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丹/列国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苏丹/列国志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3.35 5.2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鸿武//姜恒昆

出版社社科文献

ISBN9787509701638

出版时间2008-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1335273

上书时间2023-08-30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姜恒昆,1970年出生,甘肃会宁人。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研究人员,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非关系、非洲问题特别是苏丹和南苏丹问题研究,著有:《列国志:苏丹》(合著)、《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合著)、《突尼斯史》(译著)等,发表有关苏丹和南苏丹问题的学术论文20余篇。
刘鸿武:浙江省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访问学者、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人文科学理论、非洲研究、国际关系的科研教学工作,著作有《故乡回归之路》《人文科学引论》《黑非洲文化研究》《尼日利亚国家发展史纲》《守望精神家园》等著作8部;在《世界经济与政治》、《西亚非洲》、《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50多篇。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曾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1997年《非洲文化史课程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守望精神家园》获优秀教材二等奖;2006年《人文科学概论》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奖;2006年《中国对非洲战略初探》获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优秀成果奖并受国务委员唐家璇奖励。

目录
绪言  大河之国——苏丹
第一章  国土与人民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  地理位置
    二  行政区划
    三  重要城市
    四  地形特点
    五  河流与湖泊
    六  气候
  第二节  自然资源
    一  矿物结构与储量
    二  植物资源
    三  动物资源
  第三节  居民与宗教
    一  人口
    二  种族与民族
    三  语言形态
    四  宗教及教派
  第四节  民俗与节日
    一  民俗
    二  节日与庆典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苏丹历史演进基本特点
    一  关于“苏丹”、“努比亚”与“库施”
    二  苏丹历史演进的若干特点
  第二节  努比亚文明的兴衰
    一  努比亚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库施王朝
    二  纳帕塔时期的努比亚文明与库施王朝
    三  麦罗埃时期的努比亚文明与库施王朝
    四  古代努比亚文化的成就
    五  基督教努比亚诸王国的兴盛
  第三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传入
    一  《巴克特条约》及努比亚人与阿拉伯人的对峙
    二  阿拉伯人的渗透与伊斯兰教的传播
    三  基督教努比亚的衰落
    四  伊斯兰化的芬吉王国
    五  伊斯兰化的富尔素丹国
  第四节  奥斯曼埃及的统治与马赫迪起义
    一  奥斯曼埃及的统治(1821~1885)
    二  马赫迪起义(1884~1898)
    三  英埃重占苏丹
    四  英埃共管时期(1899~1955)
    五  英国殖民者的南方政策
  第五节  民族主义运动与走向独立
    一  苏丹民族主义的兴起
    二  曲折的独立之路
    三  南北统一下的苏丹独立
  第六节  当代苏丹历史进程
    一  第一届文官政府(1956~1958)
    二  阿布德军政府(1958~1964)
    三  回归文官政治(1964~1969)
    四  尼迈里时代(1969~1985)
    五  达哈卜过渡军政府(1985年4月~1986年6月)
    六  萨迪克政府(1986年6月~1989年6月)
    七  巴希尔时代的开始(1989年6月~)
  第七节 重要历史人物
第三章  政治
  第一节  政体与国家机构
    一  独立前的政治遗产
    二  独立后政体的演变
    三  独立以来的宪法
    四  现行的国家机构
  第二节  立法机构
    一  立法机构演变
    二  立法机构设置
  第三节  司法机构
    一  司法制度的二元性
    二  司法制度的演变
    三  司法部门的设置
  第四节  政党与团体
    一  政党制度的演变
    二  重要政党与政治组织
    三  重要政治人物
  第五节  南方内战与民族国家构建问题
    一  南方问题的由来与演变
    二  第一次内战(1955~1972)
    三  第二次内战(1983~2005)
    四   艰难的和平进程与内战的结束
  第六节  达尔富尔冲突
    一  达尔富尔冲突的由来与性质
    二  解决达尔富尔冲突的国际努力
第四章  经济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述
    一  经济发展简史
    二  发展水平与基本结构
    三  基本经济制度及其演化
    四  近年的经济改革成效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  农牧业
    一  农业
    二  畜牧业、林业和渔业
  第三节  工业
    一  制造业
    二  矿业
    三  能源与供应
    四  建筑业
  第四节  交通与通信
    一  交通运输
    二  通讯与电信
  第五节  财政与金融
    一  财政收支
    二  金融
    三  流动资金和经常账目
    四  外汇储备和汇率
  第六节  对外经济关系
    一  对外贸易
    二  外债、外援与外国资本
    三  苏丹与中国的经贸关系
  第七节  旅游业
    一  旅游资源与开发潜力
    二  旅游业开发现状及设施
    三  主要旅游景点
  第八节  国民生活
    一  通货膨胀情况
    二  工资与消费水平
    三  就业状况
    四  关于妇女地位
第五章 军事
  第一节  概述
    一  建军简史
    二  国防体制
    三  国防预算
  第二节  军兵种实力
    一  陆军
    二  海军
    三  空军
    四  防空部队
    五  准军事部队
  第三节  军事训练和兵役制度
    一  军事训练
    二  兵役、军衔制度及军服徽章
  第四节  对外军事关系
    一  对外军事合作
    二  巴希尔政府的对外军事合作
第六章  教科文卫
  第一节  教育
    一  教育发展简史
    二  教育发展现状
    三  高等教育与大学
    四  女子教育的发展
    五  教育管理体制
    六  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与改革
    七  重要的教育文化国际机构
  第二节  文学与艺术
    一  文学发展概况
    二  当代文学与重要作家
    三  丰富多彩的苏丹艺术
    四  苏丹的阿拉伯-非洲音乐舞蹈
  第三节  科学技术
    一  科技发展概况
    二  重要科研机构
  第四节  医药卫生
    一  疾病流行情况
    二  独立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三  医疗卫生现状与问题
  第五节  文化体育事业
    一  文化机构与设施
    二  体育
    三  图书馆与博物馆
  第六节  新闻媒体
    一  报纸杂志
    二  广播与电视
第六章 外交
  第一节  外交政策
    一  外交理念与原则
    二  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第二节  苏丹与美国的关系
    一  苏丹与美国的早期关系
    二  巴希尔政府与美国的关系
  第三节  苏丹与欧盟关系
    一  苏丹与欧盟关系
    二  苏丹与英、法等国关系
  第四节  苏丹与俄罗斯、东欧国家关系
  第五节  苏丹与中国的关系
    一  苏丹与中国关系回顾
    二  近年苏丹与中国关系的发展
  第六节  苏丹与周边国家关系
    一  与埃及的关系
    二  与利比亚的关系
    三  与埃塞俄比亚的关系
    四  与厄立特里亚的关系
    五  与乌干达的关系
    六  与乍得的关系
    七  与中非共和国的关系
    八  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关系
    九  与肯尼亚的关系
  第七节  苏丹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一  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二  与伊朗等国的关系
附录
  一  苏丹历史大事年表
  二  苏丹历届政府总理及任期
  三  苏丹重要工商与贸易企业集团
  四  苏丹重要开发公司
  五  苏丹重要商会
  六  苏丹合作社团
 七  苏丹重要私营企业与公司
 八  苏丹重要工贸联合会
 九  苏丹重要交通运输公司
 十  苏丹主要金融机构及地址
 十一  苏丹主要外国银行及地址
 十二  苏丹主要开发银行及地址
 十三  苏丹股票交易所及地址
 十四  苏丹主要保险机构及地址
 十五  苏丹主要报刊及地址
 十六  苏丹主要新闻机构及地址
 十七  苏丹主要出版社及地址
 十八  苏丹广播通讯机构及地址
 十九  外国驻苏丹外交代表处地址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摘要
 苏丹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国土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在非洲53个国家中位列首位。苏丹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恰如一
幅色彩斑斓的百衲图,一个多姿多彩的万花筒。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列国志》的子项目的研究成果,是一本全面反映苏丹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卫、外交等方面发展概况的工具书。

主编推荐
苏丹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国土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在非洲53个国家中位列首位。在苏丹境内,尼罗河纵贯南北,长达3300公里,河道上瀑布成群,起伏跌宕,沿途有众多支流汇入。尼罗河赋予了苏丹多样性的民族精神,塑造了苏丹丰富而多彩的民族文化。古希腊诗人荷马曾这样赞美它:“那是一个很遥远的国家,是人类很公正的地方,也是诸神很宠爱的地方。”本书对苏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精彩内容
 阿拉伯人苏丹的阿拉伯人由操各种阿拉伯语方言的穆斯林部落民组成,只有一小部分源于埃及的操阿拉伯语的人被排斥在外,因为他们信仰科普特基督教派。苏丹的阿拉伯人,是公元7世纪以后,经埃及或红海陆续移人苏丹的亚洲阿拉伯人与苏丹当地居民世代融合的后裔,主要分布于今苏丹的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定居在尼罗河流域的北部和杰济腊等地,从事农业、工业生产或经商,而更多的则是散布在各地的游牧部落,以逐水草放牧或狩猎为生。他们的外貌不同于亚洲的阿拉伯人,带有当地黑人的某些特征,大多数人皮肤呈褐色或浅黑色,并且头发卷曲。
阿拉伯人是苏丹人数最多的民族。根据1983年的人口普查,阿拉伯人占苏丹总人口的近40%,在北方各省则近55%,而在喀土穆及周边地区,阿拉伯人占绝对多数。在科尔多凡和达尔富尔等地区,阿拉伯人虽说不是绝对多数,但也是多数民族。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苏丹还有许多把阿拉伯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但他们并不自认为是阿拉伯人。
尽管有着共同的语言、宗教和自我认同,但苏丹的阿拉伯人并未形成一个紧密的群体。他们的谋生之道与生活方式多有不同,除了有定居与游牧之差异外,还有将他们分为不同部落的古老传统,每个部落都称有与他人不同的自己的祖先。
杰希奈人(Juhayna)和贾阿林人(Jaali或Jaalayin)是苏丹阿拉伯人中两个最大的部落。尽管许多人已经定居了,但杰希奈人主要由游牧部落构成。人数最多的贾阿林人最初居住在尼罗河两岸,其成员后来散居各处,现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中部地区。苏丹人把贾阿林人看作是最初的原住民,只是后来渐渐地阿拉伯化了。尽管苏丹人认为杰希奈人较少被融合,但有些杰希奈部落却因吸收迁徙地的原住民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巴卡拉(Baqqara)部落迁往南部和西部,在那些地区遇到了当地的黑人,现在已经很难把他们和当地的土著民区分开了。
苏丹阿拉伯人第三大支系是卡瓦希里人(Kawahla),他们有13个大小不同的部落。其中8个部落和另5个部落的一些分支居住在喀土穆以北和以西地区。他们在那里更多地过着田园生活,这和居住在喀土穆以南、库斯提(Kusti)以北的白尼罗河两岸的其他5个部落有着较大不同。居住在河岸的5个部落有着相当程度的自我意识和某种凝聚力,但各部落之间为了当地的权力和地位也经常发生冲突。
散居在其他地区阿拉伯人中的小的部落或世系(lineage)中也有一些谢里夫人(sharif,复数为sharafa,即圣族后裔,泛指伊斯兰教早年的圣徒或出身高贵的人)。这样的世系多数自称是宗教导师或者是他们的后裔。芬吉王国后裔组成的一个很小的芬吉(Funj)部落也声称他们是倭马亚王朝(Ummayyads,公元661~750年定都在现叙利亚大马士革的早期阿拉伯帝国王朝)的子孙,他们分布在中部地区,其中一部分人定居在森纳尔。
部落之间的冲突通常是由争夺好的牧场而引起的,或者是由游牧部落和定居部落为了争夺生存环境而引起的。在游牧或者现今已经定居的阿拉伯人中间,部落或亚部落通常会为当地权力而争斗。
部落或亚部落单位的成员资格通常由出身而定,但是个人或者群体也
可以通过收养、委托或决定以某种方式生活等形式加入某个单位。例如,当定居的富尔人(Fur)成为游牧者后,他就被当作巴卡拉人,这些新加入者的子孙就被认为有了该部族的出身。
虽然部落和亚部落区分了苏丹的阿拉伯民族,但是其他一些差别(如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不同)也可以将苏丹的阿拉伯民族区分为不同的部落和亚部落成分。当然,教派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区分因素。
努比亚人(Nubian)努比亚人是苏丹的第二个重要的穆斯林群体,也是苏丹最古老的土著世居民族。努比亚人虽然已经信奉伊斯兰教,可称为穆斯林民族,但他们与苏丹阿拉伯人不同,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族语言
努比亚语,阿拉伯语只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他们的家园在苏丹北端和埃及南部的尼罗河河谷,即从尼罗河第一瀑布到第四瀑布之间的地带。从人类学角度上看,努比亚人属于中东与北非地区古老的闪-含民族(闪米特人与含米特人)的东支。闪含民族是中东地区一个结构与起源较复杂的人种,总体上届高加索人种,但应该有混合非洲黑人成分的因素。苏丹努比亚人的祖先是古老的哈姆族(含米特族),现在的努比亚人是由土著努比亚人融合了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或黑人的血统而形成的,因此他们有些人皮肤呈浅棕色,有的人呈深棕色。另外,其他一些较小的操相关语言并宣称和尼罗河努比亚人相连的部族被起了当地的名称,例如达尔富尔的比尔齐德人(Birqid)和美达卜人(Meidab)。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因阿斯旺高坝的修建,尼罗河水淹了他们的土地,大约3.5万~5万尼罗河努比亚人迁往了卡萨拉省的阿特巴拉河流域。究竟有多少努比亚人还留在尼罗河河谷目前还不清楚。甚至在重新安置前,许多努比亚人或长期或短期都离家去城里打工,当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和传统的家园保持着联系。在1955~1956年的人口普查中,多数努比亚人被计人喀土穆地区而不是北方的努比亚人所在地区。被安置后的努比亚人同样也去城里做工,许多人在家乡还有土地,由他们的家属和雇来的非努比亚人照看。努比亚人常常带着家属在喀土穆、卡萨拉和苏丹港做工,他们从事的工作从家政服务和半熟练劳工一直到要求有文化的教书和行政事务。尽管他们懂阿拉伯语,也信仰伊斯兰教,但努比亚人仍然保持着
相当的自我意识,他们在城市里倾向于结成紧密的社团。
贝贾人(Beja)讲贝贾语的苏丹穆斯林民族。贝贾人属于高加索人种的闪米特东支,自古以来就生活在红海之间的东部沙漠山区。贝贾人是古哈姆族(含米族)的后裔,皮肤呈棕色,卷发,多从事农、牧业生产,少数人则在喀什三角洲种植棉花和棕榈树,出售“植物象牙”一一棕榈果核壳制品。大约一千年前阿拉伯人对贝贾人的影响并不大,但此后贝贾人皈依和采用了把他们和阿拉伯祖先联系起来的伊斯兰教和宗谱,阿拉伯化了他们的名字并在他们的语言中加进了阿拉伯词语。尽管贝贾人的祖先中有一些阿拉伯人,但他们主要还是土著居民的后代,他们并没有完全阿拉伯化。
贝贾人的语言贝贾语(Bedawiye,亦称贝督维语)把他们同操库施特语的南方人联系了起来。
到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贝贾人都属于下面四个部族中的其中一个:比沙林部落(Bisharin)、哈丹达瓦部落(Hadendowa)、艾姆拉拉部落(Amarar)和巴尼阿米尔部落(BaniAmir)。哈丹达瓦部落是最大的一个部族,但是比沙林部落的土地最多,该部落包括定居在远离贝贾人范围的南部的阿特巴拉河流域的部落和北方的游牧部落。许多哈丹达瓦部落成员,尤其是那些居住在靠近陶卡尔沿岸地区的成员是从事农业的定居者,当然还有一些则仍然是游牧民。艾姆拉拉部落是第二大部族,他们生活在贝贾人区域的中心,大多数为游牧民。巴尼阿米尔部落在苏、厄(立特里亚)边境地区生活。贝贾人中的游牧民的比例并不确定,但总体上远远高于阿拉伯人中游牧民所占的比例。贝贾人比较保守、自大和冷漠,甚至对同族人也
是如此,他们很少与陌生人来往。贝贾人一直不愿承认中央政府的权威性。P32-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