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圣雄(梁漱溟传)/马勇作品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圣雄(梁漱溟传)/马勇作品集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0.63 7.5折 54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勇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0545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54元

货号3255999

上书时间2023-09-02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旧时代的造反者
  一、败落的仕宦之家
  二、不一样的童蒙教育
  三、终极关怀的迷思
  四、少年革命家
第二章  对生命意义的疑惑
  一、私有的罪恶
  二、皈依佛法
  三、究元决疑
  四、替释迦牟尼“说法”
第三章  为往圣继绝学
  一、回到世间来
  二、东西文化问题缘起
  三、中西印文化
  四、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五、新文化运动的盟友
第四章  为万世开太平
  一、再现讲学之风
  二、困惑与求索
  三、为万世开太平
  四、重建乡土中国
  五、在“中国问题”大背景下
第五章  让梦想变成现实
  一、聚集同志小试牛刀
  二、正式开启乡村建设运动
  三、“政学合一”的尝试
  四、让成功遍布齐鲁大地
第六章  为国难东奔西走
  一、风雨飘摇中的“世外桃源”
  二、献策当局,反对不战而退
  三、“孔夫子”与“马克思”对谈
  四、建言中枢
  五、战地巡历引发的感触
第七章  “中国的圣雄甘地”
  一、整合“第三方面”
  二、政治危机日趋加深
  三、“民盟之父”
  四、大难不死,文化托命
  五、故乡再婚
第八章  为建国而调解
  一、保持“第三者”的独立
  二、八年努力无法结束
  三、亲历国共和谈
  四、惨案促使转变
  五、无可为,拔脚走开
第九章  为农民仗义执言
  一、中南海的“座上客”
  二、知识分子改造
  三、为农民执言
  四、你以为你是谁
第十章  十年寂寞与无奈
  一、我是谁
  二、遭受批判
  三、做书斋里的学问
  四、与右派朋友的同与异
  五、动辄得咎的岁月
第十一章  风雨后见彩虹
  一、风雨到来
  二、终极关怀
  三、沉默的羔羊
  四、不鸣则已
  五、返璞还俗
尾声  夕阳下喃喃自语

内容摘要
 梁漱溟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终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复兴,投身于乡村建设运动和中国教育事业,并亲历国共和和谈、为建设新中国作参谋。
《中国圣雄(梁漱溟传)/马勇作品集》正是对作者思想的总结。

精彩内容
 梁漱溟初名焕鼎,字寿铭,后改字漱溟,溟有时亦写作冥。清光绪十九年九月初九即公元1893年10月18日重阳节,出生于北京西城安福胡同一个官宦人家的庭院中。
此时正是中日甲午战争前一年,中国处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意义简直是把中国5000年的历史一刀切断,将前后俨然划分为两大时期。在甲午战争前,虽不能说中国在各个方面一直领世界之先,也不能说中国真的强大到了“万国来朝”的“中央大国”的地位,不过大体上说,中国毕竟是亚洲一个独立发展的大国,毕竟有权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与选择模式。然而,“甲午”一战却导致中国3000年历史的根本转向,30年的发展像泡沫一样破灭。其实在这之前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并没有少和外敌交手,也并不是每次交手都有胜算,真实的情况或许相反,半个世纪的多次外战与内战,真正的胜利大概只有平定持续十几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十
年前虽胜而犹败的中法战争。
至于战争后果,甲午战争使中国举国之力建造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严重挫伤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以及巨额战争赔款,使中国人丧失了自尊心。然而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甲午战争不是败给西方某一大国,而是恰恰败给了东邻蕞尔岛国。这个刺激对于向来自尊自大的中华帝国,对于向来以老大自居的中国人,显然太为强烈,因而战败在国内知识分子层面引起的反弹也就出其不意的激烈,以至于谭嗣同有“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样悲怆、苍凉的诗句去表现人们的不安、悲伤、失望和愤怒。由此,一波未息,而另一波又起。救国、维新、排满、共和,接着
又是民族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在这短短的100年间,中国之船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艰难支撑,飘摇前行。
梁漱溟的一生刚好与这一切相始终。
如果从小家庭的背景看,梁家原是广西桂林人。
只是从梁漱溟的曾祖父梁宝书离开桂林后,梁家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北京出生和成长,至梁漱溟为第三代。
无论是语言,还是生活习惯,从梁漱溟这一代开始,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与梁家的情况相仿佛,梁漱溟的外祖父张家原为云南大理人,但是自从外祖父离开云南,张家也就再没有回去过,梁漱溟的母亲便是生长在北方的。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国度里,南方人和北方人不论气质上还是习俗上都有相当的不同,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说,这种不同便是区域文化上的差异。梁家这种南方人与北方人相互结合的情况,使南北文化传统在这个家庭中互相补充和交融,兼有南北两种气息,富于一种中间性:由南方人看梁家,则每将他们视为北方人;而由北方人看他们,又以为他们来自南方。这种独特的家庭背景铸就了梁漱溟独特的文化品格与政治性格。
从种族血统上说,梁家本是元朝宗室。中间经过明清两朝五百余年的发展演变,不仅别人不晓得他们是蒙古人的后裔,即使梁家的人不由谱系上查明也大都不太知道了。几百年来与汉人通婚后的梁家,融合着蒙汉两个不同民族的血缘,从而使其性格好像也具有一种中间性。
据梁氏旧谱记载,梁氏祖先可考者,其一世为元朝皇室也先帖木儿。也先帖木儿又译作额森特穆尔,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和克齐之子,至元十七年即公元1280年袭封云南王,后改封营王,故或以为梁氏一
系即为营王后人。也先帖木儿及其子以宗室先后受封
为右翊万户,在元朝也算是为数不多炙手可热的贵近重臣。
元亡之时,蒙元宗室重臣大都随顺帝逃回漠北,然也先帖木儿一系不知何故滞留河南汝阳,无意北归。明朝初年,留居中原的元宗室后裔纷纷更名改姓,一从汉人。也先帖木儿一系五世成公便以所居之地汝阳旧属战国时魏都大梁之故,遂取“孟子见梁惠王”一语改姓梁。六世梁铭在明代“勇敢善战”以典兵建功封保定伯。七世梁拊先是参与镇压邓茂七起义,又以平叛贵州苗族起义建功立业.晋爵为保定侯,子孙世袭。成化初卒,赠蠡国公,谥襄靖。梁铭之弟梁鉴起始从河南汝阳迁居江宁,此后梁氏家族代代繁衍,族姓大蕃。
P2-P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