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3.23 4.8折 48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劳罕

出版社浙江人民

ISBN9787213091711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0634210

上书时间2023-08-26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承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本书是国内首部全面反映习总书记关心下姜村脱贫奔小康,并带动周边村庄走向共同富裕的“接地气冒热气”报告文学作品。作为对“三农”问题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型记者,王慧敏在多年追踪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淳安下姜村扶贫基础上,跳出下姜写下姜,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用贴近人心的语言、精彩的叙述,讲述了下姜村脱贫致富的道路。本书旨在通过呈现农村脱贫奔小康的下姜模式和范例,总结、提炼下姜经验,就如何脱贫,如何致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者简介
劳罕,原名王慧敏,祖籍河南,生于甘肃,法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人民日报浙江分社社长,高级记者。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创作文学、学术著作多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篇小说《各奔前程》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节目中播出,并获年度节目制作一等奖。

目录
第一章  关于下姜
第二章  那些有关饥饿的回忆
第三章  咋就走不出贫困的怪圈
第四章  次吃饱了饭
第五章  心无百姓莫为官
第六章  张蓝图绘到底
第七章  美丽乡村共同体
第八章  日子越过越舒坦
第九章  奔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第十章  下姜之变的思辨
第十一章  下姜启示
第十二章  乡村振兴,路还很长
后记:我与下姜

内容摘要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奔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精准脱贫是我们必须要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是五任省委书记的联系点,在短短几十年里实现了从“穷脏差”到“绿富美”的转变,形成了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具有示范意义。《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王慧敏蹲点下姜,记录了下姜村脱贫致富的振兴之路,展现了党员干部“心无百姓莫为官”的为民情怀。

精彩内容
 我第一次去下姜村,大约是在2011年的暮春。
记得是随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去的。当时,赵书记正在搞全省新农村建设调研。
说实在的,那次调研,下姜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通往村子的那条路,还没有彻底修好,车子颠得够呛。深春5月,山冈上、田野里的花早谢了,到处是油汪汪的绿;因为只有这一个色系,便显得有些单调、沉闷。那时的下姜,已经基本摆脱了贫困,村里的房舍大都很新——是那种外立面嵌着白色瓷砖的二层或三层的楼房。不过,这种楼房在浙江乡村着实很普遍。
一句话,在经济发达、城乡统筹做得最好的浙江,这样的村庄遍地都是。
跟赵书记出来调研是个“苦差事”,他调研得很深入、很细致,时常错过饭点。那次就是如此。他先去枫林港对面的田野里看了黄栀子园、桃园和葡萄园,详细了解农产品深加工情况。已经过了中午12点,他又一头扎进农民家里耐心地倾听他们卖蚕茧时遇到的沟沟坎坎。
由于早上出来时,我没来得及吃早饭,此时已是饥肠辘辘,看不远处一户人家在卖小吃,便悄悄溜了过去。
摊主是个身材单薄的老太太,满头白发,嘴瘪瘪的,透着一脸的慈祥。她的小吃摊很简单:煤球炉上放着一口冒着热气的钢精锅,里面煮着茶叶蛋、豆腐干之类的吃食

“老人家,日子蛮惬意嘛!”吃东西时,我随意地和老人攀谈起来。
“好!好!和以前比,是天上地下。”“哦,以前很苦吗?”我边吃东西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敷衍着。
“苦得咧!‘饥荒年’那辰光,饿死了好几十口子呢。”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为一个长期跑农口的记者,我对“饥荒年”这个词特别敏感。
“饥荒年”,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后被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是指1959年至1961年,我国大陆地区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而出现的全国性粮食短缺。
说起饥荒,1980年后出生的人,不会有任何印象。因为自从“大包干”后,饥荒就从人们的视野中遁形了——无论天南地北,大家谈论的已经不是能不能吃得饱,而是怎样才能吃得更好、更有营养。
但几千年来,饥荒,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绕不开的一
个话题。据我的老前辈、人民日报社原总编邓云特(邓拓)写的《中国救荒史》记载,仅清代不足300年间,歉收造成的全国性饥荒就达90次。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与饥荒的斗争史。
通过下姜村去研究我们这个民族如何摆脱饥荒,也就有了典型意义。于是,从下姜回来后,我找了许多有关下姜的资料开始研究,并有了一次又一次的下姜之行。
渐渐地,我便梳理出了一个中国普通乡村求生存、求
发展、求振兴的艰辛奋斗历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