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逍遥游(人生解脱的艺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逍遥游(人生解脱的艺术)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1.12 6.9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兴成

出版社重庆

ISBN9787229035877

出版时间2012-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2243303

上书时间2023-08-2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张兴成所著的《逍遥游(人生解脱的艺术)》书法与文学双重经典完美结合,印刷精美,大方雅致。第一辑被新闻出版总署选为“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之一。阅读的享受之外,通过本系列,书法爱好者特别是书法专业学生可弥补自身在书法史、美术学、文史知识方面的不足;文学爱好者则得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普通读者也能因此丰富学识,提高品味,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目录
庄子:一个穷得只剩下逍遥的人
人生解脱的艺术:庄子《逍遥游》解
  逍遥之境:大与小的自由
  逍遥之本:无名、无功、无己
  逍遥之用:做一个“无用”的人
庄子《逍遥游》注译
经典书法:傅山小楷《逍遥游》
  觚觚拐拐自有性:傅山的生平与人格
  遗民心境与政治反省:小楷《逍遥游》的时代背景和心理基调
  政治与美学:小楷《逍遥游》解析
  1.人品与书品:从赵孟颊到颜真卿
  2.古拙美:宁拙毋巧
  3.丑怪美:宁丑毋媚
  4.残缺美:宁支离毋轻滑
  5.自然美:宁直率毋安排
  6.对抗还是和解?:对“四宁四毋”书学观的反思
  文化大于政治:傅山对赵孟颊评价的转变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张兴成所著的《逍遥游(人生解脱的艺术)》内容简介:每一位书法名家都有其代表作品,这些代表作也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美文。市面上将之作为字帖出版的多,从文史价值与书法史角度赏析的却近乎于零。故作为文学爱好者,只能从铅字里欣赏文章的精彩;作为书法爱好者,又往往只看到图片中书家的风范,忽略了文章本身。
《千古绝唱》系列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以作品图版代替死板的铅字,配以精心写就的解析与背景资料,采用舒心悦目的版式,将书法与文章的魅力同时呈现给读者。
本册为《千古绝唱》之《逍遥游(人生解脱的艺术)》。图版精致、行文生动。

精彩内容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1813—1855)在《致死的疾病》中写了这样一
个寓言:一位思想者建立了一座庞大恢弘、包罗万象、囊括古今的精神宫殿,然而,假如我们考察他的个人生活,会发现一个可怕而可笑的事实,思想家本人并不居住在这座恢弘、高大的宫殿之中,而是住在旁边的小棚子里,或在一个狗窝里,或至多住在看门人的房子里。可见,所谓思想者,就是那些并不惧怕生活在幻想,甚至必须生活在幻想之中的人。
克尔凯郭尔的寓言是讽刺那些宁愿生活在自我欺骗的感性世界的人们,但它却让我们联想到庄子,庄子的生活状态就有点像克氏笔下的思想者,住在“穷闾厄巷”(贫民窟),却大谈令人神往的逍遥、养生之道。难道说庄子也是一个教导我们生活在谎言和幻想中的思想家?不是有人说他是精神胜利法的发明者,阿Q精神的祖师爷吗?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蒙,一说在今河南商丘附近,一说蒙属楚地,即今安徽蒙城,等等。),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庄子大体上生活在公元前375年至前275年之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做过漆园一地的小吏。有人认为他不过是掌管漆树园或漆器制作之类的小事,甚至后来连这种俸禄极低的小吏也没做了。从《庄子》中的描述来看,他过着贫穷拮据的生活,靠织麻鞋为生,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衣服和用麻绳绑着的破鞋。庄子一家常常饿肚子,由于营养不良,有人讽刺他“槁项黄馘”——脖子细长,面黄肌瘦,像干枯的树枝一样。(《庄子·列御寇》)穷而受辱,亦是常事。有一次他去向监河侯借米,没想到人家推诿说,“好啊,等我收了采地的税金,我就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子只好自我解嘲地回答,“我昨天在来时的路上,碰到一条快要干死的鲫鱼,鱼说,你有斗升的水救活我吗?我说,等我游历吴越时引西江之水来救你,好吗?鱼
说,那你到时直接到干鱼市场上去找我吧!”。(《庄子·外物》)或许我们会说,庄子真可怜,穷得只剩下逍遥了,就如同有的人说他富得只剩下钱了一样!但这两种人有着天渊之别,差别不在钱的多少,而在快乐、自由的多少。当一个人富得只剩下钱时,就意味着他的人生全部被金钱占据,健康、快乐、幸福和自由自在这些更重要的东西被挤走了;而当一个人穷得只剩下逍遥时,夫复何求?逍遥就是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天马行空,逍遥就是断尽烦恼,无碍解脱。相比之下,做一个逍遥的穷人不比做一个只剩下钱的富人幸福得多吗?
庄子不是因为贫穷而不得不穷开心,自我安慰,用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而是为了追求逍遥的人生,主动选择物质上的清贫,所以庄子与阿Q不一
样。阿Q因为物质世界的贫困,导致精神世界的加倍贫乏和扭曲,用精神去意淫、占有和攫取,除了怨恨、滑稽和可怜之外,阿Q可谓彻底的穷人。而庄子的心灵世界表现出来的是高傲、自信、幽默和智慧,是洞穿了人世本质之后的超迈与达观,不为轩冕肆志,不因穷约趋俗,不趋利以累形,不去性而从心,他的精神世界极其富足,根本不需要寻找外在的补偿。所以,庄子“贫”,但不“困”,贫是身体、物质上的穷,困是精神上的穷,“穷人”不一定是指无钱无地位无财产的人,真正的穷人是指精神上没有追求或走投无路的人——这就是“困”。有一次,庄子穿着粗衣破鞋去见魏王,魏王说:“先生你看起来怎么这样疲困(惫)呢?”庄子回答道:“我是贫穷,并非疲困!读书人有理想得不到施行,那叫做疲困。烂衣破鞋,这是贫穷,而非疲困。这就是所谓的生不逢时啊!猿猴栖息在大树上时,攀枝跳跃,自得其乐,即便是像后羿、蓬蒙这样的神射手也拿他没办法;但是一旦堕入荆棘丛中,即便小心翼翼,还是无法灵活自如施展其才能呀!处在一个昏君乱相的时代,要想不疲困,怎么可能呢?”(《庄子·山木》)这让人想起其中的另一个著名故事,孔子死后,其弟子原宪(字子思)沦落草泽,居于陋巷,衣不蔽体,环境萧然,却日日端坐弦歌。此时已身为卫相、显赫一时的子贡,“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闾”,去见子思,看到衣衫褴褛的子思,子贡鄙夷地问道:“先生病了吗?”子思回答道:“我听说没有钱财的人叫做贫,学了大道却不能施行的人叫做病。我原宪,是贫而已,非病也!”子贡听了,羞愧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庄子·让王》、《史记·仲尼
弟子列传》)与庄子一样,在子思看来,贫不是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困”与“病”,子思和庄子虽然是“贫者”,却非“病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区分什么是真正的贫穷和富有,健康与疾病,都是在追求物质上的富有,而往往忽略了精神上的穷困,最后即便成为了物质上的富人,却沦落为精神上的穷人和病人。庄子不是理想得不到施行,心里郁闷,精神困顿的“穷人”,而是身怀惊世之才,却宁愿住在贫民窟,像一只拖着尾巴在烂泥里打滚的乌龟一样的“自由人”——得大自在的人,他拒绝出仕,鄙弃荣华富贵和权势名利,不为物欲所困,追求“一丘一壑养生主,听风听水逍遥游”的生活。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期的雅典,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正在和他的学生们一边散步一边探讨着各种学问,因为这种自由而洒脱的教学方式,他们被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没有直接讨论什么叫“逍遥”,但他探讨了什么是人生的幸福,他认为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最高目的,“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选取,而永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后的。看起来,只有这个东西才有资格作为幸福,我们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自足”就是“无待而有”。在庄子那里,幸福的人生就是逍遥的人生,而且逍遥与幸福一样,是自足而无所待的,幸福、逍遥与金钱、名誉、权力、地位和物欲是否满足无关。人生所“待”者越多,自由与快乐就越少。或许,大多数人都会说,金钱、名誉、权力、地位和丰富的物质是幸福、逍遥不可或缺的前提,没有这些,我们拿什
么去逍遥?诸位,这是“消费”而不是“逍遥”!表面上看,“消费”是用金钱去交换物质,实际上消费是以物质的满足来取代精神的快乐。P2-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