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沟通的奥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沟通的奥秘)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4.77 6.0折 58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董国臣|责编:牛炜征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9640888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0880305

上书时间2023-08-29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1 章
非暴力沟通的认知和实践
002   导读
003   回归中国文化的新视角
006   非暴力沟通的“形”和“神”
007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意识
008   什么是基于需要的意识
011   语言的转变―― 豺狗语言和长颈鹿语言
015   非语言的觉察―― 语言之外的可能
017   思维的转变―― 看到彼此的美好
022   赋能―― 基于同理心的真正赋能
025   非暴力沟通的实践路径
027   本章小结
028   主题练习:同理自己

第2 章
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的连接
036   导读
037   改变他人的四种结果
040   改变他人有两条路径
044   非暴力沟通的知识结构
047   自我连接是痛苦的终结
050   尝试在内心同理他人的行为
052   关爱自己也是对别人最好的爱
056   让他人活出自己的生命状态
058   本章小结
059   主题练习:从内在同理他人

第3 章
观察,同理心表达的第一步
062   导读
063   言为心声
064   真正的力量来自爱
066   诚实表达从学会观察开始
067   发现我们心中的爱
070   培养看见事实的能力
073   你在诚实表达还是撒气
074   情绪的根源在于内在的需要
077   为自己的需要负责
078   让爱在开口之前
080   本章小结
081   主题练习:用四要素解剖评判

第4 章
感受,通往同理心的桥梁
086   导读
087   感受的实质是身体反应
089   修身从回到感受开始
090   由感受引发的不同反应模式
094   感受是生命中最宝贵的礼物
097   对感受的压抑来自成长经历
099   重新与身体感受建立连接
103   最大的勇气是和感受待在一起
104   治疗失恋等痛苦的秘方
107   体会感受带来的纯洁之爱
110   本章小结
110   主题练习一:体会身体反应
112   主题练习二:“步行禅”

第5 章
需要,同理心的力量之源
116   导读
117   感受是需要的信使
123   需要的定义及特征
125   如何更有效地运用非暴力沟通
127   如何实现内心真正的自由
129   如何处理自己的内在冲突
132   如何化解人际冲突
133   需要是滋养生命的养料
140   本章小结
141   主题练习:需要的特征

第6 章
请求,同理心连接之钥
146   导读
147   暴力产生的根源
151   找到不愉快的真正原因
153   从生活的痛苦中走出来
155   伟大的简单转变
156   转变从此刻的觉察开始
158   非暴力沟通的请求
161   不容易被接受的请求
163   如何提出有效的请求
165   本章小结
166   主题练习:觉察两种语言模式

第7 章
同理心倾听的术和道
170   导读
171   倾听的现状和障碍
174   倾听之术:提升倾听能力的三个阶梯
177   倾听者的状态
179   倾听与真正的赋能
181   倾听之道:倾听的四个层次
183   倾听是成己达人的方式
185   儒、释、道中的倾听真谛
188   本章小结
188   主题练习一:倾听的阶梯
190   主题练习二:满足需要有多种选择

第8 章
同理心教练实操指南
194   导读
195   同理心教练的转变之弧
201   同理心教练的流程及示范
206   同理心教练的三大核心
207   同理心超越技巧―― 本质上是心的转变
208   本章小结
209   主题练习:同理心教练

第9 章
冲突调解的流程和技巧
212   导读
213   生活中常见的冲突模式
215   冲突调解的五大步骤
220   在冲突中看到更多选择
222   冲突得以解决的秘诀
223   冲突调解的九大技巧
229   冲突调解者的角色
230   冲突调解者的状态
231   本章小结
231   主题练习:转化对他人的指责

第10 章
勇气、爱与慈悲
234   导读
235   勇气源自对内心的回归
236   我们内在时刻拥有选择
239   让真正的勇气和爱显现
240   实现内在转化的具体路径
242   来自生命疗愈的故事
245   让慈悲心化解苦难
246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250   本章小结
251   主题练习:四个耳朵

第11 章
创造有品质的生命关系
254   导读
255   生命的天然连接和相互依存
256   与己与人建立有品质的连接
259   让由衷的给予得以发生
261   更有效地运用非暴力沟通
263   关系品质决定行为结果
266   同理心的更广阔应用
268   本章小结
269   主题练习:觉察我们的关系品质

第12 章
非暴力沟通的下一程
272   导读
273   非暴力沟通的下一程
274   修身在正其心
277   非暴力沟通是明心见性的学问
282   提升心性的三个面向
285   人生的五大修炼
288   本章小结
288   主题练习一:“生命之轮”
293   主题练习二:表达感激\\\\\\\\\\\\\\\\\\\\\\\\\\\\\\\\\\\\\\\\\\\\\\\\\\\\\\\\\\\\\\\"

内容摘要
\\\\\\\\\\\\\\\\\\\\\\\\\\\\\\\\\\\\\\\\\\\\\\\\\\\\\\\\\\\\\\\"“你看一晚上的电视了,还不写作业!”“你不就是照顾一下孩子吗?”“项目失败都是你们的错。”“我不搞人际关系那一套,搞那一套的都是没本事的人。”……为什么我们说话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为什么我们常常沟而不通,甚至适得其反?
主要原因便是,我们缺乏同理心。在沟通中,我们总是希望通过改变他人来达成自己的期望,结果往往形成冲突,导致悲剧。
董老师浸泡研究同理心沟通多年,将其应用在家庭关系、亲子教育、冲突调解、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内在连接,让我们既能够诚实表达自己,也能够同理倾听他人的感受,看见他人内心深处的需求,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心的连接,达成共赢,收获美好与幸福。
本书案例生动鲜活,练习丰富实用,是一份非常棒的礼物,每个人都值得入手,给自己,送家人,送同事,送朋友。\\\\\\\\\\\\\\\\\\\\\\\\\\\\\\\\\\\\\\\\\\\\\\\\\\\\\\\\\\\\\\\"

精彩内容
\\\\\\\\\\\\\\\"非暴力沟通的知识结构我们在飞机上会听到这样的安全广播——当机舱内气压过低时,您头顶上方的氧气面罩会自动脱落,在您试图帮助别人之前,请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
想要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照顾好自己。如果我们没有照顾好自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自己可能就先“缺氧”了。
图2-3是非暴力沟通的知识结构图,也是我们与他人互动的路径指南。
图2-3非暴力沟通的结构图一棵树的树根足够强壮,才能茁壮成长起来。非暴力沟通之树的树根叫自我倾听(自我连接)。树根足够强壮的时候,风吹过来树才不会倒。当树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长出主要的两根树枝:一根树枝叫诚实表达,一根树枝叫同理倾听。而同理倾听又包括两个层面,分别是安静聆听和用语言反馈。
当我们能够时常同理自己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之树的树根就会足够强壮,进而长出足够粗壮的树干和树枝,帮助我们去同理倾听他人。
与人互动的时候,我们往往聚焦于表达自己和倾听他人这些看得见的部分,而忽略了在帮助他人之前,首先给自己戴上氧气面罩——通过自我倾听来关爱自己。
以妈妈看到孩子不做作业这件事为例。很多时候,妈妈直接生气地表达:“你怎么还不写作业,我们都说好了,今晚要早点做完作业早点睡觉,你怎么还不做!”这并不是诚实表达,只是在发泄愤怒。
我们在实践非暴力沟通的时候,要从根部做起,先同理自己。也就是说,要有自我倾听的过程——先是观察,看到孩子的作业没有完成。
然后留意自己的感受,留意到此刻胸口有些起伏,我感到有些生气。那我为什么会生气呢?我特别看重今晚要早点休息,我需要休息。
我看重休息,但为什么去要求孩子呢?原来是我特别看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协作(这就回到了自己的需要)。我特别看重休息,看重协作,我才会生气的。
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内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整个树根的部分就是要照顾好自己,去体会自己的感受,并回到自己内心的需要。
经过自我倾听,和自己建立了连接,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时,我们的表达会更有力量。比如说:“亲爱的宝贝,妈妈今天想早点休息,你是否可以早点做作业。做完作业后,我们可以早点睡觉。”我们叫孩子做作业,如果孩子回答“不”,我们该如何同理对方呢?
听到“不”字,很多家长立马就发脾气了。其实这时候我们要记得关爱自己,回到自我倾听的环节——我感觉有些憋闷,因为我特别看重尊重,我特别希望我的孩子尊重我,我希望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尊重和亲子关系对我来说很重要。
这时候,我们带着对自己的发现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此刻为了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先表达自己,还是先同理孩子?我们可以先自我同理,然后再同理我们的孩子。
下面是同理孩子的过程——“刚才你听到妈妈叫你去做作业的时候,能告诉妈妈你的感受是什么吗?”孩子或许会说:“你总是这样,你没看到我正在和我的朋友聊天吗?”当你用这样的方式去沟通的时候,你会看到孩子背后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尊重和连接。
孩子说“不”也有他的需要,“不”背后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当你看到这点的时候,你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而且是非常有利于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最终能服务于彼此的。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别人做了一些看起来对不起我们的事情,或者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能否活出对自己的爱,让自己从这种抱怨、批评和指责当中走出来?我们在所谓的逆境之中,有没有选择关爱自己的自由?
我们要记得不断地提醒自己,自我连接是非暴力沟通的树根,是自我关爱的途径。
自我连接要求我们时刻觉察自己的需要,不是被情绪左右,而是穿过情绪,看到内心的需要,实现与自己内心的连接。
树纤维由四个部分构成——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这就好比蛋糕的四个主要组成成分——奶油、面粉、鸡蛋和糖。但是,只有这四个要素,做出来的蛋糕也未必美味,还有可能很难吃。大多数人运用非暴力沟通时,内心并没有自我连接和自我关爱意识,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并不是从树根开始,而是急着改变别人,这往往让关系变得更加糟糕。
自我连接是痛苦的终结当他人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提供的最有效的帮助,往往不是给出建议,而是在他失去自我连接的时候,能够陪伴他、倾听他,进而帮助他实现自我连接,扎牢“树根”。是的,这时候对他人最大的帮助,莫过于帮助对方连接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并从内在中生出力量。
一个人先和自己建立连接,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才更有能力去体谅和理解对方,进而创造共赢。
朋友的儿子30岁了,谈了一年多的恋爱,从没把女朋友带回家过,朋友认为儿子不尊重她,因此很气愤。她给我打电话:“你不是做非暴力沟通吗,我跟儿子之间现在发生了很大分歧,你快告诉我应该怎么跟他说话,怎么让他改变。”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朋友一样,只关注如何表达自己(怎么说话)。这时候能给对方的最大帮助,不是教她如何表达,而是帮助她与自我进行连接。
我说:“听上去你真的很生气。”她说:“是啊,我心脏本来就不好……”倾听了她半小时,发现她生气的背后是对孩子的爱、对尊重的渴望。当我的朋友回到爱和尊重的内在状态时,她的心平静了。我通过对话帮助她看见她与儿子的关系,让她尝试用心同理儿子。一段时间后,她看到了儿子不带女朋友回家的真相,了解到儿子对她的爱——当我们能看到彼此的需要时,内心就会平静。
一位学员想辞职,换一份工作。她在跟董事长提出辞职前来问我:“老师,我到底该怎么谈呢?”她希望通过这次谈话能够顺利地离职,并且保持彼此的颜面。她非常期待我能给出具体的谈话方式和交流的注意事项(这可能正是很多人所认为的非暴力沟通)。
我并没有直接给出建议,而是说道:“我想,你做这样一个选择一定是有特别好的理由。”她便谈起了自己准备辞职的原因:这个机构没能满足她的各种需要,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哪些人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决策上也有问题……“我之所以对公司不满,特别想离职,是因为我特别看重成长、价值和贡献社会。”她说。
我于是让她反复去体会这个离开的决定,以及她的指责、批评、抱怨背后最美好的内在,也就是她对自己的爱、对成长的渴望和对贡献社会的渴望。
一旦一个人真正回归自己内心的需要,真正地与自我连接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些抱怨、批评、指责中走出来。一个人从批评、抱怨、指责中走出来,他就自由了,而且会活出生机盎然的状态。
大家不妨试想一下:一个人抱怨、指责和批评时的状态,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努力时的状态,是怎样不同的两种生命状态。
前者,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怎样对别人上;后者,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怎样满足自己的需要上。而非暴力沟通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一个非常大的内在转化,就是从“他有什么问题”到“我可以做什么”“我有怎样的需要”,以及“我可以用怎样的行为方式来更好地满足我的内在需要”。所以,自我连接的结果是,我们既不指责别人,也不压抑自己。
我帮那位学员连接她的内在需要之后,第二天她就和老板谈妥了,她向我反馈说:“太神奇了,谈得特别好!”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把树根扎得特别牢固,才能在表达自己和倾听别人的时候做得更好。
那么,怎样判断自我连接是否做好了呢?就是不把注意力放在指责他人和自己上,而是采取行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你既化解了和别人的冲突,也化解了自己内在的对抗。人是没有办法通过压抑自我、对自己的暴力来实现内在和平与世界和平的。
尝试在内心同理他人的行为一个病患家属向我诉说了他的遭遇。
一般病人手术后一个星期就要开始吃饭。我爸爸现在20多天没吃饭了。一边是医生不断向我施加压力,要我劝他吃饭;另一边是爸爸坚决不配合,我实在没办法了。我甚至指责他,我说,爸爸,药难道不比饭难吃吗?后来我用更加激烈的言语攻击他,或者攻击我自己。后来想想,他生病了,我为什么还去攻击他,还让他不开心呢?都说做孝子,最大的难是“色难”,我不仅不孝顺他,还给他脸色看,出言不逊……我真的特别痛苦。
首先,如同前文所述一样,我去倾听他,看到他痛苦背后的需要——轻松和对爸爸的爱。
当他和这两个需要建立连接后,他看到了自己的美好,平静下来,他想和爸爸好好谈谈。
我让他从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方面,尽可能在内心同理爸爸的行为(本章最后有同理他人的练习),做完这一步再去跟爸爸交流。
他根据我的要求,说了下面三条:当你听到我不断催促你吃饭时,你是不是感到很难过,因为你也需要尊重,所以你是不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能够尊重你吃饭的意愿。
当你想到我和医生都在指责你拒绝吃饭时,你是不是感到很生气,因为你也需要自主,所以你是不是希望可以自主做决定,包括生死的选择,你是不是希望我可以尊重你的自主决定。
当你想到和看到我不断筹钱为你治病的时候,你是不是感到很自责,因为你也看重对我的关爱,所以你是不是希望可以放弃康复,来为我的生活减轻负担。
说完这些,他的眼眶里满是泪水,对爸爸的看法变了。
之后他去跟爸爸沟通,彼此交流了很多。父子情意相通,不久爸爸就吃饭了,并且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康复出院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