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民族生态博物馆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南民族生态博物馆研究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请放心购买。

25.77 5.4折 4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段阳萍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004918

出版时间2013-10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833857

上书时间2023-08-25

淘书宝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生态博物馆是法国博物馆学界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博物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在文化原生地进行文化的整体性活态保护。20世纪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界开始关注国际生态博物馆理论,90年代,在博物馆学者的直接推动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随后,贵州其它地区、广西、云南等地纷纷效仿,至今已建成了30余座生态博物馆。近年,生态博物馆建设正逐渐从西南民族地区向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延伸,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段阳萍编著的《西南民族生态博物馆研究》以最早展开生态博物馆建设的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为研究范围,比较研究三种类型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剖析它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探讨如何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解决生态博物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三、研究思路、对象及方法
第一章  生态博物馆理论的产生及在中国的实践
  第一节  生态博物馆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理论来源
  第二节  生态博物馆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生态博物馆的内涵
    一、学者观点
    二、官方定义
    三、大众解释
    四、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节  生态博物馆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一、理论准备阶段
    二、实践初探阶段
    三、迅速发展阶段
第二章  “政府机构主导型”生态博物馆
  第一节  “政府机构主导型”生态博物馆概要
  第二节  个案研究: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
    一、梭戛概况——高山上的箐苗
    二、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创建
    三、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与现状
  第三节  相关群体对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态度和评价
    一、当地政府的态度
    二、专家学者的评价与博物馆的无奈
    三、居民的态度和评价
    四、游客的态度和评价
第三章  “民间机构主导型”生态博物馆
  第一节  地扪概况——坝子里的侗家
    一、行政分布
    二、自然环境
    三、人口、民族及村落形成历史
    四、生计方式
  第二节  地扪生态博物馆的创建
    一、明德集团与“西部工作室”
    二、生态博物馆创建之原因
    三、建馆筹备
  第三节  地扪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与现状
    一、文化保护与传承
    二、社区发展
    三、管理制度的探索
  第四节  相关群体对地扪生态博物馆的态度和评价
    一、当地政府的态度
    二、博物馆内部的态度
    三、专家学者的评价
    四、居民的态度和评价
    五、游客的态度和评价
第四章  “学术机构主导型”生态博物馆
  第一节  民族文化生态村之由来
  第二节  个案研究: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
    一、仙人洞概况——水边的撒尼人
    二、入选“生态村”试点缘由
    三、仙人洞生态村的项目管理机制
    四、仙人洞生态村项目的实施过程
    五、仙人洞生态村项目实施效果
    六、仙人洞生态村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相关群体对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的看法和评价
    一、当地政府的态度
    二、学者的看法和评价
    三、居民的看法和评价
    四、游客的看法和评价
第五章  不同模式生态博物馆的比较
  第一节  指导原则
  第二节  选点要件
  第三节  命名方式
  第四节  运作模式
    一、“梭戛”运作模式
    二、“地扪”运作模式
    三、“仙人洞”运作模式
  第五节  建设成果
    一、文化保护
    二、社区发展
  第六节  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生态博物馆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博物馆理念。与传统博物馆不同,它反对将文化藏品孤立、
静止地收藏于异地的一栋建筑中,而是主张应将文化放置于原生地进行整体、活态的展示、保护与培育,并以促进当地社区经济文化的共同、可持
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生态博物馆不仅是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更是开启了全球文化保护新模式,体现了文化保护领域的新思维和发展趋势,因此迅速在欧美地区广泛地传播开来。中国博物馆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关注国际生态博物馆理论,90年代,在博物馆学者的直接推动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了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随后,贵州其他地区以及广西、云南等地也纷纷对生态博物馆展开了实践探索,至今我国已建成了30余座生态博物馆。近年,生态博物馆建设正逐渐从西南民族地区向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延伸,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
段阳萍编著的《西南民族生态博物馆研究》以最
早展开生态博物馆建设的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为研究范围,分析比较三种不同模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经验,剖析它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解决生态博物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西南民族生态博物馆研究》由以下7个部分组成:绪论阐述选题的缘由、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梳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回顾西方生态博物馆理论产生的背景、来源、发展阶段和内涵;阐明中国生态博物馆的严生友展过栏。
第二章回顾“政府机构主导模式”的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历程,讨论相关群体对梭戛生态博物馆的评价。
第三章讨论“民间机构主导模式”的贵州“地扪人文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
第四章阐述“学术机构主导模式”的云南“丘北仙人洞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历史,分析政府、学者、居民以及游客对生态
博物馆的评价。
第五章对三种不同模式生态博物馆的指导原则、
选点要件、命名方式、
运作模式、建设成果、面临挑战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结论对西南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回顾、总结、评述。
全书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系统地梳理了生态博物馆理论产生发展过程,深入反思了生态博物馆理论中国化的历程。
2.提出了按建设管理主导力量将西南民族生态
博物馆分为“政府机构主导模式”、“民间机构主导模式”、“学术机构主导模式”的分析方法,对研究生态博物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3.较为细致、全面地调查了三种不同模式生态
博物馆个案的建设状况,访谈了生态博物馆建设各方主要当事人,记录他们对文化保护的主要观点,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记忆。
4.比较分析了不同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指导原则、选点要件、命名方式、
运作模式等问题,所阐述的观点和认识,对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