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评弹艺术家评传(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苏州评弹艺术家评传(五)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8.08 4.8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苏州市评弹团 苏州市曲协评弹表演艺术传承研究会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18646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31395465

上书时间2023-08-30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苏州评弹是说书
勤深伯禹  书坛英杰
  家破无奈入江湖
  初出茅庐行路难
  崭露头角声名起
  跻身“七煞”成名家
  推动革新勇当先
  改人改书开新局
  呕心沥血著长篇
  书坛英杰留美名
感月吟风几清明
  认识黄异庵
  易安到异庵
  艺苑勤耕耘
  才子黄异庵
  完美的句号
  附黄异庵先生《题苏州怡园“石听琴室”二十八绝诗》
评话状元杨震新
  繁华金阊
  拜师学艺
  书坛怪杰
  扇子功夫
  金鸡独立
  破书《东汉》
  评话状元
  书坛活口
  闯荡上海
  参加集体
  义而好学
  整风“反右”
  主考老师
  拼命三郎
  花开杜鹃
  杨氏门第
  附录1:《杨震新“小卖”噱头崭》
  附录2:开篇《献给恩师杨震新》
曹啸君的评弹艺术
  艰辛学艺上书台
  浪走官塘进上海
  翻天覆地命运改
  组建省团金陵来
  说噱弹唱皆是才
  一部《白蛇传》存书台
  悉心传艺下一代
弹词名家尤惠秋和他的“尤调”
  引子
  一
  二
  尤惠秋谈朱雪吟
  尤惠秋的尤迷、传人、学生
  弹词名家、尤调创始人尤惠秋生平和其艺术生涯简介
开篇大王邢瑞庭
  筚路蓝缕励志学艺
  玉汝于成忠厚处世
  越战越勇光前裕后
  退归林下不忘初心
  清风遗爱尊享哀荣
编后语

内容摘要
 本书所记潘伯英、黄异庵、杨振新、曹啸君、尤惠秋、邢瑞庭均为苏州弹词界造诣优秀的前辈艺术家,他们引经据典,面风、手势、眼神配合到位,表演炉火纯青。书中客观记录了他们跌宕动人的艺术生涯,展示了他们对弹词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弹词艺术凝结着他们毕生的追求与不懈的奋斗。他们既是传统流派的继承者,又通过各自长期的艺术实践在说噱弹唱演诸方面,独具风格,自成体系。本书为研究苏州评弹历史,传承评弹艺术,发展与创新评弹事业提供经验和指导。

精彩内容
 家破无奈人江湖1903年8月31日,清光绪二十九年农历七月初九,潘伯英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一
个小手工业者家庭。那个时代,男丁是延续香火的根苗,所以家人给他取名“根生”。潘家以制作班鼓、胡琴、
三弦、琵琶、笛箫等乐器为业,店号“潘振芳鼓板乐器”,前店后坊,自产自销。乐器店的稳定收入为全家人带来了安定幸福的生活,让小根生享受着快乐无忧的童年。
父亲白天劳作,晚上时常去书场听书消遣,根生跟
着父亲也成为一名‘小听客”。六七岁时,他就能把听到的书情完整地说给家里人听。常熟有句俗话:“三岁知八十。”父亲意识到小根生
天资聪颖,将来定然不会局
限于做个手工业者,希望他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为了他的前途考虑,全家节衣缩食,全力培养他读书。六岁
开始,小根生就进入私塾读书,因此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基础。辛亥革命后进人新式学堂学习,先后就读于常熟
县第四初等小学和第一高等小学。懂事的根生没有让家人失望,学习成绩优异,艺术方面的才能也进一步显现出来。九岁时,他就能把《水浒传》里一百零八将的画像临摹得惟妙惟肖。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正当根生在中学奋发努力之际,祖父、父亲相继生病离世,潘家的生活状况急转直下。根生上有哥哥、姐姐,下有两个妹妹,没了顶梁柱,一家人的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他的学业只能被迫中断。虽然只读了两年中学,但是对处在那个年代的普通百姓而言,这样的学历已经相当高了。但是由于他是个刚辍学的学生,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后来经人介绍,一户有钱人家愿意聘请他当家庭教师。他自幼喜欢诗词绘画,平日经常临摹《兰亭集序》等传世名帖,既有传统文化功底,又接受过新式学堂的教育,做个家庭教师当然绰绰有余。然而,他毕竟还是个十七岁的大孩子,做事不够沉稳,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攀爬假山取乐被家长发现了。这孩子是家里的宝贝疙瘩,读书事小,安全事大,为了杜绝这种危险行为,他们毫不犹豫地把根生辞退了。
根生被辞退后,暂时赋闲在家,成了书场的常客。
根生少年时期就听过许多名家的书,如以说《水浒》中“关胜刀劈栾廷玉”而成名的何云飞——“何—刀”,以及程鸿飞那以理取胜的《野岳传》。这些书给他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几十年后他仍能清晰地回忆起这些细节
。当时常熟城内有两家书场,一为寺前街的仪凤书场,一为北赵弄的湖园书场,两家场方经营有道,前去应聘献艺的名家响档络绎不绝。
虽然这个行业社会地位不高,但是一旦成名成家,就会得到场方、听客的敬重和欢迎,经济收入也相当可观。
即便是普通艺人,凭着一两部长篇,也足以养家糊口了。不久之后,评话名家朱少卿在常熟开讲《张文祥刺马》引起轰动,根生被这部独特的新书深深吸引,托人引荐拜师,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
朱少卿(1882—1929),苏州人,先拜光裕社艺人龚怡卿(龚丽声、龚华声之祖父)为师学习弹词,后抛弃弦索,以“清拍”(只说不唱,用评话形式说弹词书目)形式演出《大红袍》。
1910年初,朱少卿到上海加入润余社,在程鸿飞、郭少梅等人的帮助下创作新书《张文祥刺马》。该书以同治年间震惊朝野的张文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案为原型,加人大量民间传说,情节
曲折,颇具传奇色彩。朱少卿与周亦亮、汪云峰为书坛最负盛名的三个矮子,朱少卿身材矮小瘦弱,双目大而有神,高颧骨,薄嘴唇,说起书来精神百倍,妙语如珠。由于该书是“清装书”,有别于传统评话的长靠书、袍帽书和短打书,所以他在起清代官员脚色时,独创了耍翎、整帽、整袖、整朝珠、
打千等一系列程式化动作,使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跃然眼前。这部别开生面的新书一经上演就风靡书坛,广受欢迎,朱少卿借此跻身润余社评话“五虎将”(郭少梅、
程鸿飞、凌云祥、朱少卿、
严焕祥),成为红遍书坛的大响档。
根生是朱少卿的第一个弟子,艺名伯英。伯者,霸也,可见朱少卿对他寄予厚望,期待他成为书艺超群的后继之人。
P2-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