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尔纳科幻经典:神秘岛
  • 凡尔纳科幻经典:神秘岛
  • 凡尔纳科幻经典:神秘岛
  • 凡尔纳科幻经典:神秘岛
  • 凡尔纳科幻经典:神秘岛
  • 凡尔纳科幻经典:神秘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凡尔纳科幻经典:神秘岛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9 4.3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儒勒·凡尔纳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4388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31423845

上书时间2023-08-30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1828-1905),生于法国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一位多产的很好科幻作家、剧作家和诗人。其中,使他闻名于世的是他的科幻作家的身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著作颇丰,其中的是他的代表作“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经典文学名著》《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凡尔纳被认可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对后世的科幻文学流派影响颇为深远。2005年是凡尔纳的百年忌辰,法国将这一年定为“凡尔纳年”。

目录
目录
第一部高空遇险 /001 
第二部荒岛上的人 /125 
第三部林肯岛上的秘密 /245 

译后记 /365

内容摘要
《神秘岛》是法国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著名的海洋三部曲的第三部。小说描写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五名北军俘虏和一条狗乘坐气球逃离里士满,中途遭遇风暴被抛到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的故事。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对奇异多姿的自然界的描写,并且把各种知识融会到惊心动魄的故事之中,因此出版至今虽然已有一百多年,但仍探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推崇和喜爱。

主编推荐
1、《神秘岛》是“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的收官之作。

2、一场鲁滨逊式的荒岛求生之旅——从一无所有到吃喝不愁、造船航海、收发电报。用科学、勤奋、勇敢战胜自然!

3、巨石强森主演《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的原著。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广播剧等。

4、赠送林肯岛地图一张,边读边看图,培养构建自己的岛上之旅。

5、作为凡尔纳海洋三部曲(凡尔纳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成功解释了关于《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海底两万里》中人物的结局。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第二多的作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

7、凡尔纳是世界认可的伟人,他为读者塑造了一群科学勇士和先驱者形象,影响了无数人。他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把在地理、地质、航海、生物、气象、物理、化学、考古等方面的知识巧妙地穿插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刻画中。

8、1927年设立的儒勒·凡尔纳奖,专门奖励很好的科幻原创作品。

9、法国评选的“历史上伟大的100个国人”中,凡尔纳位列第15名,紧随其后的是拿破仑。

10、
爱因斯坦、星际航行技术的奠基者俄国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苏联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气球及深海探险家皮卡德、无线电发明者马克尼、V-2火箭和阿波罗4号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发明人沃纳·冯·布劳恩、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小王子》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电影《异形》《银翼杀手》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为代表的的无数科学家、发明家、科幻小说家和冒险家等宣称深受凡尔纳小说的影响、启迪。

11、凡尔纳作品民国时就进入国内,有很多译本,鲁迅先生曾亲自翻译了两本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即《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底旅行》(即《地心游记》)。

12、潜水艇之父西蒙·莱克在自传开头写到: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13、人们评价凡尔纳:“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14、我,不吝惜把所有美好的想象献给未来! ——儒勒·凡尔纳

15、敢于希望,才能成就伟大。 ——儒勒·凡尔纳

★超好看
1.硬壳精装,封面全新设计,四色印刷、uv工艺,装帧精美,可平摊阅读,提升阅读体验。
2.排版疏朗,字号大气,内文胶版纸,环保米白色,轻松阅读不伤眼。
3.设计师精选丝带、堵头布,呼应封面色。

★超好读
·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版本直译全译无删减,忠于原作,匠心呈现。
·有名翻译家陈筱卿倾心之作。
·全本精心注释勘校,无障碍阅读外国名著 。

精彩内容
一章“我们又在往上升吗?”“不是,我们在往下降!”“史密斯先生,不是在下降,是在往下坠落!”“天哪!快把压舱物扔下去!”“最后一袋都倒空了!”“气球上升了吗?”“没有!”“我仿佛听到有波浪拍击的声音!”“吊篮下面就是大海!”“距离我们顶多只有五百英尺!”“把所有的重东西全部扔下去……所有的重物!”这就是1865年3月23日下午四点光景从这片浩渺的太平洋上空传出的话语。
那一年春分前后,从东北方刮来一场令人难忘的风暴。从3月18日起,大风暴片刻未见止息,一直刮到26日。风暴从北纬三十五度斜穿赤道,直吹至南纬四十度,扫过一千八百英里的广阔地域,给美洲、欧洲和亚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城市被毁,树木被连根拔起,堤岸被滔天巨浪冲垮。据统计,被海浪抛到岸上的船只就高达数百艘。许多地方被夷为了平地。陆地上和海上的死亡人数达数千人。这就是这场大风暴所犯下的罪行。1810年10月25日的那场灾难,以及1825年7月26日瓜德罗普的灾情,与之相比,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与此同时,在不平静的空中,也同样上演了一场令人丧魂落魄的悲剧。
一只氢气球被卷进一股气流的旋涡中,以每小时几十英里的速度掠过空中,仿佛天空中有一股大气旋在转动它,使之不停地转动着。
气球下面挂着一只吊篮,在剧烈地摆动着。吊篮里有五个人,由于雾气弥漫,看不清他们的模样。
这只被大风暴玩弄着的气球来自何方?是从地球的哪个角落升起的?可以肯定,它绝不是风暴骤起时升空的。可是,这场大风暴已经连续刮了五天,而且,18日那一天,风暴即将来临的征兆已经显现了。毋庸置疑,气球是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因为风暴一昼夜能将它吹走两千英里。
这五位迷航的人已不知自己自飞行时起,共飞了多少里程。但说来也怪,他们虽身处暴风之中,却安然无恙。不过,吊篮在急速下坠,他们已意识到危险迫在眉睫。他们坐立不稳,被吹得东倒西歪,转来转去,但是,蹊跷的是,他们却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在转动,而且也不觉得颠簸得厉害。
他们的目光看不到浓雾掩盖着的东西。周围一片都黑雾茫茫,连白天和黑夜都分辨不清。他们飘浮在高空,看不见陆地上的光亮,也听不见陆地上的人声兽鸣,甚至连汹涌澎湃的海涛声音都听不见。只是当吊篮在往下直落的时候,他们才感觉到自己危在旦夕。
在他们扔掉枪支、弹药、食物之后,气球倒是上升到四千五百英尺的高度了。吊篮中的乘客见下面是大海,觉得还是在上面飘浮着危险要小得多,所以便尽可能地往外抛东西,以减轻气球的载重量,防止下坠。连最有用的东西也扔掉了,同时还想方设法不让气球漏气,这可是他们保命的氢气,绝对不能让它漏掉,哪怕一丁点儿。
黑夜总算过去,胆小者恐怕早已被吓死了。白昼来临,暴风在渐渐变弱。从3月24日那一天的清晨起,风势出现了减弱的迹象。黎明时分,一片片的浮云在往高处飘飞而去。几小时之后,暴风止息,变为强风,大气流动速度减弱了一半。这时,虽然仍旧是水手们所说的那种“紧帆风”,但风势还是减弱了。
大约十一点光景,下层空气变得明朗,散发出的是那种雷雨过后的湿润气息。暴风好像不再往西边刮了。风力变弱。但它是否会像印度洋上的台风,说来就来,说走便走呢?
可正在这时候,气球却在渐渐地下降,像是在逐渐地瘪下去,由球形变成了椭圆形。中午时分,它离海面只有两千英尺了。气囊能容纳五万立方英尺的气体,这么大的容气量,使之能长时间地停留在空中,或向上空升去,或保持平行飘动。
乘客们为防止继续下沉,把最后的一些东西——少量的存粮及其他物品——扔了出去。但这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天黑前再见不着陆地,肯定是坠入海底,葬身鱼腹了!
其实,在他们的下面,既无陆地,也无海岛,只是一片汪洋,无法着陆,也无法固定住气球。
大海茫茫,无边无际,波涛汹涌,不见一块陆地,看不到一艘船只。即使居高临下,视野半径可及四十英里,也仍然见不到海的尽头。这是流动的平原,被暴风无情地鞭打着,掀起浪花无数,好似万马奔腾。大家使出浑身解数阻止气球下落,但无济于事。气球继续在下降,顺着东北风急速地向西南边飘去。
不幸的人们处境十分危险,他们无法控制气球,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气球的下降速度在加快。午后一点钟光景,它离海面已不到六百英尺了。
两点左右,气球离海面只有四百英尺了。这时,突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那是一个毫无畏惧的人发出的声音。而回答这声音的同样是铿锵有力的声音。
“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了吗?”“没有,还有一万金法郎没扔!”一个沉重的袋子被扔出吊篮。
“气球往上升了吗?”“升了点儿,但马上就会下降的!”“还有什么可以扔的?”“没有了。”“有!……吊篮!”“大家抓牢网索,把吊篮扔掉!”这确实是减轻气球重量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方法了。
五个人连忙抓住网索,割断吊篮的绳索。吊篮掉了下去,气球又飘升了两千英尺。
大家紧扒住网眼,紧张地望着无底深渊。
大家知道,气球对于重力的增与减极其敏感。即使扔掉一点儿轻而又轻的东西,它都会有所反应,往上升去。当时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气球在上空只飘荡了一会儿,就又开始往下坠去。气体从裂缝中往外泄漏。可裂缝又无法修补。乘客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现在已经是黔驴技穷,只好干瞪着眼,无可奈何,听天由命了。
将近四点光景,气球离海面只有五百英尺了。
突然,狗叫了起来。那是他们带着的狗,名叫托普,它也抓住了网眼。
“托普想必看见了什么!”一个声音说。
“陆地!陆地!”另一个声音大声应答。
原来,气球自拂晓时起,被暴风一直吹着,已经向西南方向飘移了足有几百英里。这时,只见前方显现一块颇高的陆地,但离他们仍有三十多英里,就算气球是顺顺当当的话,也得花一个小时才能飘到那儿。一个小时!可气球里所剩下的那一点点氢气会不会漏光?
这可是个要命的问题啊!气球上的人全都清楚地看见了陆地,他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落在那里。他们并不知道那儿是大陆还是海岛,因为他们不知道暴风把他们吹到了地球的哪一个角落。但是,不管那儿有人没人,也不管那儿是否能去,反正别无选择,只有硬着头皮前往。
四点多些,气球已明显地支撑不下去了。它已贴近海面,其下部已多次与巨浪浪尖接触,网变得十分沉重,气球像只翅膀损伤的鸟儿,已经飘不起来了。半小时后,距陆地只有一英里了,但气球的气业已耗尽,气球几乎完全瘪下去了,由强风猛吹着,向着前方移去。上面的人紧紧攀在网上,这就让气球不堪重负了。不一会儿,他们的下半身已经浸在海水里,任由汹涌的浪涛拍击着。接着,气球瘪得像一只口袋,大风像吹动船帆似的吹着它向前飘去。也许老天保佑,它能飘到那片陆地吧。
在飘至离岸两链aa 链:旧时计量海上距离单位,1链约为200米。时,四个人同时惊叫起来。那只原来不能飞升的气球,被一个巨浪意外地撞击,上升了,竟至升到了一千五百英尺的上空。在上空遇上一阵风,气球没被直接吹向岸边,而是与陆地几乎保持平行。两分钟后,它终于斜转过来,落在了波涛冲击不到的一片沙滩上。
大家连忙互相帮着从网眼中挣脱出来。气球减轻了重量,又被风吹起,如同受伤的鸟,恢复了元气,消失在空中。
吊篮中原有五个人加一只狗,可是随气球落在沙滩上的只有四个人了。
失踪的那一位想必是被刚才冲击气球的那股海浪给卷走的。看来,正因为此人的失踪,气球重量减轻,才又飘升起来,最后落到海滩上的。
这四位遇难而幸存的人脚刚一踏上陆地,便想起了那位失踪的伙伴,大家都在大声地喊叫:“他一定会游到岸边来的!我们快去救他!快去救他!”第二章刚刚被吹落到海岸上的这几个人,既非职业气球驾驶员,又非业余的探险者,而是逃跑的战俘。他们是英勇无畏、出生入死的人。他们无数次地落入险境,无数次地差点儿从破损的气球摔入大海,但是,上苍却让他们死里逃生,大难不死。3月20日,他们从被尤利斯·格兰特将军围困着的里士满逃出来后,在空中飘飞了五天,现已离这个弗吉尼亚首府有七千英里远了。在可怕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里士满是分离主义者最重要的堡垒。
1865年2月,格兰特将军意欲出奇制胜,攻占里士满,但未能奏效,其麾下的几名军官反倒落入敌方手中,被囚禁在城内。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名叫赛勒斯·史密斯,系联邦参谋部人员,马萨诸塞州人氏,工程师,一流学者,曾受美国政府委任,担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部门的领导职务。他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大约四十五岁,平头短发,灰白胡子,身材瘦削,两眼炯炯有神,面容严峻,一副激进的学者风度。他是一位身体力行、从干体力活开始的工程师,如同从士兵升为将军的军人一样。他心灵手巧,体魄健壮。他既是活动家,又是思想家,充满着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精神。他受过良好教育,见多识广,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他的。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都能保持头脑清醒、信心坚定、坚韧不拔。拥有这三种品质,他总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总是以威廉三世aa 威廉三世(1650-1702):英国国王。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求成功,但求坚忍不拔。”与此同时,赛勒斯·史密斯还是勇敢的化身。他参加过南北战争的每一个战役。起初,他投奔伊利诺伊州的尤利斯·格兰特的队伍,在帕迪尤卡、贝尔蒙特、匹兹堡等地参加过战斗,在围攻科林斯,在攻打黑河、查塔努加、威尔德尼斯和波托马克河的历次战斗中,他骁勇善战,一马当先,没有辜负“不惜一切代价”的将军aa “不惜一切代价”的将军:系指尤利斯·格兰特将军。的训诫。史密斯曾无数次被列入阵亡将士名单,但直到在里士满被俘之前,总为幸运之神所庇佑。
与他同时被俘的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名为热代尔·斯皮莱,是《纽约先驱报》的记者,奉命随军做战地报道。
斯皮莱是一位卓越的专栏记者,他像斯坦利等人一样,为了采访到正确消息并尽快地发回报社,无论多么危险,他都会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当时许多的报纸都实力雄厚,《纽约先驱报》就是其中之一,代表报社的记者当然备受尊重,斯皮莱则是最受尊敬者中的一位。他是一位坚韧不拔、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行动果断、爱动脑筋的记者。他走遍了世界各地。他是一名战士,又是一名艺术家。在采访中,他不知疲倦,不畏困难,既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他的报社。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抢头条,别人不知道的、新奇的、没法采访到的,他都能知道。
这位出色的记者,为了做好报道,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在枪林弹雨之中,采集所需的新闻。他也参加过各次战斗,每次都冲在前面,一手握着左轮手枪,一手拿着笔记本。每篇报道都很精彩,短小精悍,重点突出。此外,他还是个极具幽默感的人。黑河战役结束之后,为了向报社发出战斗的结果,他不顾一切地霸占着电报局的小窗口,连续拍发《圣经》的头几章,一直拍发了两个小时,虽然花费了报社两千美元的电报费,但因他独占了小窗口,《纽约先驱报》毕竟抢先报道了战役的消息。
他身材高大,年约四十,脸上长着淡黄色的络腮胡,目光坚定有神,眼珠转动灵活迅速,只要目光扫过,任何情况尽收眼中。他体格健壮,好似淬过火的钢棒。他在报社已经干了十年的特约记者。他的专栏文章和素描颇受读者青睐。被俘的时候,他正在描写战况和做速写。他写在笔记本上的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南军士兵正举枪瞄准着我,但……”但他并没有被击中,像往常一样,没有受一点儿伤。
史密斯与斯皮莱相互间久闻彼此大名,但并未谋面。这一次,二人同被押往里士满。工程师的伤很快便痊愈了,在疗养期间认识了记者斯皮莱,二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不久,二人不谋而合:找机会逃出魔爪,返回格兰特将军的部队,为联邦的统一而继续去战斗。他们在里士满城内虽可自由行动,但该城戒备森严,逃跑很难。
这时,史密斯工程师碰上了以前对他忠诚有加的仆人,一个在工程师家领地上出生的勇敢的黑人,其父母均为奴隶。史密斯是个拥护废除奴隶制的人,早就让此人获得了自由。后者成了自由人后,并不愿意离开主人家,愿为主人效犬马之劳。此人名叫纳布,年约三十,身体强壮,机智、聪颖、温和、安静,有时还挺天真,成天乐呵呵的,勤恳老实,全名叫“纳布乔多诺索”,大家简化了他的名字,就叫他“纳布”。
纳布在得知主人被俘之后,毅然决然地离开马萨诸塞州,来到里士满,几经周折,终于潜入城内。主仆二人异地重逢,喜不自胜,相拥而泣。但是,纳布虽然潜入城内,要想出去,亦非易事。因为对北军的战俘看管极严。若想逃跑,非得遇有良机,而良机可遇而不可求,是千载不遇的事情。
这期间,格兰特的部队与巴特勒的部队联合作战,虽行动坚决,付出很大的代价之后才取得匹兹堡一战的胜利,而在里士满却尚未取得进展,战俘们一时半会儿并无获释的可能。被囚禁中的斯皮莱没什么新闻可写,感到枯燥乏味,一心想着逃离该城,但几经尝试,均未能如愿。
这期间,被围困者中有些人为了能与分离主义者李将军的部队取得联系,也想尽快逃出城去,这其中就有一个狂热的南部同盟的拥护者,名为乔纳森·福斯特。这位乔纳森产生了乘气球飞出包围圈,前往分离主义者营地的念头。
他的想法得到了总督的认同,并为他制造了一只大气球,可供五个人跟随他一起乘坐。他们在吊篮中装上了武器和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气球计划于3月18日夜间起飞,靠着西北风,几个小时后便可飞抵李将军的营地。但是,这一天刮的却不是温和的西北风。自18日起,风已转为飓风了。福斯特被迫延期起飞,否则气球及其乘客必将粉身碎骨。
气球灌满了气,放在里士满的广场上,等着风势减弱再起飞。
18日和19日均已过去,暴风仍在肆虐。系在地上的气球被大风吹得摇来晃去,让它固定不动,免得受损,并非易事。到了20日的早晨,暴风刮得更加的猛烈,起飞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这一天,史密斯在里士满街头突然被人叫住。此人是名水手,名叫彭克罗夫,三十五岁到四十岁的样子,身体壮实,皮肤黝黑,目光炯炯,十分英俊,系美国北方人,曾在世界各大洋上航行过。看得出,此人经过风雨,见过世面,敢于冒险。他是这年年初,与一个十五岁的男孩一起来里士满办点儿事的。男孩名叫哈伯·布朗,新泽西人氏,是彭克罗夫以前的船长留下的孤儿。他视这男孩如同己出。里士满被围困之前,彭克罗夫未能及时离开,因而被困于城中。他一心想的是:想尽办法也要逃出城去。他久闻史密斯大名,并知晓后者正因这囚禁生活而感到无奈。今日得见,他便立即走上前去,开门见山地问工程师道:“史密斯先生,您在里士满待够了吧?”“什么时候?”史密斯立即问道。他这句话明显的是脱口而出的,因为他尚未弄清跟他说话的是何许人。
随即,他以敏锐的目光打量了水手一番,肯定站在面前的人是个诚实的男子汉。然后,他便干脆地问道:“您是谁?”彭克罗夫自我介绍了一下。
“好,”史密斯说,“如何逃走,您有什么高见?”“那儿放着一只气球,好像是专门替我们准备的……”工程师一听便明白了,一把抓住水手的胳膊,把他带到自己的住处。
在史密斯的住处,水手把自己的想法以及此行的危险性和盘托出。他认为,飓风虽说非常猛烈,但他相信,凭着工程师的聪明才智、精明能干,驾驶气球应当不成问题。他愿意与工程师一起逃走,但条件是,必须带上哈伯。
工程师默默地听着,两眼闪动着激动的光芒。他觉得这个计划虽然危险,但却是可行的。朝思暮想的机会终于来了,而他又是个遇到机会绝不放过的人。趁着月黑风高,避开监视哨,走近气球,钻进吊篮,割断系住气球的绳索。当然,这么大的风暴,危险是必然存在的,但成功也是有希望的。没有这场风暴当然好,但是,没有它,气球早就飞走了,也不可能让他们有此千载难逢的机会了。
“我要走,还得带上别人。”史密斯最后说道。
“您要带几个人走?”水手问道。
“两个人,一个是我的朋友斯皮莱,另一个是我的仆人纳布。”“也就是说,一共三人,加上我和哈伯,总共五个人,气球可以承载六个人……”彭克罗夫说。
“好,一言为定!”史密斯说。
“那就定在今晚。我们五个人假装好奇,往气球那儿逛过去。”水手应道。
“今晚十点!”工程师说,“但愿老天有眼,风暴在我们离开之前不要减弱。”彭克罗夫与史密斯道完别,回到自己的住处。年轻的哈伯·布朗留在家里等着他回来。后者知道水手有逃跑的计划,所以在焦急地等着他告诉自己与工程师商谈的结果。就这样,这五位勇敢的逃跑者在飓风肆虐之下投进暴风雨中去碰运气了。
没有!大风并未止息。乔纳森·福斯特及其同伴们难以想象乘坐这么不安全的气球能够战胜狂风暴雨!这真是可怕的一天。史密斯心中只悬着一件事:此时系在地上的气球被风吹得摇晃个不停,千万别被风撕成碎片啊!他在空旷的广场上走来走去地转了好几个钟头,眼睛始终盯着那只气球。彭克罗夫也不例外,也在广场上观察着。他双手插在兜里,像个无事人似的,时不时地打个哈欠,但心中的忧虑是相同的,既怕气球被吹破,又怕它被刮跑。
黑夜来临,周围漆黑一片。下了一场雨夹雪,天气阴冷。天空中大雾弥漫。似乎暴风让攻守双方暂时处于休战状态了。街道上空无一人。天气恶劣,守卫广场气球的士兵也放松了警惕。这正利于逃亡者们的出逃,只是暴风天气,飞行的危险自不待言……“这鬼天气!”彭克罗夫心中在诅咒着,头上的帽子差点儿被风刮走,他一拳把帽子紧压在头上,“但是,反正我们必然会成功的!”九点三十分,史密斯等五人从不同方向走进广场。由于煤气灯被风刮灭,广场上一片漆黑,几乎连被刮倒在地的那大气球都看不清了。压载物袋系在网索上,吊篮则是用一根粗绳拴在砌牢在地上的一只铁圈上。五个人在吊篮旁会合,没有被发现,由于天太黑,彼此之间都分不清谁是谁。
于是,史密斯、斯皮莱、纳布和哈伯立即一言不发地钻入吊篮。彭克罗夫则按照工程师的吩咐把压载物悉数解下来,不一会儿,便回到同伴们的身边。
气球现在只有一根缆绳系着,工程师一声令下,即刻起飞。
这时候,一只狗突然跳进吊篮里来,是工程师的宠物托普。它挣断了锁链,追踪主人而来。工程师考虑到吊篮的承载量,想要把狗赶下去。
“别!多它一个无妨!”水手边说边扔掉两只沙包。然后,他解开缆绳,气球便斜着身子飘升而起,擦碰着两根烟囱,但并无大碍,不一会儿便消失在天空中了。
狂风劲吹。黑夜来临,史密斯工程师不敢去想气球下降的事;而拂晓来临,地面被浓雾笼罩,什么都看不清。气球就这么在空中一直飘飞了五天。出逃的人们这才从一角青天往下看去,看见下方大海茫茫。
前面已述,他们五个人是3月20日出发的,其中四人在24日飘落到远离他们祖国六千多英里的一个荒凉海岸上。失踪的一个正是被他们视作主心骨、领袖的赛勒斯·史密斯工程师。四人一踏上陆地,立刻想到要尽快找到他。aa 4月5日,格兰特将军攻占里士满,分离主义者的叛乱被平息,李将军所部撤到西部,联邦政府取得了胜利。
第三章工程师史密斯被一股巨浪从网眼上冲走,其爱犬托普也因急忙跳出去救主人而失踪了。
“向前进!”记者大声呼喊道。
四人不顾疲劳,立即开始搜寻起来。
可怜的纳布想到失去了他最崇敬的人,不禁泣不成声。
从工程师失踪到其同伴们踏上陆地,其间隔只有两分钟,因此大家希望立即便能找到他。
“我们去找他!我们去找他!”纳布叫喊道。
“对,纳布,”斯皮莱说道,“我们一定会找到他的。”“他会活着吗?”“肯定会活着。”“他会游泳不?”彭克罗夫问道。
“会!再说,托普也跟他在一起呢!”纳布回答道。
工程师失踪的地点是在海岸的北面,离四人上岸的地点大约半英里。也就是说,他离海岸有半英里远。
已经是六点光景了。薄雾飘飞,夜色朦胧。一行四人在他们偶然间踏上的这块土地上沿着东海岸向北面走去。沙石路上寸草不生,坑坑洼洼,还有不少的大的坑洞,行路十分艰难。海鸥翻飞,叫声不断,似与大海怒涛一比高低。
他们边走边大声呼唤。有时还停下脚呼喊,看看是否有人回应。他们寻思,如果离工程师可能爬上岸来的地方不远,他们应该可以听到他的呼救声的,起码托普的吠叫声也该传过来的。但是,除了波涛声和海浪拍岸的声响,他们没有听见其他什么声音。因此,一行人只好继续向前搜索,不漏掉一个角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