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革学校的新生力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变革学校的新生力量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7.15 7.1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滨田博文|译者:张扬//黄宇//夏鹏翔

出版社华东师大

ISBN9787567592568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30680482

上书时间2023-08-2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译者序
导言 什么叫“变革学校”
    1.对于“变革学校”的思考
    2.教师能力与学校组织力
    3.解答“为了改变我校现状该怎么办?”——本书所要思考的命题
    4.本书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 迫于改革的学校
  第1章 教育改革中的学校
    1.教育改革起点——20世纪80年代
    2.临时教育审议委员会掀起改革浪潮
    3.放松管制和地方分权改革
    4.学校教育的“困难”在哪儿
    5.对学校问责的关心
    6.学校应该如何应对教育改革?
  第2章 围绕学校组织系统的改革——关注学校设置“新职位”
    1.围绕学校组织的全国性大讨论——回顾近10年来的改革历程
    2.领先于国家改革的地方举措——先进案例和对于“新职位”设置的讨论
    3.“新职位”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
第二部分 学校“组织力”和教师的主动参与
  第3章 将学校作为组织看待
    1.在某私立高中
    2.学校教师敬而远之的“学校经营学”
    3.对“学校力量”的关心不断高涨
    4.把学校当作“组织”来抓的重要意义
    5.对学校组织“力量”的期待
    6.学校产生教育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4章 如何看待学校“组织力”
    1.什么叫“组织力”
    2.如何看待学校的组织特征
    3.基于教师工作特征的再思考
    4.关于“有效学校”研究的局限性
    5.基于学校组织“不明确性”的再思考
  第5章 学校组织文化和教师主动参与
    1.在美国的一所小学里
    2.眼睛无法看到的某种力量
    3.什么叫“组织文化”
    4.区分“组织文化”和“教师文化”“学校文化”
    5.学校组织是“锅盖型”的吗?
    6.作为“网络型”组织的学校
    7.教师主动参与决定了学校的组织文化
第三部分 变革学校的实际过程
  第6章 重构教师自律与协作——中津小学的改革
    1.中津小学概况
    2.2003年时的中津小学
    3.带来改善的校本培训体系
    4.校本培训体系制度化的契机与过程
    5.总结——促进学校改善的因素
  第7章 创办社区联合运动会——胜山小学的改革
    1.胜山小学概况
    2.举办联合运动会之前胜山小学和地区之间的关系

内容摘要
 为了改变学校现状,该怎么办?
变革学校的过程是改变学校内部每一个构成要素的过程,而每一个构成要素就是每一位教师。变革学校就是促使每一位教师改变的过程。那么每一位教师都要变成什么样子才是一种理想状态呢?是让一所学校的老师们都保持思想一致、都致力于解决同一个问题吗?
现代教育的语境与背景之下,以学校内生动力为支撑、“自下而上”式的学校变革诉求正日益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关注点。《变革学校的新生力量》基于日本4所学校的具体案例,分析了在“变革学校”的实际过程中,学校各构成要素所发生的变化,追溯了变革的过程,厘清了变革成功的关键点。本书以学校管理学为视角,立足于教师能力、学校组织力与学校领导力等变革学校的关键力量,考察了通过变革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组织性要素与文化来实现学校改进的变革路径,丰富了我们对“变革学校”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感悟。

精彩内容
 第1章教育改革中的学校1.教育改革起点——20世纪80年代通过集权和一刀切而实现的平等二战后日本教育行政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地方分权”,面向有志于成为教师的教职专业教养教科书中就有上述记载。从日本宪法第8章中关于“地方自治”的类似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地方分权是战后日本社会体系的基本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大学时代通过讲义和课本学习过这些理论知识,但事实上学校教育并没有照着理论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是日本赶超超级大国美国、席卷世界经济的时代,当时,学校教育被很多国外学者视为日本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备受关注。但是,与很多来自外国的正面评价相反,大多数日本人眼中的学校是被贴着一刀切、受到严格管制等很多负面标签的。在此,本书对历史不多加以论述,而要说明的是二战后初期设置了作为服务型机构的文部省(现文部科学省),同时在各市町村。分别设立教育委员会,当时的确是形成了地方分权的教育行政制度。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地方分权教育行政制度在50年代中后期被大幅度改革,之后便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的行政制度。
在中央集权体系下,无论儿童所处地区环境的差异抑或所在家庭的贫富差距有多大,其出生后就能平等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机会得以保障。同时,学习指导要领确保学龄儿童无论居住在国内的什么地区,只要就学就都能获得内容和质量统一的教育。这一体系确保了各地方自治体在最大程度上克服了地区差异,使所有地方的学校所应配备的校舍设施设备、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分配人数和1个班级的学生数量以及教师的工资水平都达到平等。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国家统一保障少年儿童的学习内容和所受教育的质量以及他/她们就学的学校所应具备的师资和物质条件的教育体制得到确立。
2011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校长中心国际交流(TheInternationalNetworkofPrincipals'Centers)”大会,并受邀作了题为“关于日本近期教育改革动向和校长领导力”的大会发言。大会发言内容是日本中央集权教育体系改革现状,并提到了地方分权和扩大学校自制的政策正在实行,笔者强调此次改革注重加强以学校为单位的运营方式,而校长职能则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校长专业性制度亟待建立。笔者将以上发言内容用具体详实的数据展现给了听众。
进入交流环节,一位美国听众向我提出质疑:在美国人看来,国际学力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认为日本的学校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日本还有必要再继续进行教育改革吗?
会场上的与会者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的观点。这一
幕对我来讲,印象极其深刻。
对于学校教育现状所提出的疑问在与国外教育研究者的对话中,类似疑问经常会被提及。其实,在日本却恰恰相反,日本学者更多地关注芬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