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抱躁郁:躁郁接线员的救助之旅
  • 拥抱躁郁:躁郁接线员的救助之旅
  • 拥抱躁郁:躁郁接线员的救助之旅
  • 拥抱躁郁:躁郁接线员的救助之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拥抱躁郁:躁郁接线员的救助之旅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7.2 4.6折 59 全新

库存5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 坂口恭平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

ISBN9787504699886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1745114

上书时间2023-08-2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日]坂口恭平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建筑学科。是建筑师、作家、画家、舞蹈家、歌唱家。他被诊断为躁郁症后,在积极面对生活的同时为躁郁症患者开通了“生命热线”,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帮助了20000多名患者,收获了很多好评。著作有《住东京的0日元住宅,用0日元生活》(河出文库)、《隅田川的爱迪生》(幻冬舍文库)、《东京一坪遗产》(春秋社)、《从零开始的都市狩猎采集生活》(太田出版)等。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躁郁症是一种体质
第二章 躁郁人必备的答话技巧
第三章 察觉到对方不善就请立即离开
第四章 吐槽毫无意义的努力的技巧
第五章 “我要开始编故事了”
第六章 问自己“想干什么”
第七章 抑郁的奥义一:抑郁为何让你毫无好奇心
第八章 抑郁的奥义二:舒爽源自心肺
第九章 抑郁的奥义三:把自我否定关进引号
第十章 降低自杀率的方法
第十一章 不因他人一言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十二章 保留孤独,坚持广泛多样的交往
第十三章 变成“躁郁超人”的秘诀
第十四章 躁郁人的工作经历
第十五章 写给与众不同的你

内容摘要
什么是躁郁症?躁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但这个词听起来太深奥,你可能无法理解自己到底患了什么病,叫躁郁症反而好理解多了。躁郁症并非是一种突发性疾病,患了躁郁症以后,人会先躁狂,然后抑郁,躁狂和抑郁反复交替出现。
作者在31岁时被诊断为躁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本书记录了作者这15年里与躁郁症共处的点点滴滴。另外,为了帮助其他躁郁症患者,作者开通了“生命热线”,免费提供咨询服务。
作为一个躁郁症患者,作者是如何在因情绪的激烈起伏而感到痛苦中找到轻松生活的技巧的呢?躁郁症患者的身份带给了他什么样的困扰与帮助?他是如何面对自我否定的情绪的?如何做才能利用躁郁能量让自己变得更强呢?他又为躁郁症患者们做了些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了解答。

主编推荐
1.这是一本写给所有躁郁症患者的生活指南,作为一名躁郁症患者,如何在强烈的情绪起伏中获得轻松生活的技巧?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了解答。2.本书记录了作者15年里与躁郁症共处的点点滴滴,为了帮助其他躁郁症患者,作者开通了“生命热线”,免费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了20000多名患者,收获了很多好评。3.上一秒还是情绪高涨、精力充沛,下一秒已然情绪低落、丧失兴致。躁狂与抑郁状态经常反复、交替、不规律地出现。请跟随作者一起探索并习得一些技能,发挥躁郁能量,过上健康的生活。

精彩内容
推荐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被躁郁症所困扰。我是这么形容自己的:清醒冷静的状态下,我是师北宸;非清醒冷静的状态下,我的体内有两个小人——一个是孙悟空,另一个是贾宝玉。再之后我又有变化:非清醒冷静的状态下,我体内的两个小人分别是樱木花道和贾宝玉。
躁狂的时候我是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想破坏一切,想打碎一切;当我变成樱木花道时,我的大脑“下线”,变得中二、呆滞、冲动、迟钝。抑郁的时候我往往是多愁善感的贾宝玉,我为女人哭、为朋友哭、为家人哭、为事业哭。一件特别小的事,别人只会难过一瞬间,而我会难过1小时,甚至5小时。
为了探索和了解自己,我研究了很多领域的知识。MBTI、九型人格、占星、命理、DISC……后来我看了《高敏感是一种天赋》,发现书里的大部分描述都与自己的状态类似。后来我又看到了《拥抱躁郁》这本书,看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有一点感动。我发现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症状,80%以上都与我相符。
我曾经咨询过心理医生和心理学专家,他们中有人说我这不是病,因为达不到医学上的确诊标准。后来我和一位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同时也是十多年的好朋友聊起我的一些症状时,她敏锐地说:“你这是不是得了双相(情感障碍)?”那一刻我被温暖到了。是啊,我一直怀疑自己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即躁郁症)。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我的症状非常符合双相情感障碍。但我又不敢确信。听到朋友说出来的那一刻,我感到非常温暖,终于有人理解了我。
可是,为什么又有专家说这不是“病”呢?
直到翻开《拥抱躁郁》的第一章,我懂了,第一章的开头是这么写的:与其说躁郁症是一种病,不如说它是一种体质。这句话太打动我了。我也一直觉得躁郁症是一种体质。就像有些人特别怕冷,有些人对花粉过敏,有些人对动物毛过敏,这些都是体质,可能一辈子都很难治好。但了解了自己的体质后,人们就可以通过不接触“过敏源”来让自己好过一点。比如我有鼻炎,2008年到2020年我都在北京生活。有很长一段时间北京的雾霾严重,而且我还养了猫,每到冬天和春天,我就打喷嚏打个不停。我吃了无数种药都没有治好鼻炎,直到后来我搬离北京到了深圳,鼻炎一下子就好了。深圳的空气好,我也没再养猫。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意识到:我以前明明有鼻炎,怎么突然就好了?
直到有一天,我们团队去厦门团建。我推门走进一家猫咖,就在推开门的那一瞬间,我立刻打了一个喷嚏,而且我敏锐地意识到,我打喷嚏是因为接触到了猫毛以及猫在上蹿下跳时空气中飞扬的粉尘。我看着阳光下的粉尘,又接连打了两个喷嚏。
碰到了过敏源,我的鼻炎又犯了。我的鼻炎可能一辈子都治不好,但只要不碰到过敏源,我就感受不到我有鼻炎。当我在朋友圈发布跟躁郁症相关的内容时,有不少人回复说他们也有这样的症状。有些人是确诊了,而有些人只是自己发现有这样的症状。有一句话叫“看到即消融”,你不确认自己是谁时,你特别担心害怕,就好像你蒙着眼睛骑在了某种动物身上,如果你完全没看过、没感受过这种动物,你便不知道你骑着的是马、大象、骆驼,或者干脆只是一辆摩托车。当你足够了解自己骑的动物是什么以及有何习性之后,你才可以开始学习如何熟悉它、适应它、驾驭它。
有一本书叫《象与骑象人》,这本书里写道:人的心理是由独立运作的部分联合组成的,有时候,它们意见相左,各行其是。有些人的“大象”,被叫作自恋型人格障碍,比如乔布斯、拿破仑、特朗普;有些人的“大象”,被叫作精神分裂,比如著名数学家约翰·纳什;而像我这种人的“大象”,则被叫作躁郁症。躁郁症又被称为“天才病”,我安慰自己,我有着和天才一样的体质,我有着和天才一样的天赋。凡·高、贝多芬、丘吉尔都是躁郁症患者。
在关于躁郁的解释里,我看过一篇报道是这么写的:很多人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抑郁又焦虑,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双相指的是抑郁与躁狂。由于情绪的突然波动,常常造成患者由“天堂”到“地狱”的感觉转变。对他们来说,世界就是一台时不时启动的跳楼机,大脑永远在躁狂和抑郁的两极间流窜。也许上一秒身体里还膨胀着能量,无数想法迸发出创意的火花,下一秒就跌落绝望的深渊,这就是绝大多数患者的感受。
就像电子摇滚乐队大波浪乐队的主唱李剑说的:“我在社交生活中表现得与他人无异,但内心却无时无刻不承受着抑郁的折磨。我时常感到孤独、无力、绝望,像是顶着一张蓝色的脸行走在宇宙的边缘。我无法求救,无法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真实感受,无法展现自己内心那张蓝色的脸。”双相情感障碍就是这样一种给人不断带来心境起伏的精神障碍,既有抑郁低落的一面,又有躁狂的一面。
大波浪乐队参加了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第一季,在节目中他们表演了一首NoSuchDisease(没有这个病),这首歌表达的就是躁郁症病人和医生的对话。
李剑说:“我是一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只是觉得自己高兴起来的时候比正常人更加高兴,而失落悲伤的时候几乎不想再继续活下去。”躁狂发作时常常表现出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异常充沛等行为状态,抑郁发作时则会出现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患者的情绪不稳定,高涨和低落反复交替,甚至是不规则地出现,像极了电压不稳定时忽明忽暗的灯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典型的躁郁症是什么状态呢?《杭州日报》上刊登过一位患有躁郁症的翻译家金晓宇的故事。许多时候我写作时也和他是一样的状态,有一次读完《超级符号原理》,我写了一篇读后感准备与读者分享,我3天写了2.8万字,其中有1.8万字是1天内写完的。我写完的时候吓了一跳,怎么能写这么多?
2022年大年三十的午饭前,我一上午写了9000多字。当时我还发了一条朋友圈:6点半起来,出去吃了一碗米线,中途跟朋友聊了半小时。其他时间我都在连续不断地写,一上午写了近万字。我的表达欲完全是由身体驱动、本能驱动的。感谢最近身边的所有人和所有事,我又能写了。早上在书房面对着苍山,看着它从全黑到一点点亮起来,自己从书房再到门口露台边晒着太阳边写作,这是完全的心流,而且一点儿也不累。如果是以前,连续写这么久,我会累得跟爬了一座山似的,身心全被掏空,而现在写完,我的精力和体力一切都正常。在对的状态里,在自己的本性里,做事不应该那么费力的。
那天下午我又写了两三千字。虽然我说自己“没被掏空,精力和体力一切正常”,但那只是身体的假象。因为第二天起来的时候我才感觉到疲惫,休息了大半天我才缓了过来。有一位朋友跟我约饭,我没去,因为我没有力气说话了,而且第二天晚上我就陷入低落、沮丧甚至抑郁的情绪里。他接二连三地约我,最后我实在推脱不了,只能硬着头皮赴约。整场饭局我都在不断对抗、攻击,她说的每句话我几乎都要反驳。攻击完对方之后,我对她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拒绝你了吧?”抑郁的时候我还会不断自我攻击,脑袋里的孙悟空会跳出来。每一个念头出现时,我的大脑里同时就会出现一个反对的声音。对“躁郁人”(《拥抱躁郁》中用的词,我很喜欢这个词,正如前文所说,与其说躁郁是一种病,不如说是一种体质)来说,躁狂的时候对身体消耗极大,抑郁的时候依然在消耗,因为自己在不断PUA自己。
我还看到过对躁郁症非常精准的描述,是这么描写的:对于躁郁症患者来说,世界就是一台不时启动的跳楼机,大脑永远在躁狂和抑郁的两极中流窜。也许上一秒身体里还膨胀着能量,无数想法迸发出创意的火花,下一秒就跌落绝望的深渊,同时体验着“冰”与“火”交融的世界,这就是绝大多数患者的感受。如果说抑郁症就像一条黑狗,那么双相情感障碍者的头脑里不光有黑狗,还有一条狂暴的火龙。
回到《拥抱躁郁》这本书,我为什么要推荐它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如我一开始所说的,书里80%以上的描述与我一模一样。书中说道:躁郁人心灵柔软,所以大多数躁郁人很容易受伤。他们特有的圆融至极的人际关系是患有躁郁症的证据。这句话正中我的心坎。我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即使是一件特别小的事情。周围的朋友、家人无意中说的话,我也会难过很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办法告诉别人我的感受。但是当我看到相关的电影、综艺、图书时,看到别人呈现和描述类似的经历时,我又会难过得不行。
有一次,我请一对吃素的母女来我家吃饭。我跟我爸强调她们吃素,记得单独做几道素菜给她们吃。吃饭的时候,一道青菜快被吃完了,她们夸这道青菜很好吃。女孩问:“叔叔,你是怎么做这道菜的?”我爸(有些得意地)说:“我做那道素火锅,放的是植物油;但是我做这道青菜的时候放的是猪油,用猪油,菜就香了。”听到“猪油”的那一刻,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爸还在接着说:“猪油啊……”(后面我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我用家乡话小声嘀咕着说:“爸,别再提猪油了。”本来我特别高兴。因为这位朋友我约了好多次,但从“猪油”两个字开始,我全程绷着脸。我想控制自己,但我无论怎么样都无法控制。后面的大半个小时,我说的话不超过5句。我知道自己有情绪,可是我完全控制不了自己。当时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让自己少说话。相比我不断攻击别人,这是对别人伤害最小的方式。
吃完饭后,我与女朋友小曼一起散步。我一路沉默,小曼不断安慰我。我和她说:“给我一点时间,我慢慢消化。我现在非常难受,我很痛,我想控制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但是我做不到。我能做的就是和大黑狗在一起。你陪我们一起,可以吗?”得到肯定的反馈后,我说:“谢谢,谢谢你……”回到家后,她依旧陪着我直到我的情绪逐渐好转。
这一件小事让我难受了一个多小时。那只大黑狗就在我的体内,而我对它无可奈何。在听到“猪油”的那一瞬间,我是有一点生气的,生气的情绪大概维持了一秒,之后的那一个多小时里,全是难过的情绪。其实那次吃饭的时候我注意到了,父母很快就吃完饭离开了饭桌,而以往他们都会与客人多聊几句,但这一次他们离得远远的。其实我早已感受到他们不喜欢这个氛围。因为饭桌上其他人都在谈论他们不感兴趣的事。
等情绪过后,我觉得有必要跟爸爸沟通一下,于是我编了一条信息发给他:爸,今晚听到你说蔬菜里放了猪油,我特别不舒服,一晚上我的心情都不好。我们邀请他们来家里吃饭,却没有足够尊重他们的习惯。你们每天为我做饭、收拾东西,都特别辛苦,我也没太多时间陪你们、照顾你们。但凡不是必要的饭局,我都会推掉,希望尽可能回来和你们吃饭。和一些比较熟悉的朋友我也会尽量约在家里吃,他们还能和你们聊聊天,我也会特别开心。阿卓(今晚那个小姑娘)是我来大理的时候认识的很好的朋友,她总听我说你做菜的手艺很好,一直问能不能来家里吃饭,一开始妈妈说火锅里是骨头汤(其实不是,她记错了),后来你又说那盘菜用的是猪油,我一下子就很难受。我很感谢也很庆幸有你们的照顾,但我觉得还是要和你们沟通一下我很难受。
第二天,爸妈约我聊天。其实我有些回避,但我还是得和他们聊,碰到问题的确要正面沟通。爸爸说:“我年纪大了,有时候考虑不周,这不是我的本意。你也知道,我和你妈妈对你们说的事情并不太感兴趣。”我全程都在听,我也非常难过。因为除了为朋友前一天晚上吃了猪油炒的菜难过,我同时难过的是,我也完全理解我爸。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没意识到。他没法留意到所有的细节。我为什么会回避和他的谈话呢?因为我感受到了太多的爱。很多人家庭不幸福,是因为家人总在争论对错,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爱就是,我不认同你,但我会为了你去做我不认同的事。我听的时候面无表情,但当我和小曼聊到这个细节的时候,却哭得伤心不已。
在《拥抱躁郁》中有这么一段话来描述躁郁人:我的心是敞开的,不,甚至可以说我的心已经暴露在了身体外,所以我瞬间便可以他人融为一体。我与他人的边界模糊不清,甚至从来没有存在过边界。别人遇到的问题,我听着听着,就突然变成自己的问题了,或者也可以说我和他的心瞬间融为了一体,我变成了他。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叫《亲密关系》,里面把孩子的依恋类型划分为回避型、焦虑型等。我在读那本书的时候发现自己属于高回避型依恋。当我看到《拥抱躁郁》时,我才理解我其实不是回避型依恋,我只是太敏感、太脆弱,我知道某些事情会让我极度伤心,我的身体承受不住,我只能“躲”过去。我不想跟爸爸沟通,因为我知道他会说什么话,而我知道他说的那些话会让我脆弱不堪、破碎不堪。
这其实是抑郁的能量、抑郁的色彩。当躁狂发作的时候,你又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比如有一次我去跑步,本来只想跑5千米,结果越跑越兴奋,跑完5千米后,我就想要不再跑5千米吧,而跑到10千米的时候我又想要不再试试5千米吧,于是一口气跑了15千米。
结果第二天,本来7点要起来出门,我硬是挣扎到12点才起床。一方面我把腰给跑伤了,另一方面我的心情低落抑郁。后来我歇了一个月,身体才恢复过来。
躁狂之后是无尽的抑郁。躁狂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是超人。我在刚创业的时候,不断高喊:“我是天才!”“我太厉害了!”一开始同事很惊诧,后来他们都习以为常了。
有一次与阿里巴巴合作,我在阿里巴巴的办公园区附近住了一段时间。在微信群里跟前合伙人聊天时,她觉得自己斗志满满,因为我传递给她的能量特别强烈。一周后,她从深圳飞到杭州,在会议室里打算与我开会,却发现我一直瘫坐在椅子上,显得很没有力气,我也不说话,只听音乐、睡觉。
她说:“远程会议的时候以为你斗志满满,我很兴奋。怎么一见面你就变成这样子了?”她不知道的是,这才是我的常态。
我统计过,躁狂的时候,我半天能写一万多字;抑郁的时候,我三天说不了十句话。我的一位前女友完全理解不了我为什么三天不联系她。这种事情其实发生过不止一次,在刚和她确认恋爱关系时,我就连续三天没联系她。她问我为什么会那样?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那样,我只知道自己没有力气去联系她。
好莱坞著名影星安妮·海瑟薇出演过一部美剧《摩登爱情》(ModernLove),影片里她所饰演的角色莱克西(Lexi)就是一位躁郁人。
某一天,莱克西突然不想起床了,并连续在床上躺了21天。这是她躁郁症的首次发作,这次是以抑郁发作为主。当躁狂发作时,她则充满活力,不需要休息。在情绪、认知、动机、身体等各方面都积极、有活力,以及对异性有特别强的吸引力。她精心打扮,穿着明艳、闪亮、时髦的衣服逛超市。她心情荡漾,觉得周围的人都像她一样非常兴奋。而当她抑郁发作时,在情绪、认知、动机、身体等方面则表现出“消极、缺乏活力”的特点。她不想出门,不想接电话,不想说话。她穿着随意,不打扮。和男友约会时她则表现得敷衍、勉强、心不在焉。男友看到她前后表现出那么大的差异,甚至问她:“你是不是有个双胞胎姐妹?”我常常觉得自己像变色龙,因为我好像能理解好多人,甚至能理解所有人。我看电影时,看到立场相左的两个人不得不反目为仇时,我总会伤心难过得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情感上是好朋友、好兄弟,可是人各有志不得不各走各路甚至因此反目为仇,我为他们的情谊而感伤。
很多人在碰到生活、事业选择上的问题时,都会来请教我。一开始我特别为难,后来我的做法非常简单:永远站在对方的立场,从最有利于对方利益的角度出发,给予对方支持。
躁郁人的特点是常常没有自我,他感受到的全都是别人。从好的角度来看,躁郁人可以完全共情、理解别人。他们可以做艺术创作、营销以及服务类工作。
很多客户信任我,他们甚至会把过去二三十年都不愿意跟别人讲的秘密一股脑儿都和我讲。躁郁很多时候对我来讲是一种诅咒,同时它又是老天赐予我的礼物。王小波有一本书叫《爱你就像爱生命》,如果让我对躁郁的经历说一句话,那就像王小波的书名一样:爱你就像爱生命。
最后,我想用《拥抱躁郁》中的一句话当作这篇序的结尾:如果你明白了躁郁症症状只是体质导致的,那么你便可以毫不动摇、心平气和地应对它了。
希望每个躁郁人都能将躁郁转化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大理数学游民中心筹办人、创始人,个人品牌教练,资深企业品牌营销咨询师,畅销书作者师北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