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历史借智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向历史借智慧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40.62 5.4折 7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立华|责编:张明华

出版社华文

ISBN9787507554410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5元

货号31638900

上书时间2023-08-2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立华,编审,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国学台主讲嘉宾。主要从事国学研究、智慧教育研究等。曾在中学、大学任教二十多年,从事出版工作以来,先后任杂志社总编、主编和出版社文史哲事业部主任、传统文化编辑部主任。独立撰写的著述十余种,独立整理校释的古籍数十种,主编及合撰的图书百余种。在《中华读书报》《解放日报》《文史知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文史哲》《中学语文教学》等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百余篇。
另在《人民日报》、《中国图书商报》、新华网、光明网、上观网、澎湃网、今日头条和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国学台、吉林卫视、深圳卫视等媒体做过多次文化访谈和讲座。

目录
“脑袋进水”的幽默智慧
——测测你的智慧思辨力
一、到底谁会去洗澡?
二、机智幽默的侯白
三、如何从数百尺深坑中出来
殷纣王继位的合法性
——关于嫡庶的智慧思辨
一、同父同母 何分嫡庶
二、嫡庶之辩 另有原因
三、嫡庶之辩 如何推翻
受命俯首以粥糊口的上卿
——孔子七世祖正考父的恭俭智慧
一、孔子十世祖传位于弟
二、孔子七世祖校订《商颂》
三、孔子七世祖辅政三代
是美人之祸,还是政治阴谋?
——孔子六世祖孔父嘉被杀的真正原因
一、穆公立侄 为报兄恩
二、殇公即位 连年战乱
三、太宰弑君 孔父被杀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孔子祖先逃亡鲁国的前前后后
一、孔子的祖先何时逃亡鲁国?
二、孔子曾祖父为鲁国防大夫
三、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屡立战功
伟大的祷告与圣人的诞生
——孔子父母“野合”婚姻的智慧
一、叔梁纥的求婚与繁琐的士婚礼
二、“野合”的婚礼与虔诚的祷告
三、孔子的诞辰与教师的节日
孔子少年时的悲惨遭遇
——“大夫”之子为何成了草根一族
一、三岁丧父 自幼好礼
二、孔子厝母 智寻父墓
三、孔子赴宴 阳虎拒之
以怒疗恶疾病愈烹良医
——医哲文挚与暴君湣王
一、哲人名医 难治怪病
二、齐王病愈 烹杀良医
三、抽筋悬梁 罪有应得
韩信报恩报德的智慧
——兼正“蓐食”“百钱”之误解
一、韩信蹭饭 亭长蓐食
二、张解“蓐食” 王氏质疑
三、晨炊蓐食 班马“笔”较
四、封王归来 赐钱亭长
千金增陵择地厝母
——韩信的知恩图报与远大志向
一、漂母饭信 不望回报
二、投金增陵 报答漂母

内容摘要
《向历史借智慧》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中选取故事材料,时间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内容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用智慧研训的方法进行创新阐释,通过对古代智慧故事的智慧解读,来提高读者的思辨力和创造力,增益读者的智慧。所谓智慧解读,就是对古代智慧做出独具慧眼的深入浅出的解读,就是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成一家之言。目的是使读者通过一个故事,读懂一段历史,了解一段文明;汲取一些教训,获得一些经验;享受一些美感,接受一些教育;明白一些道理,增长一些智慧,从而达到读史明智的效果。

主编推荐
这是一部用思辨契悟的方法来解读历史故事的书,是通过启迪训练来增益读者智慧的书。

精彩内容
读史明智的前提与方法——《向历史借智慧》序言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英国政治家斯迈尔斯说:“培根的书比任何其他的书更能让人修身养性”“他教会我们如何获得成功,如何造就伟大”(《自助力》)。
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有一句几乎尽人皆知的著名格言,那就是“读史使人明智”。
一、读史明智的四大前提其实,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这句格言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读史使人明智是有前提条件的。概括来说,读史明智有四大前提,那就是:必须读真实的历史必须读全面的历史必须能够读懂历史必须具有“腾空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前提,读史就未必能够明智,有时反倒会越读越傻,甚至愚不可及。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虽然孟子所说的“书”指的是《尚书》,但却有广泛的真理性。如果你读的历史是虚假的历史,那你只能上当受骗;如果你读的历史是片面的历史,那你就会偏执一端;如果你读不懂历史却自以为读懂了,那你就会自欺欺人。如此读史,非但不能明智,反而会越读越愚蠢。如果你读史没有“腾空能力”,那你就读不出字面背后的意义。这就好比说游泳可以健身,但前提是你必须会游泳,否则不仅不能健身,还可能会呛水,甚至溺水。
鲁迅先生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华盖集·忽然想到·四》)中国现代真正读懂中国历史的人为数不多,鲁迅先生是其中的一个。他通过笔下的狂人说: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呐喊·狂人日记·三》)中国历代史书都没有说哪个封建王朝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只有鲁迅先生读出来了,这就是读史的“腾空能力”。
再比如,韩信和陈平都有非凡的才能,都是弃楚投汉,可是刘邦对这两人的信任却截然不同。
韩信初到汉军时并未引起重视,滕公夏侯婴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却“未之奇也”,并不觉得韩信有什么了不起。丞相萧何对韩信的才能十分震惊,多次向刘邦举荐,但刘邦却一点也不“感冒”。直到韩信假逃亡,被萧何月夜追回,又向刘邦苦苦推荐,刘邦这才勉强答应拜韩信为大将。
陈平就不同了,他到了汉军,通过魏无知得到刘邦的召见。魏无知的地位和影响,根本无法与夏侯婴、萧何相比,可是刘邦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并且让他做参乘,就是在刘邦的车右边陪乘,掌管护军军务。众将都喧哗起来,说:“大王得到楚国的逃兵刚一天,还不知道他本领的高低,就跟他同乘一辆车子,还反过来让他监督我们这些老将!”刘邦听到这些议论,反而越发宠幸陈平。
两人的遭遇如此大相径庭,这背后一定有深层的原因,但各种史料都没有交代,也没有可供推理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想得出合情合理的结论,那就只有靠“腾空能力”了。如此说来,所谓读史的“腾空能力”,实际上就是悬揣合于事实的能力,就是一种超强的分析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契悟能力。
二、读史与明智相辅相成读史与明智是相辅相成的:读史使人明智,而明智的人更爱读史。不明智的人因为读不懂史,所以也就不愿意读史,他们更喜欢电视剧。这样一来,明明是记录的真历史,他们却决不相信;明明是编造的假历史,他们却深信不疑。长此以往,则智者越来越智慧,愚者越来越愚蠢。
所谓明智就是聪明有智慧,那什么是智慧呢?智就是思辨力,慧就是契悟力。但并不是随便什么思辨契悟都可以称得上智慧,譬如阴谋诡计厚黑学就不是智慧,因为智慧是有价值取向的。智慧的思辨契悟对象是道德,道就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德就是人类文明的轨范,智慧就是对宇宙万物规律和人类文明轨范的思辨力与契悟力。
简而言之,智慧就是一般辞书所说的“分析、判断、创造、思考的能力”(《国语辞典》),就是“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现代汉语词典》)。“分析判断”的能力就是思辨力,“发明创造的能力”就是契悟力。
思辨力和契悟力是智慧的双翼,提高思辨力的方法在于科学持久的思辨训练,增强契悟力的方法在于灵感的触发点拨。思辨力只能从思辨训练中获得。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思辨就没有智慧,拒绝思辨就是拒绝智慧。
光知道抄别人作业答案而不会思考的学生,绝对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霸!光知道阅读前人的智慧故事而不会思辨的人,绝对不会成为明智的人!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韩信在项羽麾下整整二十个月,两头算有三年的时间,一直就是个执戟郎中。他曾屡次上书献计献策,而且范增还多次举荐他,可是项羽自视甚高,刚愎自用,根本就瞧不起韩信。这就是既无知人之智,也无自知之明。
韩信弃楚投汉,夏侯婴与萧何一眼就看出了韩信有大将之才,因此屡次向刘邦举荐,刘邦却犹豫不决。直到韩信“佯走”,萧何月夜追回韩信,又见到了张良的角书,刘邦这才重用韩信为大将。
最终结果是,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坐了天下,这就是明智与不明智的区别。
《向历史借智慧》是对历史智慧的借鉴升华,而不是历史智慧的复制粘贴。借智慧不是抄智慧,智慧是抄不得的。俗话说:“教的曲儿唱不得。”因为青年男女对唱山歌谈恋爱,大多是即景生情,临场发挥的,而教的现成歌曲却是死的,固定不变的,根本没办法应付千变万化的对唱,一对唱就露馅儿了。
小学课本中有一篇《曹冲称象》的课文,很多教学参考材料都说: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其实,曹冲称象的方法不仅不聪明,而且还很笨拙,既费时,又费力。
课文把曹操手下的官员描写得非常愚蠢,有的说要“砍一棵大树做秤杆”,还有的说“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有人甚至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其实,这些官员并非不知道如何称象,他们是假装不知道,以便让曹冲露脸出彩。
如果你完全相信课文所说的,认为曹冲称象很聪明,官员们都很愚蠢,那你就是抄智慧,这史你就白读了,甚至一辈子也不能明智。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