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伦敦上海观剧琐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纽约伦敦上海观剧琐记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32.5 5.4折 60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濮波

出版社中国戏剧

ISBN9787104045861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0元

货号30032739

上书时间2023-08-25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濮波著的这本《纽约伦敦上海观剧琐记》涉及到的上演剧场风景,多是外国剧作在上海的演出个案,也是对当下上海剧场中多有涉及引进、搬演、改编世界名剧,以吸引那些具有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需求的观众(当然亦有利用戏剧资源服务商业环境)的所谓海派文艺观在戏剧演出和教育实践上的反映。

作者简介
濮波,1970年12月生,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现为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同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表演》(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专著六部。
此书出版,得到浙江传媒学院电影学科建设资金扶持。

目录
序言:纽约、伦敦、上海观剧记
百老汇剧场记
  按图索骥:去百老汇看戏
  旧瓶装新酒——看托尼奖剧作《克莱伯恩公园》
  强扭的瓜也甜——音乐剧《乔伊斯和诺拉》
  在林肯中心观看《战马》
  体验阿瑟·米勒的不朽之作《推销员之死》
  对百老汇舞台转喻“景观”的思考
  对百老汇戏剧景观的再思考:祛魅和返魅
  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殊途同归:回到奇观
  在纽约百老汇做“夜行人”
  喜剧也疯狂:普利策奖话剧《三个高个子女人》
伦敦、利兹、约克观剧记
  双城记
  去伦敦南岸看戏
  《部落》的双层隐喻
  伦敦国家剧院看《季节的问候》
  “家/国”题材、镜框式舞台和国家神话的同构
  约克观马梅特的身体政治戏剧《奥莉安娜》
上海观剧记
  萨拉·凯恩在上海
  上戏剧院看《明天我们空中再见》
  可·当代艺术中心看《在茫茫大海上》
  上戏黑匣子观《朱丽小姐》
  想象汤姆·斯托帕德
  端钧剧场看《潜在的支出》
  下河米仓上演《沃伊采克》
  新实验空间观《哈姆雷特:那是一个问题》
  《玻璃动物园》在上海
  《情人》和品特式歧义
  黑匣子看《开放夫妻》
  D6空间观《太阳不是我们的》
  上戏剧院观彼得·布鲁克话剧《西服》
附录
  在异同之间:全球化时代的戏剧共相
  在异同之间:现代性的不同图景
  参考文献
  剧目一览

内容摘要
《纽约伦敦上海观剧琐记》为作者濮波对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和上海剧场风景的亲身经历观察记。
在全球化时代,选择这具有代表性的三地剧场风景,具有管窥全球化时代世界剧场风景之全景的典型意义。特别是对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这两大世界演剧中心的生态,本书进行了尽可能客观而细致的观察记录。书中涉及到的上演剧场风景,多是外国剧作在上海的演出个案,也是对当下上海剧场中多有涉及引进、
搬演、改编世界名剧,以吸引那些具有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需求的观众(当然亦有利用戏剧资源服务商业环境)的所谓海派文艺观在戏剧演出和教育实践上的反映。
本书文字诙谐、生动、朴实,使读者尽可能还原
作者直接体验到的戏剧世界。

精彩内容
的评奖。该年的入围名单37人当中,只有有10人来自上海。最后,布拉德·里特尔获得了最佳表演奖。而在2012年,获奖话剧明显增多。话剧演出的地点也从话剧院到了戏曲场馆,比如台湾金士杰主演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就在上海人民大舞台上演。以第22届为例,获得白玉兰奖的最佳主演奖中,话剧占据的比重提高。洪涛主演的话剧《生命档案》(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金士杰主演的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上海百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田蕤主演的话剧《共和国掌柜》,由宋忆宁主演的话剧《原告证人》均获奖。
风格上,这些主流话剧和主旋律话剧,大多数主题是现代性的,而非后现代性的。在现代性的问题清单如让·波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里所罗列的,往往主题“言必称启蒙”,聚焦二元对立。比如,主流戏剧往往在策略上聚焦“不堪”往事,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梳理历史问题,表现社会现代性进程中历史性命运的社会戏剧模式。在话语上,现代性也与主流
意识形态吻合。因此,镜框式舞台、主流话剧、意识形态三者具有一种“同构”。这种主流话剧——镜框式舞台——假定性程式——幻觉剧场对应的审美,形成了上海话剧的一个独特景观:精神和物质性的关联。
这种“时势造英雄”的中庸之道,让上海剧场空间的营造更加倾向于实用主义,而非理想主义;在剧目的生产上,更加追求观众的认可度,而并非一味追求艺术质量。而且,这些“务实”风格的形成与城市
风格都有关联。在历史上,上海在20世纪三十年代因为“远东第一城市”的半殖民城市记忆,追求娱乐和资本流转速度的戏剧形态和当时遍布“上海滩”的剧场地理结构、剧场布置(空间、物质性)就息息相关。
话剧作为“舶来品”早在19世纪中叶就出现于上海。
当时,由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选择了社会现代性,因此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就偏向于现实主义。
话剧也往往以社会新闻为题材,或“穿时装、演时事”,以一种新的形式向传统挑战,出现一批剧社,标志了中国话剧的开始。上海不光是中国人最早尝试话剧创作和表演的城市,也是最早建立话剧学校的城市
。随着辛亥革命和“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上海话剧成为中国迁剧发展的重要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当下几十年的发展,上海话剧艺术题材多样,风格
各异,表导演艺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演出风格、题材界定、主题创作之间,也逐渐获得了海派的普遍性品格。P10-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