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毁誉千年的大改革家)
  • 王安石(毁誉千年的大改革家)
  • 王安石(毁誉千年的大改革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安石(毁誉千年的大改革家)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5.59 3.9折 39.8 全新

库存9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松著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101206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31157258

上书时间2023-08-29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赵松,河北晋州人,1982年生,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曾任职于保定理工学院图书馆,兼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现供职于河北省直某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幼时起就喜爱评书、大鼓等多种曲艺,受此影响,对古代帝王将相有着浓厚兴趣,多年来浸淫于中国古代史,乐此不疲。得闲之余,喜欢寻古探幽,凭吊遗迹,追思前贤,感慨往事。曾在《浙江档案》《文化学刊》《湖北档案》《档案天地》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荣获河北省档案学会颁发的河北省档案学术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少年英俊
一、书香家庭……002
二、岭南佛缘……004
三、方仲永的故事……008
四、游历汴京……011
五、金榜题名……014

第二章 步入政坛
一、 初涉政坛……022
二、 牛刀初试……030
三、 基层履历……033
四、 屡求外任……037
五、 上万言书……040
第三章 为何变法
一、 风雨飘摇的局势……047
二、 物色改革的人选……050
三、 北宋百年第一札……054
四、 讲学的姿势 ……058
五、 小女子激起大波澜……063

第四章 欲展宏图
一、 变法开始了……070
二、 青苗法的是非……074
三、 生老病死苦……078

第五章 冲破阻力
一、 朝廷辩论会……084
二、 队伍不好带……089
三、 反对的声音……093
四、 坚定地前行……102

第六章 大好形势
一、 省兵置将……107
二、 用兵西北……110
三、 收复河湟……114
四、 保持清醒……118

第七章 辞去相位
一、 用人不当……127
二、 后宫压力……129
三、 天灾人祸……138
四、 雪上加霜……142

第八章 壮志未酬
一、 东山再起……147
二、 物是人非……151
三、 赋闲金陵……154
四、 诗兴禅趣……156
五、 溘然长逝……160

第九章 冤家同行
一、 王安石与司马光……165
二、 王安石与苏东坡……171
三、 王安石与范仲淹……175
四、 王安石与欧阳修……178

第十章 多重性格
一、 天真可爱……184
二、 邋遢专注……185
三、 执拗倔强……188
四、 淡泊名利……190

第十一章 千秋争议
一、 身后荣辱……194
二、 近世评价……198
三、 当代观点……199
四、 当代价值……202

附录 王安石生平年表……204

后记……208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主人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本书以正史史料记载为基础,讲述了从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到公元1086年王安石去世为止的与王安石有关的全部历史事件。在王安石68载年华中,他用自己超群的智慧为宋神宗谋划熙宁变法,使积贫积弱的北宋在改革中逐渐恢复了一丝元气,改变了官员冗杂,军队“五步一喘”等局面。王安石终其一生,想要为百姓谋福祉,但由于其自身执拗极端的性格致使其起用了一批奸官佞臣,加上北宋官员的不作为,导致惠民政策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王安石的文学造诣也非常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主编推荐
这是一部有关王安石的历史人物传记,作者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历史底蕴。本书依据真实历史创作,有史可循,文中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写的生动有趣,读起来酣畅淋漓。

精彩内容
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十一月十二日,江西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军判官王益的宅子里一片忙碌,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个男婴就是日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
民间传说王安石出生之时,家人忽然看到窗前一只獾的影子飞快掠过,所以他的小名被叫作獾郎。王安石也被民间传说演绎成“狐仙转世”。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很可能是后人虚构和附会的。
王益给这个儿子取名安石,字介甫。王益给儿子取名,显然是受到了谢安的影响。
谢安,字安石,东晋杰出的宰相、政治家,淝水之战的主要领导者。谢安隐居不出时,时人曰:“安石不出,将如天下何?”谢安主政时,时人曰:“天下苍生望谢安。”王益为儿子取名安石,肯定是期望王安石以后能够成就大业,青史留名。王益哪里知道,如他所愿,王安石做到了。这个儿子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叱咤风云的人物,甚至比谢安成就更大。
王安石的出生给王家带来了欢乐,王益对这个儿子格外疼爱,王家在临川当地不算豪门,其先世源于太原王氏,是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士族,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并列为五姓七家高门。王安石的祖上在西晋“八王之乱”时为避难而迁居江南。王家在五代十国之后衰落了,入宋以后,王家没有出过什么大官,在当地不算豪门大户,既没有人登科入仕,也没有什么显赫功业,直到王安石的叔祖父王贯之,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中了进士,开始光耀门楣,历任大名知县、真定府通判、保州知府等官职。王贯之为官清廉,为政宽民,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得到宋真宗的嘉奖。王贯之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去世,享年62岁。
王安石的祖父王用之,做过小官。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在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了进士,出任建安县主簿,年方22岁,此后在地方任职多年,官至江宁府通判。王家到王益这一代,已经是书香门第了。
王益在任内,关心百姓疾苦,吏治严明,注重道德礼义教育,政绩显著。在建安县主簿任上,他不肯催逼贫民税赋,解决了赋税难收的问题而受同僚敬佩。在临江军判官任内,敢于打击地方豪强。在韶州知州任上,曾以妙策平息了一场谋乱。王益所到之处都是励精图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当地父老乡亲爱戴,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王益一生清廉,在家乡没有购置田产,仅仅靠官俸维持生活。史书记载,王益为官“一以恩信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意思是他为官平时很少用刑,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王益对待治下的百姓尚且如此,对自己的孩子更是谆谆教诲。王安石出生之后几年,弟弟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和三个妹妹相继出生,王家大院里越来越热闹,一群孩子整日里在院子里嬉闹玩耍。王益有时候忙完公务,也跟孩子们一起度过惬意的时光。王益对孩子们从来都是和蔼可亲,总是跟孩子们讲一些仁义孝悌的故事。王益教子有方,有一个可取之处是孩子们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从来不加以限制。所以王安石在年幼时,读书很多很杂,凡是能拿到手的书,一律通读。据《宋史》记载,王安石从小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文章纵笔如飞,情理俱妙。
我们知道,孩子常常将父亲当作自己的模仿对象,王益言传身教,无疑会对幼年的王安石产生很深的影响。后来王安石励精图治的精神,就明显带有王益的影子。
王安石的母亲吴氏,江西抚州金溪人,她的伯父吴敏,淳化三年(992)中进士,吴敏的儿子吴芮、吴蒙此后也相继中进士,因此吴家在抚州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吴氏生长在书香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
父母的这种品格修养对王家的孩子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王安石兄弟七人,有四个中了进士,加上其父王益,父子一门五进士,这在封建社会并不多见,王安石的三个妹妹也都多才多艺,通晓琴棋书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