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19.27 5.1折 38 全新

库存5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斯蒂芬·盖斯著;陈晓颖译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124962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31100214

上书时间2023-08-29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斯蒂芬·盖斯(StephenGuise)是个天生的懒虫。为了改变这一点,他开始研究各种习惯养成策略,从2004年起在美国各大自我成长类网站上发表了许多文章。2011年,他开始运营自己的博客DeepExistence,为读者提供自我成长策略方面的建议。他的作品已被翻译为17种语言。

目录
第1章 导言 
实用完美主义者 
“我可真是个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是什么 
完美主义相关研究 
第2章 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方式 
三种完美主义标准 
完美主义的根源 
完美主义的“好处” 
完美主义是驱策还是束缚了你 
第3章 完美主义的毒性 
完美主义是剂毒药 
完美主义百害而无一利吗 
被动生活:电视和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会影响发挥 
自我设限导致我们畏缩不前
完美主义习惯:完美才合格 
如何改变 
第4章 不完美主义带来的自由 
不受限制 
亲和力与信任度 
追求不完美主义的过程 
如何做一个不完美主义者 
第5章 过高期待 
情绪与期待 
知足常乐 
降低行动标准 
关注过程,看淡结果 
第6章 纠结不放 
纠结者的错误认识 
从接受现实到采取行动 
分清意外与失败 
“应该”式自我对话 
活在当下
应对纠结的技巧小结 
第7章 认同需求 
人类为何会有认同寻求 
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会令你信心大增 
许可与尴尬 
叛逆练习 
第8章 过失担忧 
一场不够完美的比赛 
对犯错的担心造成的影响 
冒牌者综合征 
二进制思维 
通过简单化来消除阻力 
视进步为成功 
第9章 行动顾虑 
拒绝预设,重在体验 
完美主义与拖延症的关联 
完美决策者的痛苦经历 
快速决策
信息越多,问题越多 
数量重于质量 
第10章 应用指南 
是结束,也是开始 
放弃对最佳路径的幻想 
策略总结 
整体上的完美主义(2种对策) 
过高期待(4种对策) 
纠结不放(5种对策) 
认同需求(4种对策) 
过失担忧(4种对策) 
行动顾虑(3种对策) 
应用说明 
专项微习惯 
尾声之末 
更多信息 
致谢与联络方式

内容摘要
本书是“微习惯”系列作品之一。在本书中,盖斯介绍并分析了完美主义的定义与危害,区分了整体上的完美主义——追求更远大目标的积极心态,以及具体的完美主义——脱离现实、故步自封的消极行为模式。
盖斯应用微习惯策略,为完美主义者提供了22种实用的解决方案,告诉他们如何变成更快乐、更健康、更高效的不完美主义者。不完美主义者并不会嘲讽完美人生,他们只是不强迫自己做到完美,珍视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并能勇敢面对失败,结果反而比完美主义者更容易获得成功。完美主义代表着限制,而不完美主义则预示着自由。

精彩内容
第2章完美主义者的思维方式三种完美主义标准完美主义就像一支冰激凌:你可以享受各种独特口味,但基础材料始终是牛奶和糖。我们很难完整而准确地勾画出完美主义的方方面面,但可以讨论一下它的基本属性。本章,我们将对完美主义做一次整体研究。
完美主义标准一般有三种:情境、品质与数量。
完美情境如果过于追求情境的完美,当事人就会丧失在很多情境下行动的机会。让我们以锻炼为例,将所谓情境标准进一步细化。
1.地点:我们所处的地点对我们的行动必然有着巨大影响。话虽如此,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即便是在教堂里、派对中或是长途驾驶的路上也会找到运动的办法。这些都是我们从来不会想到的潜在运动的场所。在这些地方完成锻炼其实并非难事。比方说,在车里你可以把手臂放到身体两侧,将身体支撑起来;也可以保持收腹,锻炼腹部肌肉;你还可以保持坐姿,提起膝盖反复靠近胸部。如果你愿意解开安全带(不推荐),你还会有更多运动选择!我和家人在长途旅行间隙就常常在休息区用开合跳的方式做运动。
2.时段:你是否只愿意在下午4点前做运动?如果是这样,如果你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除非你愿意在上班前或上班过程中做运动,不然你真没有太多可用于健身的时段了。虽然我觉得晚上9点运动并非理想的选择,但每次这样做都不会让我后悔,因为晚上9点虽非运动的最佳时段,但总好过于一天没运动。
3.资源:有些人也会因为缺少某些东西而拒绝行动。你是否只愿意身着运动服饰在健身房运动?事实上,你只要不是个完美主义者,唯一需要的健身器械就是你自己的身体。
完美质量这类完美主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具有这种完美主义特点的人对完美质量的永恒追求接近病态。这类完美主义最常见于工作场合,但家庭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比如,有些人无法容忍家里没达到一尘不染,或子女的成绩不够优秀。
完美数量对数量追求完美,指的是那种只要数量达不到预期就无法心满意足的状态。如果你问我有多少人因为完美主义而痛苦,我认为世界上95%的人会遇到这个问题,而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意数量的完美。
人们似乎更在乎品质的完美:要有完美的发型,要维护完美的人际关系,要保持办公桌的一尘不染,等等。但是,追求数量的完美主义思维比追求品质或情境的更具杀伤力,因为人们普遍对其接受度很高,所以往往对其视而不见——毕竟,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可观的成就。目标的大小其实是判定完美主义的重要指标,然而很多人没能意识到这一点,这种完美主义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几乎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效仿着身边人的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完美主义者。每个“正常”目标从数量角度看都具有完美主义色彩,而且几乎每个人都设定过类似的目标:比如六个月内减掉15千克体重,一年内写完一本书,每年赚到六位数,每周读完一本书,等等。这些目标并非无法完成,但它们之所以被视作完美主义,是因为这种目标似乎暗示了不如预期的进步是不够好的。过去,我曾经是个完美主义者,认为每次运动必须保证至少20(最好30)分钟,如果时间不够,那次运动就不够理想。
这样的目标就像撑竿跳:只要跳不过就算失败,只要跳过了就是成功。你跳到多高并不重要,你能不能跳过成了唯一的标准。这种将目标做两极化处理的观点本应激励我们朝着目标的方向努力,甚至超越目标,事实上却成了非常低级的策略,只会加剧完美主义的问题。
你可曾听过有人吹嘘自己能做三个俯卧撑?为什么不会有人建网站宣称可以帮助人们成功减少30%的债务?同样,又有哪些流行的健身计划会承诺将你的身材从差提升到中等偏下?
虽然上述进步都是有意义的,但你在一生之中似乎很少会遇见它们。我们总是把部分成功定义成失败,这大错特错。如果成功不够完美,我们就会感到尴尬,甚至还会觉得丢脸。这种想法不仅缺乏理智,而且还会对我们的进步和人生幸福造成致命伤害。完美主义者无法接受微小的价值或进步;他们只看重宏大、顺利、完美的成功。
成败标准分明的宏大目标比比皆是。因为完美主义过于极端,所以任何过于“正常”的事物都不可能成为完美主义。这也就是说,极端与否已经成了衡量完美主义的标准。
对宏大成就的追求是完美主义中最具杀伤力的一种形式,因为如果你根本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又怎么可能想办法去解决?我们默认,想减肥,就要设定15、25甚至50千克的目标。虽然随便设定目标的人比比皆是,但没有人会意识到他们就是完美主义者。一旦实现目标的计划落空,我们会因愧疚和羞耻等情绪而恢复老样子。
在这个部分,我们探讨了无处不在的完美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完美主义的定义。接下来,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完美主义存在的原因,特别是那些驱使我们追逐完美主义的深层原因。
完美主义的根源完美主义可能是被一些其他问题的症状引发的症状。我们先来看一下导致完美主义产生的四个根源。
缺乏安全感
对自身有安全感的人不太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因为他们有一种积极的判断倾向,即总是先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而后才会考虑自身的不足。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非常直白的例子:如果射击的命中率为50%,有安全感的人会认为意味着五次成功,而不是五次失败。与完美主义者相比,不完美主义者不会特别关注自身的缺点。
我十多岁的时候,脸上的痤疮特别严重。因为下巴上长了太多痘痘,有个玩伴还开玩笑说我长了胡子。其实他为人特别善良、正直,但就是因为他的话,我成了这世界上最敏感的人。后来,等我皮肤变好后,我也遇到过一些有严重痤疮的人,他们绝对自信和自在的态度震撼了我。这件事让我明白,我根本不需要仅仅因为脸上有明显的瑕疵就产生任何不安全感,没人规定我因为皮肤不够完美,就必须时时刻刻在意自己。
你如果对什么事情缺乏安全感,就想想这世上与你有同样问题的人那么多,他们中很多都活得非常自信、幸福。这样一来,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感到安慰。
自卑情结“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在网络词典上的定义为:由于当事人在某一领域确实或主观认为存在缺陷,其错误地断定自己一无是处的心理,有时会以具攻击性的举动为补偿。
总的来讲,有自卑情结的人通常会有两种反应——他们要么会努力表现得超乎常人(有人名副其实,有人做做样子),要么选择自我封闭。这两种反应都是对错误想法做出的可以理解的反应。如果你真心觉得自己不如他人,那么表现得像遇到危险的河豚(攻击他人)或海龟(缩头躲藏)也就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了。
你越看不起自己,就越可能找机会补偿。如果你属于攻击性强的外向型人格,自卑情结会让你做出河豚式的反应;如果你属于消极、害羞的内向型人格,你就会采取海龟式的反应。
你越看不起自己,就越会对自己苛刻。自卑心理会造成严重的消极判断倾向,每个错误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你对自己消极认识的又一佐证。每次过失都是一场灾难。自卑心理和缺乏安全感一样,会令你对自己的缺陷高度敏感。你会一直小心翼翼,认为这样就会避免犯错。这或许能给你一些虚假的安全感,但是,要想获得真正的安全感,你需要了解并接受真正的自己。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缺点,即便遭遇最为严厉的批评,你也有力量捍卫自己。否则,你暴露给外界的只有一个龟壳,真实的你永远只能脆弱、畏惧、赤裸裸地躲在里面。
你之所以感觉自己比任何人都差,是因为你对自己和他人做出了不公正的评价:在你眼里,要么其他人都是毫无缺点的完人(哈哈!),要么你自己连一般水平都比不上,要么是两种心态的混合。如果你过高地估计他人,那你只有做到完美才能与他人媲美;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你也只有通过追求完美才能成为自己眼中的“普通人”。不管是哪种情况,背后的道理如出一辙:自卑情结源于不公正的评价标准和对人性的不正确认识,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你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
对现状的不满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不满,那你成为完美主义者的可能性就会直线飙升。不是所有完美主义者都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那些对现状不满的人确实更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这虽然与我们的直觉相悖,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你对当下的生活不满,就很容易假装或坚称它很好。不满现状的人最容易营造出一副满足的假象。
面对现实,正视缺点,接受不完美的现状——做到这些并非易事,有些人一辈子也无法掌握要领。现在我要问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些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容忍自身的缺陷,其过错究竟在谁呢?有研究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能否成为完美主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虽然最初让孩子接触完美主义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苛求,但我认为不应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父母,学校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学校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本质上说,这个办法没什么不好,但问题是,不少学校把焦点都放在了提高分数上,希望学生都能考出A。虽然C代表的才是平均水平,但许多学生和家长只会接受A,A以下的任何分数都会让他们失望。这听上去毫不陌生吧?多数人制定目标的过程都是如此。学校之所以会采用分数制度,学生之所以会制定完美目标,都是因为大家有一种错觉,以为想得到理想的结果,就该设定理想的目标(比如考出A或减重25千克等)。
另外,学校教育我们,只要付出最大程度的努力,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人生告诉我们,最大程度的努力只是让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可能而已。学生们走出校门,步入人才市场,即便不犯任何错误,也仍然会因为没能成功求职而在现实的考场上失利。学校正是滋养完美主义思维的温床。
上述这些问题的一个共同影响就是让我们对不确定的事物产生了恐惧。所有消极行为和思维方式,包括完美主义,都会呈现出某种表面的好处,令人对其趋之若鹜。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共同影响,你能猜出完美主义的最大的吸引力在哪里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