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疗愈心理学
  • 旅行疗愈心理学
  • 旅行疗愈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旅行疗愈心理学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9.56 6.6折 4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姜超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21622287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31365978

上书时间2023-08-28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旅行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

 

生命就像一朵百合花,终有凋谢的一天,然而好的旅行,就如清晨的雨露能让花儿清爽一样,能让生命丰沛充盈,旅行的本质是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感知幸福的能力。

 

我们需要在漫漫人生路上不断学习感知幸福的能力,因为没有人一出生就知道幸福是什么。

 

本书所讨论的内容是旅行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幸福的旅行不单单是走到让人感知幸福的环境中去,还需要旅行者具备感知幸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大多数时候是需要去学习的,掌握后再到生活中实践,来增强我们感知和体验幸福的能力。所以在本书中提到了许多种感受幸福的心理学技术和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幸福感和丰富人生经历。就像小孩子只有学习了父母相爱的方式之后,才能够学会去爱别人一样。

 

心理学学者柳博米尔斯基曾经提出关于幸福的模型:个体长期的幸福水平受三个主要因素控制,即遗传决定的幸福起点、与幸福有关的环境以及幸福活动的实践。

 

在这三者之中,遗传解释了幸福实现可能性的50%,生活环境解释了幸福可能性的10%,而个体所选择的积极生活解释了剩下的40%。在的权威学术杂志《自然》中发表的一篇文章揭示了我们所处环境与幸福之间的联系,作者是纽约大学的心理学系助理教授凯瑟琳·哈特利,他们研究了参与者在3—4个月的时长中的GPS定位数据,以及他们在不同地点的积极或消极情绪状态,后研究结果表明: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时,即当人们到新奇的地方时,会有更丰富的体验,他们会感到更幸福,同样,积极情绪会驱动人们更频繁地寻找这些有益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也就是说,旅行到全新的地方,会帮助人们提升积极情绪,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无论我们是出生于乡村,还是长久居于城市之中,我们自身都具有选择幸福的机会,那就是旅行。

 

本书中所提及的旅行心理学,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旅行者的心理活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云游》一书中提到,旅行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有很大的不同,作者认为传统的心理学是将特定状态下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静止的、稳定的心理,而旅行心理学更关注的是人的渴望,主要是探究人为什么不想待在原来的地方,为什么我们会披星戴月地赶往另外一个地方,旅行地点有什么样的隐含意义。

 

这是我们对于自身生命状态的追问,我们希望通过旅行来找到答案。

 

正如《云游》中所讲:在正确的时间降落在正确的地点,抓住机遇,把握当下,绝不放手——这就意味着破解了保险箱的密码,真相即呈现,在那里你将找到挚爱和幸福。

 

本书中介绍的为重要的有关幸福的理论,就是由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实现全面幸福的PERMA模型,他提出幸福是由这5个元素组成的:积极情绪、心流投入、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意义和人生成就感。

 

而我认为PERMA模型便是实现幸福的方法论,也是实现旅行幸福和疗愈的理论基础。

 

旅行疗愈心理学就是通过在旅途中学习PERMA模型实现幸福与疗愈的学科。通过学习本书中的心理学理论,和自身的旅行实践结合,通过学习的方法来获得自我的成长。

 

有效的学习方式往往不是线性的,而应该是自然循环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流动的,是有生命力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曾经提出了“体验式学习”——库伯学习圈。其中他提到学习不仅来源于经验的积累,还来源于抽象事物概念化的过程,即把对于一个问题的经验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论层面,让它形成一个系统,适用于一整套有共性的问题。

 

库伯学习圈

 

我以库伯学习圈为基础,提出了旅行学习圈,即在旅行中学习旅行心理学及PERMA模型的循环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旨在帮助人们学习感知幸福甚至创造幸福的能力。

 

旅行学习圈

 

在旅行学习圈中,学习的起点是经验和体验。所以我们先要去旅行,体验旅行中“行万里路,见世间百态”的感觉。通过旅行积累大量的原始材料(如照片、笔记等),之后对这些材料进行反思性的观察——回想、思考、反省、整合,从中得到有价值的收获或发现(如旅行实现放松的方式或旅行疗愈的方式),有时这些收获往往是抽象的,甚至是无法言说的,若是将这些想法形成一个系统,就是概念化的过程(如总结出的旅行PERMA模型),于是将这些概念化的理论再次用于生活实践,将收获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或再次旅行,以检验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以此再次体验旅行,构成一个完整的旅行体验式学习的循环。

 

在这样的学习循环中,我们会更好地学习到实现幸福的方法。这样,有关幸福的方法论就能够进入我们的认知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旅行与幸福。本书的六个章节也会依次按照PERMA模型的每个首字母所代表的元素来阐释旅行疗愈心理学的内容。

 

旅行与幸福有关,同时旅行也可以疗愈身心,在将幸福的方法论用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之后,我们会发现精神的力量会慢慢复苏。

 

后,愿读过本书的人,在旅行中能识别生活中的能与不能,在接受与改变之间觅得一处平衡之所。

 

愿你在旅行的微光当中,看到一个敢于追求幸福的自己。


【书摘与插画】

心流体验是旅途中美妙的体验

 

 绵羊先生和兔子小姐有一个冒险计划,就是在博卡拉的费瓦湖上空跳滑翔伞。

 

 在汽车开往滑翔伞项目起点的山顶的路途中,绵羊先生的双腿是颤抖的。跳滑翔伞,对于两人来说是一项旅行挑战。

 

 一切准备妥当,前方的降落点是费瓦湖,绵羊先生坐在教练前面的肚兜袋里,教练说“等风来”,居然用的是中文,于是开始助跑、起跳,绵羊先生瞬间体会到了失重的感觉。

 

 “Don’t be afraid(别害怕)”,教练大声地喊,滑翔伞开始在他的操纵下呈螺旋式上升,绵羊先生感受到自己被抛向了天空,忽上忽下。教练的肚兜袋对于绵羊先生来说,就好像妈妈的怀抱一样,任凭耳边风浪吹过,但是那种可以俯瞰整个天空之下的感受却令绵羊先生忘记了恐惧,下方的费瓦湖像不规则的蓝色水盆,静静地躺在那里,接纳着每一个从天空而来的人。

 

 旅行之后,每当绵羊先生回想起那次天空之行时,都会心情激动。

 

 绵羊先生将这段滑翔的心理状态称为“心流状态”,这正是PERMA模型中的投入(Engagement)的元素,也称为“心流”



 
 
 
 

商品简介

旅行的本质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一种活动。所谓“山水之游,可释我忧”。当我们感到疲惫时,几乎会下意识想到要去哪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以此来放松一下。

 

本书基于马丁•塞利格曼“幸福2.0”理论,借鉴多种心理疗法及理论,将其运用到旅行的体验讲述中,以此帮助旅行中的人得到疗愈。



作者简介

姜超,执业心理医生,精神医学硕士,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心理咨询师。 
著有心理学科普书籍《不焦虑不抑郁手册》,希望旅行疗愈心理学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在旅行中获得疗愈,宇宙山河浪漫,值得我们浪费时光。



目录
第一章  旅行疗愈心理学总论
  1.人为什么要去旅行?
  2.旅行与幸福的关系
  3.旅行,是一种心理疗愈的干预方式
  4.绵羊先生与兔子小姐的旅行故事
第二章  培育旅行中的积极情绪
  1.人类具有的积极力量——积极情绪
  2.在心理医生眼中——旅行是为了什么?
  3.雪域高原上的一场苏格拉底式辩论
  4.转了一圈,发现旅行原来是修行
  5.将旅行中的积极体验转化为疗愈资源
  6.创建一个旅行的积极记忆锚点
  7.一边正念旅行,一边绘制旅行幸福轮
  8.将旅行作为自我疗愈的开始
第三章  旅行幸福感往往与心流有关
  1.回归自然带来的心流体验
  2.森林旅行的疗愈力量
  3.旅行中的心理减压之术
  4.短哲的城市逃离计划
  5.旅行是对抗职业倦怠的良药
  6.山峦、骑行、民宿、漂流与热气球——旅行的幸福体验
  7.心流与成瘾的区别
第四章  旅行中如何培育亲密关系
  1.有关爱的童年旅行
  2.带着同理心去旅行
  3.在旅行中学习经营爱情的技术
  4.亲子旅行中的优势教养
  5.在旅行中尝试改变教养风格
  6.在自然空间培养孩子的优势
第五章  旅行对于生命意义的启示
  1.义工旅行带来的意义感
  2.比死亡更辽阔的是旅行
  3.人生是一场有意义的旅行
  4.博物馆之旅——探索人类族群的幸福感
  5.旅行疗愈,在于实现创伤后再成长
第六章  人为制造有成就的旅行
  1.成就感V.S挫败感,你想要哪个?
  2.旅行成就感的来源
  3.旅行中的运动处方
  4.成就感:深度工作对于旅行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摘要
 本书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了旅行与幸福的关系,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同时,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将科学循证的心理治疗方法与旅行结合起来,对在旅行中疗愈我们的心灵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我们不妨称它为“旅行心理治疗”,尤其是作者在书中结合自己在旅行中的体验和经历,让我们在阅读时能够感
同身受。

主编推荐

24张旅行疗愈卡/疗愈流程图

58张心理学知识小卡片

超值附赠

随身携带 时刻收益

行业大咖倾力推荐

南昌大学精神病学教授 袁也丰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员 张继辉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 徐勇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心理辅导中心主任 张华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