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分波兰:1772—179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瓜分波兰:1772—1795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5.18 4.8折 52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乔治·肖-勒费弗

出版社应急管理

ISBN9787502091903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31494066

上书时间2023-09-0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波兰位于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大帝国的中间地带,一直担任着“三大帝国缓冲国”的重要角色。然而,三大帝国一直对它的领土虎视眈眈,统治波兰的雅盖洛王朝覆灭后,波兰进入了无政府状态,正式打破了四国的微妙平衡。俄、普、奥从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瓜分波兰行动。

作者简介
乔治·肖-勒费弗英国自由党政治家,著名历史学家,研究波兰史和土耳其史的权威学者。他的政治生涯十分精彩,担任过英国内政部副大臣、海军部副大臣、枢密院顾问等职位。在学术上他也颇有贡献,他毕生致力于波兰史和土耳其史的研究,是当时英国乃至欧洲重要的学者之一。代表作:《瓜分波兰:1772—1795》《土耳其帝国:兴起与衰落》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无政府状态
第二章 众矢之的(1772年)
第三章 宪法改革
第四章 反法同盟
第五章 普鲁士的背叛
第六章 俄国人的侵袭
第七章 再入泥潭(1793年)
第八章 拯救法国
第九章 波兰起义
第十章 奥地利的退出
第十一章 功败垂成
第十二章 再而三的遭遇(1795年)
第十三章 拿破仑与华沙公国
第十四章 维也纳会议

内容摘要
波兰位于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大帝国的中间地带,一直担任着“三大帝国缓冲国”的重要角色。然而,三大帝国一直对它的领土虎视眈眈,统治波兰的雅盖洛王朝覆灭后,波兰进入了无政府状态,正式打破了四国的微妙平衡。俄、普、奥从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瓜分波兰行动。

精彩内容
我在多年前曾详细记录了瓜分波兰这一历史进程。其中很多阐释来自海因里希·冯·西贝尔(HeinrichvonSybel)和艾伯特·索雷尔(AlbertSorrell)一起编写的《法国大革命》里的几卷。我那时候之所以会对这段历史产生兴趣,是由于波兰的惨痛经历与1792年到1795年的大革命中的法国的经历息息相关。可是我觉得没有几个英国历史学家关注到这种联系。可是当时我还要处理很多其他事情,所以没能深究此事。
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开始的时候,分别于1772年、1793年和1795年[[[]1772年8月,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1793年1月23日,俄、普两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协议;1795年10月24日,三国代表再次签订瓜分条约,将剩余的波兰联邦国土全部瓜分。—编者注]]签署条约瓜分了波兰的俄、普、奥三个国家,都对外宣称将在战争结束后拼尽全力让波兰各省份以政府自治的形式再次统一。这让我想到也许我可以利用波兰重新统一的可能,去探讨一些关于重新统一的问题,以此优化我之前所做的记载,将其变为简单易懂的三次瓜分波兰史。
从《法国大革命》一书中,我们不难发现海因里希·冯·西贝尔是带着偏爱之心在编写这本书的。在讲述普鲁士所犯下的罪行之时,海因里希·冯·西贝尔确实是站在公正的角度上的,可是他没有将其所有罪行都记录下来。若是承认了普鲁士所做的一些事情的话,那就可以算作“完全背信弃义了”,而他在书中的最后部分却为普鲁士的过错找了各种借口,觉得从维护德意志利益的角度出发,这种一定程度上的“背信弃义”是没有错的。可是艾伯特·索雷尔在讲述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却持一种相反的观点。我认真比对了他们二人对法国大革命的描述,也参考了其他的一些史料来作为补充。最终我所得出的结论和海因里希·冯·西贝尔完全不同,而在托马斯·卡莱尔(ThomasCarlyle)所编写的《腓特烈大帝史》中记载的普鲁士王国在首次瓜分波兰的交易中应负的责任一事上,我和作者的看法也不一样。
我查找翻阅了包括克劳德-卡洛曼·德·卢利耶尔(ClaudeKarlmandeLulier)写的《波兰无政府历史》、艾伯特·索雷尔的《东方难题》、弗莱彻出版于1830年的《波兰史》、冯·毛奇的《波兰史》与《剑桥欧洲现代史》在内的书中与问责波兰有关的内容,以及斯克林的《俄国史》,伯恩哈德·冯·比洛的《德意志帝国》等很多涉及波兰的资料,还有一些关于瓜分波兰这一历史进程的回忆录,并且到档案局调阅了英国外交部和英国驻他国外交人员的相关书信。已经辞世的威廉·爱德华·哈特波尔·莱基(WilliamEdwardHartpolLeckie)在其《英格兰史》里表示,在研究波兰被首次瓜分的历史时,一定要重视这些书信。
本书还附上了四幅地图。前两幅是波兰王国在1772年之前的领土地图,还标注了波兰之后被三国瓜分的部分。其中,我发现想要找出第二次瓜分波兰的边界线是很麻烦的,因为各大历史学家在这方面的观点都不一样。所以在确定第二次瓜分波兰的边界线时,我还是以《剑桥欧洲现代史》中所给出的地图为主。其实,历史界对于三大强国在瓜分波兰并且争夺其领土面积和人口的数量一事上也是众说纷纭。因此,我在本书中所给出的数据也是有所保留的。在本书所附的第三幅地图中有华沙大公国的分界线,其中包括了1870年的《提尔西特条约》中所规定的部分、奥地利在1809年的瓦格拉姆之战失败后从瓜分波兰中所得到的土地转让于华沙大公国的部分,以及1815年的《维也纳条约》中所规定的由沙皇俄国所统治的波兰王国部分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根据自己的想法所增加的华沙大公国部分。我在第四幅地图中展现了现在波兰人口的分布情况,其实要想将各民族的分布地区以明确的界线进行划分是很难的,因为现在波兰人与德国人、俄国人、鲁塞尼亚人的总和的比例从之前的4:5降为1:5,而且可能更少。读者可以从这些地图中了解到,要想让被分解了的波兰重新统一,使其成为一个自治政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很感谢布赖斯伯爵在我编写这本书的时候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也很感谢拜勒女士为我提供的帮助。
乔治·肖-勒费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