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君成文学课: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学简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包君成文学课: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学简史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50.34 6.5折 78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包君成

出版社现代教育

ISBN9787510688607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1592232

上书时间2023-09-01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包君成,全国优秀教师、作家、诗人,中国教育智库特聘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核心素养研究员,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包子老师”。
曾出版《文语方程式》《第三门:恋之启》《以“法事情人”视角破解古典诗词》《重构阅读思维:“法”“事”“情”“人”阅读法深度解析》《纸上的作文直播课》《诗话二十四城》等著作;在写作、阅读、古诗文等领域有独到而专业的研究;其“法事情人”阅读法、“六项全能学习法”、“秒变作文法”等多项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奖项;曾登上《时代人物》杂志封面;在多种报刊发表过相关论文和文学作品;工作之余,爱好广泛,涉猎颇多,曾发行国风音乐专辑等。

目录
第一章 先秦文学 
001 第一节 绪 论
014 第二节 上古神话
028 第三节 《诗经》
043 第四节 先秦叙事散文
056 第五节 先秦哲理散文
065 第六节 南方的诗体文学——楚辞
第二章 秦汉文学 
第一节 绪 论 070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散文 077
第三节 汉 赋 081
第四节 汉乐府 085
第五节 史传文学 095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105 第一节 绪 论
111 第二节 建安风骨
118 第三节 两晋文学
126 第四节 南北朝小说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
133 第一节 绪 论
140 第二节 唐代文学
186 第三节 晚唐五代词
第五章 宋代文学
第一节 绪 论 195
第二节 北宋词 204
第三节 南宋词 219
第四节 宋 诗 230
第五节 宋代散文 246
第六章 元代文学 
252 第一节 绪 论
260 第二节 杂剧代表作家
第七章 明清小说
第一节 绪 论 268
第二节 明朝章回小说 276
第三节 清朝白话小说 299
第四节 清朝文言小说 324

内容摘要
本书通过梳理先秦至清代的文学发展脉络,帮助孩子和家长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挑选较易入门的作品和值得品读的作家,在做常识性介绍的同时,采用便于孩子们理解的语言,简要分析其人其作的闪光之处,以及文学之美、人格之美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文学不朽,简史不简。跟随包子老师穿越中国文学之林,一起鉴赏母语之美吧!

精彩内容
广义上,先秦指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段是中国文化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生生不息的发展源头。中国最早的文学是传说时期的文学,也就是远古的神话传说和歌谣,产生于文字之前,是口头创作。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故事性、形象性和幻想性都很强,是后世小说的源头,尤其是神怪小说,大部分都受到神话传说的影响;今天风靡一时的各种玄幻小说、仙侠小说也大多取材于远古神话传说。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就像今天的唱跳。一直到春秋,诗歌才和音乐、舞蹈分离,成为具有独立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的文学形式。
先秦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历时最长、变化最大。先秦文化和文学还没分家,文化的变化也就是文学的变化。文化从万物有灵到巫风盛行,从天命神授到制礼作乐,从史官文化到百家争鸣;文学相应地从上古神话到巫祝文学,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从历史散文到诸子散文,北方的理性到荆楚的浪漫。诸神从“神坛”跌落,“人”从此站了起来,在楚地人和神还能愉快地“玩耍”,呈现出从神到人的纵向发展轨迹和人神交织的横向发展态势。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和永恒的基石。这个时期,文学和文化还没有分离,处于混沌一体的状态,文学与其他门类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彼此。秦文学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奠定了中国文学的艺术传统和思想精神,它所形成的文学观念一直传承至今。先说文学形式。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一时期。前文已经说过,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是散文的雏形;而诗歌呢,一部分是有韵文的卜辞,再者就是一北一南的《诗经》和《楚辞》;小说的源头除了神话传说,还有《左传》《史记》等记人叙事的史书,外加庄子等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不用说,屈原的“楚辞”如果不站出来,没人敢上前;戏曲的元素在《九歌》中也已经有了萌芽,这顶桂冠也属于屈原。再说文学的艺术传统。受礼乐文化的影响,周代文学整体上呈现出和谐典雅的特质,语言委婉含蓄,善于讽喻,即有话不直说,而是通过打比方、象征等方式表达,当然了,多半是批评或者意见。书的特点多是历史记载和传说相结合,其中很多篇目十分生动,既有故事性又有戏剧性,这种特点和写法影响深远,不但直接促成了《史记》《汉书》《吴越春秋》等史传文学和历史小说的出现,而且使得中国叙事文学形成偏重历史题材和追求故事情节的传统。
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各有各的绝活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风。此外,文学的思想和观念也形成于先秦时期。中国文学的主流思想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现实人生是先秦文学的基本取向,从周朝开始,文学就有了强烈的担当精神、忧患意识和兴寄意向,进而形成以儒道两家为主的文学观念。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和批评作用。儒家认为文章内容和形式同等重要,要求文章要言之有物、积极向善,从而形成中国文学的一大优良传统。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道家认为文学的目的是通过对自然的领悟和回归达成对现实人生的超越,享受生命的快乐。
上古神话是远古人类集体创作的神怪魔幻作品,那是真正的神仙大场面,诸神各个神通广大。这些作品脑洞大开,想象力爆棚很多神话人物几乎家喻户晓,比如女娲、后羿、嫦娥、精卫、大禹、炎帝、黄帝等。他们的故事分属不同的神话主题,有的是创世神话,有的是始祖神话,有的是洪水神话,还有的是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这些“大神”最初是动物形,后来是半人半兽形,最后才发展成人形。这种演变是人类社会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反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就叫《诗》,汉代时被列为经书,相当于统编教材和国家指定考试用书,这才有了通行到现在的名字。它收录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叫“诗三百”。《诗经》收集的诗歌年代跨度很大,从周朝初年到春秋中期,横跨五百多年。作者都未署名,有贵族,也有平民。《诗经》在先秦时期是音乐作品,所有诗篇都是配合音乐演唱的,后来音乐失传,只剩下了词。按音乐风格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就是各个诸侯国的地方音乐,相当于今天的民歌;雅,是“正”的意思,指的是朝廷的正乐,也就是主旋律;颂,指宗庙祭祀的音乐。《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具体不可撼动的地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它定下的很多规矩都成为后世文学的传统,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是它的“铁粉”,不但对它膜拜赞美,而且传唱模仿;很多人作诗要从《诗经》这儿引用或化用,后来的名人大多都这么做过;《诗》改名《诗经》后,不但规范了后世文学的创作方向,而且塑造了中国文学的精神传统。《诗经》为中国文学打下了基础、定下了很多规矩,除了上文中说的风雅精神,还有创作中讲究的“比兴”原则。在中国文学的创作方法中,“兴寄”“兴托”“兴象”等词都和比兴有关。所谓“比兴”,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形象必须要有寄托,要讽喻政治,批评现实,而不是空无所指。如果说风雅精神是文学的最高境界,那么达到这一境界的手段就是比兴。
秦汉之际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汉代,秦代除了李斯的政论文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少有作家作品传世。汉代鼓励文学创作,文坛大家辈出,群星璀璨。汉代的几个热词,如“大一统”“独尊儒术”“经学”等,它们直接影响了汉代文人的创作心态。汉初崇尚黄老思想,思想比较自由,战国时游士的风尚也在,文士们可以自由往来于朝廷和藩国之间,个性上也跟战国策士谋臣一样,相对自由独立,文章风格也多是奔放纵恣的。汉武帝时,实行“大一统”的集权政治,思想文化上独尊儒术,只让读一种书,那就是被官方定为经典的“五经”,而且靠这个来选拔人才。士人们只有顺从统治者设定的套路,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发展机会,想要“出圈”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无疑会压抑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战国时期,因有列国纷争的背景,士人对现实政权有选择的自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独立性,并能受到高层的尊重。
如果说周礼是用礼仪规范框定人们的思想,那么经学就是彻底地从娃娃抓起,只能读指定的经典。经学就是以经典的笺注、阐释为基本内容的学问。这是汉武帝“兴的风、作的浪”,经学进入官方的教育领域,并与官员的选拔相关联,成为汉王朝形态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起到类似于法典的作用,对包括文学在内的学术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