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厢记/中华经典名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厢记/中华经典名剧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2.46 5.4折 23 全新

库存3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实甫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091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23元

货号3700733

上书时间2023-08-29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西厢记》通常被评价为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品,这当然不错。但同时它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很少从观念的冲突上着笔,而是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王实甫著,王春晓评注的《西厢记/中华经典名剧》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作者以很高的艺术水平来展现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动人。

作者简介
王实甫(生卒不详),名德信(一说名信德),实甫是其字。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河北定兴人),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王实甫为明代前期作家,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王春晓,北京外交学院副教授,是张燕瑾先生(《西厢记》(张燕瑾校注)入选“首届向全国推荐很好古籍整理图书活动入选图书书目”)的高足,长期从事古代戏剧研究并在高校讲授《西厢记》专题研究。代表作《乾隆时期戏曲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

目录
西厢记五剧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厢记五剧第二本
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一折
  楔子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厢记五剧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厢记五剧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厢记五剧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杂剧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内容摘要
 王实甫著,王春晓评注的《西厢记/中华经典名剧》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
的联姻方式。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本次整理以权威版本为底本,详细注释,并深入分析其思想内涵与艺术手法,可使读者深入理解和领会元杂剧的艺术魅力。

精彩内容
 红娘的到来,令场上的谐谑滑稽斗然收敛。“好个女子也呵”,是张生对红娘的正面评价:红娘的“好”在其“大家举止”、“言语的当”,面貌可爱,妆扮得宜,更难得的是“胡伶渌老”不是寻常梅香可比。“渌老”指眼睛,是宋元时习语,《楚辞》中亦有“娥眉曼碌,目腾光些”,是则其目有光华,顾盼
生姿;“胡伶”,一说又作“鹘伶”,以鹘眼最是明慧,故以喻伶俐聪慧,《太平乐府》有顾君泽之词云“懵懂的怜瞌睡,鹘伶的惜惺惺”,故知“惺惺”亦是聪明之义。“胡伶渌老”四字,可谓写尽红娘容止端肃之下的千伶百俐。
张生“偷睛望”,只觉红娘“眼挫里抹张郎”,“有一种急欲求当于红之心,遂有此一种唯恐不当于红之意”(潘廷章评文)。然而,张生之见红娘与他见
莺莺时的颠倒痴狂不同,纯是怜惜之意:“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我将小姐央,夫人怏”,“我亲自写与从良”。【脱布衫】等三曲,寥寥数笔,摹出红娘意态风姿,亦写明张生虽然多情却只钟情莺莺一人,更以丫鬟之不俗映衬出莺莺之绰约非凡。金圣叹盛赞此节说:“又用别样空灵之笔,重写阿红一遍也。抹,抹倒也,抹杀也,不以为意也。将欲写阿红不是叠被铺床人物,以明侍妾早是一位小姐矣,其小姐又当何如哉!……文之灵幻,全是一片神工鬼斧,从天心月窟雕镂出来。”(《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本引红娘察看佛殿,张生又偏要随行,其间书生种种猖狂孟浪、揶揄笑骂,是为了解莺莺境况,更是为进一步寻求机会接近芳卿。“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生趁崔家道场“带得一分儿斋,追荐俺父母”,终于获得了饱看、亲近莺莺的良契。剧情至此,承启之使命似己完成,但王实甫偏能斗然豁开,别出新妙。张生急不可耐地向红娘自报家门,姓甚名谁、籍贯何处、生辰年龄、婚姻状况,更贸然发问:“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红娘不待张生说完,一盆冷水兜头浇下:“先生是读书君子”、“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向日莺莺潜出闺房曾遭责问,“何况以下侍妾乎”!“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一番言
词日孔日孟、入礼入情,令张生瞠目结舌难对一辞。
读书人鲁莽孟浪、慌不择言,小婢女淡定凛然、正色严斥,身份言行看似倒置,实则贴合人物心境,一谐一庄,反差强烈,尤令观众忍俊不禁。
红娘的当面抢白,是张生追求爱情路上遭遇的第一次正面挫折,而红娘背后,则可知更深一层的老夫人治家何等严肃。比起一个小小侍女,莺莺的母亲郑氏才是这段姻缘的最大阻碍。本指望借居寺中,小姐出来便可得见,没料想“夫人节操凛冰霜,不召呼,谁敢辄入中堂”,也难怪书生会“心怀悒怏,把一天愁都撮在眉尖上”。但张生此时早已“情沾了肺腑,意惹了肝肠”,不怨自己,反怪莺娘:“不合临去也
回头儿望”,“待飚下教人怎飚”?只看他一会儿忧心今生难得有情人,怕“前世烧了断头香”;一下子思及相守的可能,又恨不得将那人“手掌儿里奇擎,心坎儿里温存,眼皮儿上供养”。骈俪情语,写君瑞神魂颠倒却临难不惧,“一片志诚,虽死不变也如此”(金圣叹评文)。
【耍孩儿】等数曲,更是将张生的满腹心事、一
腔妄想(P50-5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