北对峙的格局,并没有一窝蜂地冒出那么多政权。还有五代十国,也是著名的乱世,但持续时间也就半个世纪,不及两晋乱世的一半。

 

晋政权开国之初,拿了一手好牌,凭借三代积累,完成大一统之伟业,这是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英雄想做却没做到的。为什么一手好牌,最终却打得稀烂呢?八王之乱是西晋历史的转折点,这场持续数年的内乱直接导致晋室衰微,外族崛起。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导致八王之乱发生的因素,比如,晋武帝选错了接班人,让又呆又傻的儿子继承大统,最终导致大权失控,诸侯执权柄;还有制度上的因素,晋武帝广封诸侯王,还让他们手握重兵,以为如此可以拱卫皇权,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这反倒成为内战的导火索。但在我看来,晋朝迅速衰落的核心原因在于文化。

 

在晋朝之前的东汉及三国,非常推崇人的气节,这显然与儒学教化有直接的关系。司马光曾说:“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宋人洪迈评价三国英雄人物时曾说:“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磊磊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儒学推重的是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当然我们在两晋人物身上也能看到一些这样的人,比如祖逖,但总体上远不及汉与三国。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家去翻翻东汉史:在对外战争中,几乎找不到一个投降的将军;但到了西晋、东晋,投降的人就多了去了。西晋开国之初,拜金主义与清谈思想横流,这股风气几乎贯穿整个晋朝的历史。在义与利之间,既然看重的是利,是金钱,是物欲,那么义从何而来呢?且不说一般官吏,就是像刘琨这样杰出的爱国将领,也是“素奢豪,嗜声色,虽暂自矫励,而辄复纵逸”。刘琨尚且如此,遑论他人?再说说清谈思想,从个人来说,清谈也不是什么坏事情,但是倘若整个国家以此为风气,甚至以此为政治选才标准,那就很成问题了。今天有这么一句话,“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对于两晋来说,确确实实是清谈误国,时人看重的不是一个人的才干,而是谈吐与风度,即便像刘裕这样从底层打拼上来的实干家,也要遭受贵族们的鄙视与排斥。两晋文化丧失了秦汉以来的质朴与刚健,而代之以奢靡清谈,这大概是晋政权迅速衰落的根本原因吧。

 

国家与个人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处于一个历史的上升期,而两晋时期却从高峰滑落。对于后人来说,我们固然要传承伟大时代刚健雄强的精神,也应当重视混乱时代的经验教训,因为犯错是要付出巨大且痛苦的代价的。前人留下的经验教训越多,就越能让后人避开急流险滩,这大概就是学习历史的价值吧。



 
 
 
 

商品简介

晋朝,一个没有多少历史存在感的朝代,结束一个乱世,开启另一个乱世。在晋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边疆民族的草原文化与晋朝的中华文化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虽然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但两晋却是秦汉刚健雄强的文化传承的断代期,文化的衰落导致其政治新制度存在不久即分崩离析,我们不得不以史为鉴。

 

书中有许多详细、精彩的战争描写,也有对世态人心的分析。通过描写纷乱,启迪我们固然要传承伟大时代刚健雄强的精神,也应当重视混乱时代的经验教训。

 

 



作者简介
醉罢君山,本名郑文州,福建漳州人,专注于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作品有《血战天下:战国全史》《西汉原来是这样》《东汉原来是这样》《春秋无义战》《大唐帝国的扩张》等,擅长还原历史中最令人血脉贲张的景象,文字里激荡着昂扬奋发的铁血精神和思辨特质。

目录
上篇:西晋
  一 破茧而出的晋王朝
  二 平吴遗策
  三 金陵王气黯然收
  四 声色犬马的时代
  五 三枚定时炸弹
  六 外戚、宗室与皇后
  七 凛冽的风
  八 动荡的帝国
  九 落花犹似坠楼人
  十 一场游戏一场梦
  十一 清君侧
  十二 洛阳城的眼泪
  十三 皇太弟的梦
  十四 八王之乱的终结
  十五 从流民到皇帝
  十六 刘渊兴起:汉化的匈奴人
  十七 从奴隶到大将军:石勒传奇
  十八 洛阳的陷落(上)
  十九 洛阳的陷落(下)
  二十 蒿棘成林的长安
  二十一 搅动河北
  二十二 伏低做小计取幽州
  二十三 西晋的灭亡
下篇:东晋
  二十四 东南往事
  二十五 北方裂变:前赵与后赵
  二十六 祖逖北伐
  二十七 王敦之乱
  二十八 偏而不安的朝廷
  二十九 只有一个赵国
  三十 石勒之死
  三十一 嗜血的权杖
  三十二 慕容鲜卑的兴起
  三十三 东晋帝国的希望
  三十四 除了他,没人敢自称魔头
  三十五 石虎时代的终结
  三十六 城头变幻大王旗
  三十七 冉闵与杀胡令
  三十八 前秦的兴起
  三十九 冉魏:消失在历史的黑洞中
  四十 从殷浩北伐到桓温北伐
  四十一 变态皇帝杀人魔王
  四十二 苻坚的崛起
  四十三 燕晋争锋(上)
  四十四 燕晋争锋(下)
  四十五 血色中原
  四十六 只剩一个对手
  四十七 桓温时代的终结
  四十八 大决战序幕
  四十九 淝水之战(上)
  五十 淝水之战(下)
  五十一 大厦将倾——前秦的分裂
  五十二 墙倒众人推
  五十三 废墟上的小帝国们
  五十四 无可奈何花落去
  五十五 混战中的北方
  五十六 鹿死谁手:魏燕大决战
  五十七 西北之乱局
  五十八 司马道子的乱政
  五十九 海盗之鼻祖孙恩
  六十 桓玄篡权始末(上)
  六十一 桓玄篡权始末(下)
  六十二 收拾旧山河(上)
  六十三 收拾旧山河(下)
  六十四 后燕灭亡与大夏兴起
  六十五 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北伐
  六十六 南凉、北凉与西秦之缠斗
  六十七 赫连勃勃占据长安
  六十八 东晋帝国的谢幕
尾声:南北朝序曲

内容摘要
晋朝,一个没有多少历史存在感的朝代,结束一个乱世,开启另一个乱世。在晋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边疆民族的草原文化与晋朝的中华文化逐渐展开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虽然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但两晋却是秦汉刚健雄强的文化传承的断代期,文化的衰落导致其政治新制度存在不久即分崩离析,我们不得不以史为鉴。
书中有许多详细、精彩的战争描写,也有对世态人心的分析。通过描写纷乱,启迪我们固然要传承伟大时代刚健雄强的精神,也应当重视混乱时代的经验教训。

主编推荐

“魏晋风度”,只是当时名士对政治失望后所选择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于国于家无望。“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名士好清谈,时人看重的不是一个人的才干,而是谈吐与风度,即便像刘裕这样从底层打拼上来的实干家,也要遭受贵族们的鄙视与排斥,怎能不误国?两晋文化丧失了秦汉以来的质朴与刚健,而代之以奢靡清谈,怎能不衰亡?

对于后人来说,我们固然要传承伟大时代刚健雄强的精神,也应当重视混乱时代的经验教训,因为犯错

是要付出巨大且痛苦的代价的。前人留下的经验教训越多,就越能让后人避开急流险滩,这大概就是学习历史,特别是研究乱史的价值吧。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一 破茧而出的晋王朝265年,农历十一月,时值严冬,天寒地冻。于曹魏帝国都城洛阳,末代皇帝曹奂发布最后一道诏书,把皇位禅让给晋王司马炎,黯然神伤地离开皇宫,迁居金墉城。一个旧的王朝结束了,一个崭新的王朝破茧而出,这便是晋王朝。
这个结果,天下人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司马氏把持
帝国权力已经三代,而坐在宝座上的皇帝,不过是别人操纵的木偶。故事的起点,还要从十六年前的那场政变说起。
政变的主角正是三国时代风云人物司马懿。在魏明帝时代,司马懿光芒四射,他击破孟达,挫败诸葛亮的北伐,平定辽东,武功赫赫,无人可及。魏明帝临终前,任命司马懿与曹爽共同担任顾命大臣,辅佐皇帝曹芳。曹爽凭借皇室宗亲及大将军的身份,排挤司马懿,把他踢出权力核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以退为进,收敛锋芒,隐忍以等待机会降临。
249年,魏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前往高平陵祭奠魏明帝,司马懿果断发动政变,拿下曹爽,并将其集团一网打尽。从此,司马氏牢牢掌握国家大权,直到曹魏帝国灭亡。西晋开国后,晋武帝司马炎追谥祖父司马懿为高祖宣皇帝,把他当作晋王朝的实际奠基人。
不过,司马氏篡魏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遇到了诸多的挑战。并非所有人都愿臣服于司马氏,于是叛乱一而再,再而三地爆发。
首先是王凌之乱,被司马懿镇压;其次是毋丘俭、
文钦之乱,被司马师镇压;最后是诸葛恪之乱,被司马昭镇压。这三次兵变的规模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