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明天
  • 人类的明天
  • 人类的明天
  • 人类的明天
  • 人类的明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类的明天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8.35 4.4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席里尔·迪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16999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30218646

上书时间2023-08-30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一部关乎你每天生活的未来简史

食物、能源、经济、社会、教育五大领域的未来

从欧洲议会到联合国纽约总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从联合国气候峰会到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全球超200万人都在看

你可曾想过,如果你不行动,你的孩子未来将会在一个饮水、食物与石油耗竭的环境下,受尽折磨成长。城市会被海水吞没,在本世纪结束前,全人类可能会一步步消失。??——席里尔·迪翁(法国)

5年筹备,深入走访法国、丹麦、芬兰、比利时、印度、英国、美国、瑞士、瑞典、冰岛10个国家

汇聚全球顶级教育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联合国特邀法学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环境学家前瞻视野

涵盖食物、能源、经济、城市、住宅、教育等领域极富启发的案例和动人心弦的故事

世界为之瞩目:一个全新的、更好的世界,正从这里起步!

同名纪录片获凯撒奖,在30多个国家/地区上映



作者简介
席里尔·迪翁,生于1978年,法国作家、社会活动家、导演。迄今出版的作品有诗集《坐在线上》、小说《意象》、非虚构《人类的明天》等。执导的同名纪录片《人类的明天》获2016年凯撒奖,声名鹊起,世界各地的人,因为看了这部作品而改变。

目录
引言
出发
  斯坦福大学:震颤背后
  与伊丽莎白·海德利和安东尼·巴诺斯基的会面
  与勒斯特·布朗的会面
一、明天的食物
  (一)昨日历史:与奥利维耶·德舒特的会面
  (二)让生产回归本土:都市农业探险
  (三)别样的生产方式:朴门永续农业的奇迹
  (四)农业新篇章
二、明天的能源
  (一)昨日历史:与提耶里·萨洛蒙的会面
  (二)可再生的岛屿
  (三)哥本哈根:首个二氧化碳排放达到碳平衡的首都
  (四)马尔默:未来的生态街区
  (五)与扬·盖尔的会面
  (六)没有垃圾的城市:旧金山的史诗
三、明天的经济
  (一)昨日历史:与皮埃尔·拉比的会面
  (二)珀西口:环保型生产模式更节约成本
  (三)货币:从单一到多样化
  (四)本地优先!
  (五)修理、重复使用、自己制作:Makers运动
  (六)走向分散型的共享经济:与杰里米·里夫金的会面
四、明天的社会
  (一)昨日历史:与大卫·凡瑞布鲁克的会面
  (二)冰岛革命:公民反对金融,历史上第一部众包宪法
  (三)库坦巴干村:公民自治
  (四)与凡达娜·希娃的会面:遵从最高法则
五、明天的教育
  (一)昨日历史
  (二)每个学生都重要:芬兰的教育
六、从今天开始!
  与罗伯·霍普金斯会面
结语
致谢

内容摘要
 地球是恒星沙漠中的一片珍贵绿洲,人类文明是地球上的一个奇迹。
如果把地球史按比例缩至24小时,那么人类就只存在了短短2分钟。
而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不到1毫秒。
但就是在这微乎其微的1毫秒中:塑料垃圾在太平洋聚起触目惊心的“第七大陆”;半数野生物种灭绝;石油只够用50年了;大都市像八爪鱼一样扩张,人与自己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疏远、决裂,越来越孤独;如果所有人都想过美国人那样的生活,那我们需要
7个地球;灭亡,很可能发生在我们的有生之年。
席里尔·迪翁著的《人类的明天(精)》正是从这样的历史中抽身出来,探究关乎我们每个人每一刻生
活的焦点问题。5年筹备,深入走访10个国家,在全球汇聚起数十位“逆风而行的领航者”的前瞻视野,最终由表及里,为“明日食物”“明日能源”“明日经济”“明日社会”“明日教育”五大核心领域找到令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具体答案,在世界各地引起极大震动和反响。一个全新的、更好的世界,正从这里起步!

精彩内容
 出发终于,我们出发了。至少,我出发了。火车把我从家带到蒙巴纳斯火车站,那里有一辆出租车等着我,它会把我送到戴高乐机场,去和团队其他伙伴会合:梅拉妮、首席摄影师亚历山大(他也是我的老友)、亚历山大的助理拉斐尔、调音师罗兰、制片主任安东尼和拥有一半美国血统的蒂凡尼(她将在为期两周的美国之行中协助他)。
几天来我翻肠搅肚,神经紧绷,那种多年来为我所熟悉的焦虑感一阵阵上涌,让我呼吸困难,心慌意乱。这是我第一次拍电影,过去的几个星期里,每一
天我都更确切地意识到,我在技术层面,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艺术层面有多么无知。我害怕被焦虑打倒。我精神涣散,无法做出好的选择。当然,我们有梅拉妮,但这也是她第一次参与纪录片的拍摄,而且我们之前从未合作过……我给自己列了些小单子,上面写着需要拍摄的分镜和要提的问题,但什么似乎都不能令我安心。接着,我和他们碰头了。不一会儿,每个人的兴奋都溢于言表。梅拉妮开着玩笑,让氛围变得轻松。我们谈论着即将看到的各种非凡卓越的事物。冒险精神最终战胜了紧张。我们和大大小小的行李(居然有15个箱子!)一起涌进机舱,踏出了漫长旅程的第一步……几小时后,我们飞过大西洋。为了不让日光唤醒乘客,空乘人员让我们放下遮阳板。飞机以每小时1000千米的速度,在离地面几千米的高空飞翔,但我们的感官对此浑然不觉,只有监控屏幕上显示的航线,让我们对旅程的进展有一些模糊认知。我们的身体蜷缩在座位之间,眼睛瞄着屏幕上投放的“现实”,而这个现实显然不同于我们正经历的现实。屏幕就好像另一扇舷窗,可以长久地凝视以消磨时间。但我其实更想让目光陷进那扇真正的舷窗里。我想看看窗外的黑夜,我想捕捉我从未见过的风景:茫茫大海、虎鲸、海豚,即将到达的无尽海岸、汽车和人群攒动的巨大城市。以这种方式旅行是没有意义的。但又有什
么别的选择呢?纪录片的预算只够我们在每个目的地停留3~4天。每一天都将被各种琐碎填满:薪酬、设备租赁、食宿……当然,我们也可以漫无计划地上路,但这就意味着,我们会离家数月,且没有薪水。而我们当中大部分人都要支付贷款、房租和生活费用。
想要不一样的方式,就得推翻一切。多年来,我总是得出同样的结论:这个世界是错综复杂的。风往哪里吹,我们就往哪里走。除非我们选择逆风而行。我告诉自己,我们要拍摄的那些人,就是决定让风往其他方向吹的人。我很喜欢自己的这个想法。
斯坦福大学:震颤背后我们来到距离旧金山40分钟车程的斯坦福大学,校园正被人暮时分的橙色余晖笼罩,顿时让人身心舒畅。宽广的草坪上,红褐色墙壁的建筑鳞次栉比,充满南美风情,边上耸立着高大的松树。四周来来往往
的学生或步行或骑着自行车。几辆小车在贯通校园的曲折小路上穿行。这座学校比普通的法国村庄还要大。在伊丽莎白·海德利和安东尼·巴诺斯基的实验室里,我们见到了他们。正是他们,领导了那项促使我们踏上旅途的著名研究。伊丽莎白是位生物学家,这个小小的词很好地概括了她的能力。她的专业是人类学和第四纪学,同时她还获得了伯克利大学的整合生
物学博士学位。她曾经在美国那些巨大的自然公园里工作数年,研究生物演化。如今,她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教授。安东尼是一位古生物学家,他获得了好几个古生物学学位,其中包括华盛顿大学的地质学博士。他曾在都柏林、匹兹堡、纽约以及智利任教,至今已在伯克利大学执教20多年。他们俩的科学著作和所
获奖项不胜枚举。2012年6月,在和世界各地其他20多位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
生物物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环境学博士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发表了《地球生物圈即将迎来重大改变》。
我们想通过与他们交谈,找到以下这个简单问题的答案:我们是否真的处于崩塌前夕?(P11-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